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专论与综述
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研究综述
吴军, 徐海根, 陈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1-6. 
摘要 ( 1121 )   PDF (738KB) ( 2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物候期的改变,导致物种地理分布的变化,增加物种的灭绝速率。分析了利用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影响模拟的技术,指出模型的适用性和不确定性。最后,针对中国相关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方向。
区域环境与发展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小麦和玉米季CO2、N2O排放特征
黄晶, 张杨珠, 刘宏斌, 王伯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7-13. 
摘要 ( 866 )   PDF (1072KB) ( 16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试验站红壤旱地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红壤旱地连续施肥16a后,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CO2和N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CO2和N2O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施肥对土壤CO2和N2O排放有明显影响,且有机肥的施用显著促进了土壤CO2和N2O排放。不施肥对照(CK)、氮磷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处理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CO2累计排放量分别为5904、8062、4298、9235、14098和4708、7530、5435、7089、15472kg•hm-2,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34、0.63、0.44、0.62、1.00和0.25、0.39、0.35、0.52、1.73kg•hm-2,小麦休闲期土壤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平均占小麦生长季的63.52%和28.43%,玉米休闲季平均占玉米生长季的49.98%和32.72%,说明休闲期土壤CO2和N2O累积排放量不容忽视。除玉米季NP、NK、NPK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CO2排放通量与5cm深处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除NPKM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土壤CO2或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间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
洱海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任泽, 杨顺益, 汪兴中, 唐涛, 蔡庆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14-20. 
摘要 ( 1039 )   PDF (1412KB) ( 14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2009年洱海流域62个样点的水质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对洱海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将样点在空间上分为4组,分别为无干扰的苍山林区源头溪流(A1)、受到一定程度人类干扰的流经农业区和城镇区溪流的中上游段及湖泊(A2)、干扰严重的流经农业区和城镇区溪流的下游段(A3)以及干扰最为严重的洱海岸边带(A4),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准确率达95.2%。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影响洱海流域水质的4个主成分为:第1主成分,Alk、Ca2+、Mg2+、HS;第2主成分,TP;第3主成分,TN和NO3--N;第4主成分,DOC和TOC,这些主成分空间差异明显。在时间尺度上,Alk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Ca2+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TP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TN在A1和A3组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
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的太湖悬浮物浓度与透明度分区
杨婷, 张慧, 王桥, 马荣华, 段洪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21-26. 
摘要 ( 972 )   PDF (1622KB) ( 1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地测量太湖水体的反射光谱和表层水质,利用实测数据以及水-气界面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其遥感反射率,并根据太湖的实际水质状况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太湖总体和分区的反射光谱曲线,建立太湖不 同区域水体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就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而言,太湖3个区域中以东太湖 水质最佳,贡湖、梅梁湖和竺山湖次之,南部和西部最差;对太湖进行分区研究能够更好地反应太湖水质的差异性,拟合各区域的水质状况,分区模型精度较全湖区模型高,误差也普遍较小,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的天津地区主要河流水质评价
李国锋, 刘宪斌, 刘占广, 郭伟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27-31. 
摘要 ( 1083 )   PDF (661KB) ( 14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09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11月(平水期)对天津地区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金钟河、 北塘排污河、黑猪河、海河、大沽排污河、独流减河、青静黄對夂水渠、子牙新河和北排水河12条主要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水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水质标识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主成 分分析与水质标识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客观可靠。从时间分布来看,枯水期水质最差,58.3%的河流为劣V类水质,部分河流已经黑臭,8月水质较好。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来看,海河以南河流污染较为严重。该地区河流NH3-N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BOD5、CODMn和TP,属于有机型及富营养化污染。
自然保护与生态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及分布格局
于莉, 田苗苗, 李志艺, 赵言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32-39. 
