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专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界定和有效保护面积现状研究
徐网谷,王智,钱者东,张昊楠,范鲁宁,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791-795.  doi: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1
摘要 ( 407 )   HTML ( 7 )   PDF (1099KB) ( 2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边界是管理部门开展日常管护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未界定范围和功能区边界的自然保护区,在实践中无法对其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起到真正有效的保护。通过研究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界定现状,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面积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全国约有40%的自然保护区范围边界不清,而在已界定范围边界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20%的自然保护区未划分功能分区。因此,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名录中的保护区数量与面积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现状,需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尽快完善保护区范围界定工作。

中国自然植被就地保护现状评价
周大庆,夏欣,张昊楠,钱者东,王智,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796-80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2
摘要 ( 398 )   HTML ( 3 )   PDF (961KB) ( 2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1 458个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资料、总体规划和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通过建立自然植被就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自然植被的就地保护现状,查明了保护空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自然植被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受保护和不予评价7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全国583种自然植被类型中,不予评价的有4种。受评的579种中,522种已经受到不同程度保护。有效保护的自然植被有58种,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9.9%;较好保护、一般保护和较少保护的自然植被分别有154、110和200种,分别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26.4%、18.9%和34.3%。另外,我国自然植被的保护空缺包括保护状况不明和未受保护的植被类型,分别有38和19种,两者合计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9.8%。总体来说,我国绝大部分自然植被已得到就地保护,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存在保护空缺的植被类型,亟须加强调查研究以确定其位置、范围和保护价值等,并通过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内。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布现状
徐网谷,秦卫华,刘晓曼,夏欣,周大庆,范鲁宁,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02-807.  doi: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3
摘要 ( 335 )   HTML ( 2 )   PDF (1062KB) ( 2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活动是当前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土地利用类型特点进行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提取2010年度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斑块,进而分析和统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分布现状,最终为管理部门管理和控制区内人类活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0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为242.43万hm2,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58%;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内,实验区内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为143.06万hm2,占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的59%;涉及保护区数量最多的人类活动斑块土地利用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有360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总面积为211.03万hm2

专论与综述
国内外重金属土壤环境标准值比较:镉
王国庆,邓绍坡,冯艳红,郑丽萍,张亚,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08-82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4
摘要 ( 1198 )   HTML ( 3 )   PDF (1311KB) ( 2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镉污染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开展镉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研究合理制定中国镉的土壤环境标准值,对加强镉污染土壤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调研获取了包括北美、欧洲、亚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非洲等地区16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共52个地区镉的土壤环境标准值数据156个。综合考虑标准值适用的土地利用方式,调研分析了32个农用地、70个住宅类用地和56个工业(含商业)类用地镉的土壤标准值。结果表明:(1)适用于农用地的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镉的二级标准值,较国际农用地土壤环境标准值更严格;(2)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农村住宅用地、城市住宅用地镉的土壤修复目标值总体上较国际同类标准值更宽松,中国台湾地区非农用地土壤镉的监测标准和管制标准值低于国际同类标准值的中值水平;(3)与国际上工业类用地镉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相比,HJ 350—2007《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A级和B级标准值较国外标准更严格;(4)制定镉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的目标与采用的技术方法、可接受风险水平与镉的毒性参数取值、土地利用方式与相应暴露情景假设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与模型参数的不同,是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望为中国不同用地方式镉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的制修订提供技术支持。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进展研究
龙涛,邓绍坡,吴运金,祝欣,林玉锁,周军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22-830.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5
摘要 ( 547 )   HTML ( 0 )   PDF (1442KB) ( 3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价生态压力引起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可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是一套标准化的方法体系,规定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总体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关键方法步骤和各阶段产出成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方法有效转化为生态环境管理策略提供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逐步构建了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框架,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导则和技术文件,直接支撑了上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影响了有关国家的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而我国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具体实施还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方法。该文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4套与土壤环境污染关系密切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为例,介绍国际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农药安全评价领域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对我国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研究进展
张孝飞,陈樯,邓绍坡,龙涛,黄耀,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31-834.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6
摘要 ( 573 )   HTML ( 1 )   PDF (988KB) ( 2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农药化工类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空气二次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针对污染场地修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来源,提出科学有效的施工过程管理是切断二次污染排放源进入空气途径的主要手段,分析了我国现有施工管理技术与监管方面的不足,并对国内相关的监管措施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
郜彗,金家胜,李锋,周传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35-843.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7
摘要 ( 506 )   HTML ( 1 )   PDF (1329KB) ( 2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套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5个亚目标层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计算各亚目标层评价指数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指数、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居住条件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4个亚目标层指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呈现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规律;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则相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指数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京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较小。最后,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对策,以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分类指导。