摘要 ( 855 )   PDF (1554KB) ( 1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市)为基本地理单元建立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二元分布数据库;基于GIS技术,研究濒危动物物种丰富度格局;依据地理单元中物种组成的相似度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江苏省濒危动物相似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共有35科62属83种;西南部丘陵山区、盐城、连云港及启东地区濒危物种丰富度较高,江苏中部地区(主要为泰州和淮安)濒危物种丰富度较低,这与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基本一致,濒危物种丰富度与总物种丰富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73),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9;依据物种组成相似性,当组间距离分别为23.8、20.6、18.8时,江苏省73个基本单元可聚为3、4、5组,该聚类结果表明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受自然地理亚区、地形地貌以及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水深梯度对黑藻生长的影响
吴晓东, 王国祥, 陈正勇, 魏宏农, 李振国, 王立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40-45. 
摘要 ( 936 )   PDF (1012KB) ( 1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将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顶枝种植在水下0.5、1.0、1.5、2.0、2.5、3.0、3.5、4.0m处塑料盆内,研究水深对黑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深能够明显影响黑藻的存活,当水深>2.5 m时,由于光照不足,黑藻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水深3.0、3.5、4.0m处黑藻分别于试验第57、33、21天死亡。水深改变了黑藻植株形态。水深对黑藻株高的影响极显著(P<0.01)。试验80 d时,不同水深处黑藻的茎节数、节间距、分枝数均差异显著(P<0.05)。试验80 d时,水深0.5 ~2.0m处,黑藻株高和茎节数随水深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水深>2.0 m时,随水深增加开始减少。试验80 d时,水深0.5 ~2.5m处,黑藻节间距随水深增加而不断延长。同一生长时间黑藻分枝数随水深增加而递减。各水深梯度处黑藻生物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水深0.5 ~1.5m处黑藻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水深1.5 m处生物量最大,水深2.0、2.5 m处生物量迅速降低,不同水深梯度间黑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该试验条件下,黑藻的光补偿水深在水体平均透明度(1.0 m)以下0.5 ~2.0m之间。
苏北侵蚀型海岸湿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张华兵, 刘红玉, 郝敬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46-50. 
摘要 ( 1005 )   PDF (992KB) ( 16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侵蚀型海岸湿地1987、1997和2007年3个时相的景观数据进行分析,辨识侵蚀型海岸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7-1997年,研究区光滩面积比例由76.91%下降至58.37%,碱蓬湿地由18.68%下降至5.51%,芦苇湿地由4.42%上升至13.01%,并出现了米草湿地和养殖池景观类型,1997年其面积比例分别为13.35%和9.76%。1997-2007年,碱蓬湿地退化消失,养殖池减少,芦苇湿地、米草湿地、光滩面积增加,其比例分别为15.85%、14.50%和60.86%。就景观异质性而言,多样性指数先升后降,景观优势度持续下降。景观空间演替呈现单向性特征:1987-1997年,从陆地向海洋方向演替;1997-2007年,从海洋向陆地方向演替。海岸地貌过程和植物覆被类型的连续变化导致湿地景观演变呈连续变化,但干扰往往使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发生改变。
UV-B辐射增强对不同大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娄运生, 黄岩, 李永秀, 张晶, 曹畅, 朱婷婷, 蒋铭皓, 康汉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51-55. 
摘要 ( 944 )   PDF (1039KB) ( 1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不同生育期3个大麦(Horeum vulgare)品种光合和蒸腾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自然光)和辐射增强(辐照强度14.4 kJ·m-2·d-1)2个UV-B辐射水平。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大麦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对照相比,UV-B辐射增强可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对胞间CO2摩尔分数基本没有影响。不同大麦品种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单2号对UV-B辐射增强较为敏感,而苏啤4号较不敏感。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植物耐旱生理及抗旱性评价
王移, 卫伟, 杨兴中, 陈利顶, 杨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56-61. 
摘要 ( 998 )   PDF (903KB) ( 1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和山毛桃5种常见植物类型的4个耐旱指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和2个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数 ,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不同植物的抗旱能力和不同指标的指示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上述6个生理指标对干旱条件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基于单个指标获得的树种抗旱能力排序结果不完全一致,说明单个指标无法全面描述树种的抗旱能力,对5个树种抗旱能力大小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山毛桃。耐旱指标叶绿素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与抗旱隶属度的关联度值均>0.60 ,可用以指示植物的抗旱能力,其中,以脯氨酸含量的指示效果最好。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江南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
王鑫, 王莉, 赵锋, 陈卫平, 余喜初, 黄欠如, 张卫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62-68. 
摘要 ( 827 )   PDF (1013KB) ( 1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29 a的田间施肥小区试验和4 a的养分耗竭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江南丘陵稻田生产力及抗逆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NPK+OM处理)方式下,双季稻各季和周年生产力最高,其周年平均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化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高24.5%和20.2% 。与单施氮肥相比,化肥氮磷钾配施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氮素利用效率,而适量增施有机氮能够进一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化肥单施方式(N和NPK处理)下水稻周年籽粒产量呈递减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43.7和1.8 kg·hm-2·a-1 ,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水稻周年籽粒产量呈递增趋势,上升幅度为。6.9 kg·hm-2·a-1 。平衡施肥方式(NPK和NPK+OM处理)下,水稻各季及周年籽粒产量的年际变异较小,可持续性产量指数和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较高。养分耗竭试验4 a后,各处理水稻各季及周年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高低基本表现为NPK+OM>NPK>N,试验期内周年籽粒平均产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稻田土壤耐瘠能力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使稻田系统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而且能够提升系统的抗逆性,有利于江南丘陵稻田系统持续高产稳产。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短期变化
吕美蓉,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车玉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69-73. 
摘要 ( 851 )   PDF (890KB) ( 12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改变肥料养分投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短期变化,采集长期定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红壤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观测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BIOLOG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中添加无机肥料养分短期内 (185 d)降低了 15%~22%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55.6%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添加有机肥料养分短期内提高了8%~42%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992% 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而不添加肥料养分短期内提高了501%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降低了微生物群落均一性,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不大。此外,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模式。长期配施有机无机肥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其差异体现在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的变化上。
污染控制与修复
滇池湖泊生态系统水动力学模拟
程浩亮, 杨具瑞, 芦振爱, 凌桢, 李君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74-80. 
摘要 ( 999 )   PDF (1195KB) ( 12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滇池富营养化状况,依据滇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湿地植物、底泥、水域条件变化,根据水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垂向平均的二维生态系统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滇池现有水体、拆除防浪堤水域扩展后水体和滇池湿地建成后总水体3种情况的流场和浓度场,以及人滇河道达标排放后的水质浓度场,分析了湿地植物和水域扩展对滇池流场的影响,以及水域扩展、湿地植物、人湖河流达标排放对滇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域拓展对滇池流场的影响是局部的,湿地植物对滇池流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湿地区域。水域拓展对滇池水质具有一定影响,TN、TP平均质量浓度由2.08和0.19mg·L-1(现有水体)降至1.69和0.1619mg·L-1;人工湿地建设对滇池水体TN、TP浓度影响较大,湿地建成后平均质量浓度降至0.76和0.0519mg·L-1,基本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人工湿地建设完成并且人滇池河流达标排放后,TN、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降至0.17和0.01 mg·L-1 ,水质明显改善。因此,人工湿地建设及人滇池河流的达标排放对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旅游型村镇生活污水的示范研究
陈昕, 邹俊, 王伟民, 罗安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81-86. 
摘要 ( 905 )   PDF (1166KB) ( 2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投资少、处理费用低、运行管理简便的多介质土壤层(multi-soil-layering system,MSL)技术处理旅游型村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石岭村生活污水,该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处理能力约为60 m3·d-1 ,系统稳定运行半年后的监测结果表明,整体系统对COD、TN、NH4+-N、TP及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77%、92.2%、94.1%、89.4%及97.1% ,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GB 18918 —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低水位运行对天目湖水库水质与生态的影响
朱广伟, 赵林林, 陈伟民, 谢纯刚, 高荣平, 周世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87-94. 
摘要 ( 1169 )   PDF (1724KB) ( 12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8月天目湖沙河水库开始进行除险加固施工,施工期间水库平均水位比2004—2008年平均值低1.73 m,对此期间水质、浮游生物等变化情况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低水位运行对沙河水库水质和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9月—2009年8月低水位运行期间,水体对于外源营养盐输入的缓冲能力减弱,ρ(TN)浓度峰值与强降雨过程有关,1次早春暴雨(2009年2月17日-2月27日)即导致水体ρ(TN)由0.92升高到2.09 mg·L-1,直到夏季暴雨期后才回归正常;ρ(TP)主要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悬浮物含量影响,低水位运行对其影响不大;2009年夏季浮游植物中蓝藻门比例明显高于2008年同期,说明整体藻类群落结构向偏富营养化状态转化;2009年6-8月原生动物平均丰度为1730L-1,轮虫为4188L-1,轮虫丰度较2008年同期增加近1倍,桡足类平均丰度较2008年同期下降21%,枝角类丰度变化剧烈;2009年夏季水库水体Chl-a营养状态指数高于2008年同期。总体而言,低水位运行期间整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营养盐等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波动大大增加,环境条件变化对水库的冲击效果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管理中,需注意保持安全的水位。
蓝田县农村居民饮用地下水中硝态氮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罗大成, 卢新卫, 任春辉, 李晓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95-99. 
摘要 ( 970 )   PDF (1099KB) ( 1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蓝田县西北地区农村居民饮用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饮用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9月)蓝田县居民饮用地下水中硝态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 00和15. 81 mg·L-1,部分样品超过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限量值(20 mg·L-1)。随井深的增加,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小,0 ~20 m井深硝态氮污染最为严重,>60 m深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较低。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南部塬区的焦岱镇、史家寨乡以及河谷阶地的普化镇、玉山镇等区域儿童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也有小部分区域成人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属于不可接受范围;北部山区成人和儿童健康风险值均小于1,在可接受范围内。
Cd2+污染对草鱼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迂君, 王桂燕, 周启星, 史济月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100-103. 
摘要 ( 737 )   PDF (570KB) ( 1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细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Cd2+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肝胰脏、肾脏和鳃组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 d的试验时间内,低浓度Cd2+胁迫时,肝胰脏和肾脏组织POD活性随时间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高浓度Cd2+胁迫时,肝胰脏组织POD活性始终受到显著抑制(P<0.05),肾脏组织POD活性短时间内被诱导,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受到显著抑制(P<0.05);鳃组织在受到Cd2+污染时POD活性随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草鱼鳃组织POD活性明显低于肝胰脏和肾脏组织。
研究方法
基于清单分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
孙勤芳, 段华平, 赵建波, 朱琳, 卞新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104-109. 
摘要 ( 873 )   PDF (932KB) ( 1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识别出污染关键源区,可以提高非点源污染控制成效。通过清单分析定量核算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TN、TP)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并以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和污染类型划分研究基础,探讨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提出了区划原则、分区方法和命名方法。该区划结果可以实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控制。最后,以江苏省的64个县(市、区)作为基本单元(市辖区除外),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研究简报
平原河网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入河机制
李卉, 苏保林, 张倩, 袁军营, 罗运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4):  110-112. 
摘要 ( 847 )   PDF (667KB) ( 1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太滆运河流域前黄镇和雪堰镇为研究区,设计"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39个行政村中85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染情况。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到了厕所使用类型的比例、化粪池中上清液和固体残渣的去向以及生活垃圾处置等信息。在对农村生活污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估算出该地区农村生活污染人河系数为CODCr,6.6%~13. 3%;TN,18. 1%~18.6%;TP,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