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游巍斌,俞建安,陈炳容,刘翠,纪志荣,巫丽芸,朱建琴,何东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44-85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8
摘要 ( 660 )   HTML ( 0 )   PDF (1323KB) ( 1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被认为是评价旅游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因素。为充分了解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内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调查了武夷山双遗产地核心旅游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及其发展需求,运用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及其与人口社会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指标体系能从基础建设、环境体验、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原始文化、美誉传承和商机分配7个维度(公因子)揭示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状况。居民普遍认为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旅游开发改变居民经济意识的同时,居民观念也更加积极与开放;居民已对文化习俗的改变有所认知。但居民旅游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受到外来人口对自身旅游收益分配的冲击,承受着因环境和居住体验改变导致的负面影响。人口特征不同的居民对经济观念的感知差异程度最突出,对原生文化与基础建设的感知差异次之,对收入就业、商机分配的感知差异较小,对环境体验、美誉传承的感知无差异。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不同的居民对7个公因子感知均无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规模、家庭年旅游收入和家庭旅游收入比例不同的居民对公因子的感知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不同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有显著差异(P<0.05);政策制定应关注各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珠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昌晶亮,余洪,罗伟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53-858.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09
摘要 ( 533 )   HTML ( 1 )   PDF (2235KB) ( 2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M2.5空间变异规律是揭示污染机制的重要基础。研究获取珠三角地区共57个监测点2013年全年PM 2.5小时均值监测数据,汇总后得到监测点季度均值和年均值,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研究不同季节PM2.5浓度空间自相关性的强弱与集聚模式。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PM2.5污染季节差异显著,冬季PM2.5浓度均值是夏季的3倍。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90 km范围内,珠三角PM2.5浓度均存在正空间自相关性且尺度效应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存在城市尺度和区域尺度2次递减;春、夏、秋、冬季PM2.5浓度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542、0.752、0.602和0.628,空间自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冬、秋和春季;珠三角PM2.5浓度集聚模式明显,深圳等沿海地区表现为PM2.5浓度低-低集聚(L-L),而离海岸稍远的广州等地区为高-高集聚(H-H)区域。

江西千烟洲区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研究
谭鑫,朱新胜,谢旻,欧阳琰,陈飞,朱宽广,刘芷君,朱之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59-865.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0
摘要 ( 491 )   HTML ( 1 )   PDF (1706KB) ( 1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利用位于江西省泰和县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的CO2自动分析仪对CO2浓度进行观测,分析CO2监测数据和同步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千烟洲所代表的华东地区背景CO2浓度水平以及变化特征,厘清了影响该区域气团的轨迹。结果表明,CO2平均体积分数为409.2×10-6;CO2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07: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5:00左右;季节变化特征也较明显,冬季浓度最高,而夏季最低。除了人类活动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边界层高度也是影响CO2浓度的主要因子。后向轨迹与影响概率场分析结果显示,千烟洲CO2的主要来源为东北侧的长江三角洲和北方的城市地区。

我国表层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及来源浅析
邓绍坡,吴运金,龙涛,林玉锁,祝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66-875.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1
摘要 ( 957 )   HTML ( 0 )   PDF (1306KB) ( 19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统计了2004—2007年间公开发表文献中我国表层(0~30 cm)土壤中美国环保署规定的16种优先控制PAHs含量调查数据,总计约41项研究,包括34个市(地)区的2 353个样点,以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划分为东北地区、京津及周围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南地区5大区域。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浅层土壤中PAHs总量范围为ND(未检出)~27 580.9 μg·kg-1,平均值为1 462.55 μg·kg-1;7种致癌PAHs含量范围为ND~3 657.67 μg·kg-1,平均值为636.64 μg·kg-1,约占PAHs总量的44%。全国2~3环PAHs、4环PAHs和≥5环PAHs所占比例相当。区域间PAHs含量差异较大,处于北方的东北地区、京津及周围地区以及处于南北过渡区的长三角地区表层土壤中PAHs类型主要为4环和≥5环PAHs,代表性单体PAH也多为致癌PAH,处于南方的珠三角地区和中西南地区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类型包括2~3环PAHs,代表性单体PAH较少为致癌PAH。利用特征化合物比例法〔Ant/178、Baa/228、Ilp/(Ilp+Bpe)和Fla/(Fla+Pyr)〕对PAHs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表层土壤中PAHs来源以草、木材和煤燃烧为主,汽车尾气排放及石油源也占相当比例;Ilp/(Ilp+Bpe)与Fla/(Fla+Pyr)比值分析表明,京津及周围地区表层土壤中PAHs来源绝大部分以草、木和煤燃烧为主,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PAHs来源以汽车尾气排放所占比例较大。从PAHs总量来看,我国有23%的土壤未受PAHs污染,轻微污染土壤占31%,污染土壤占8%,严重污染土壤占38%;根据Bap指标进行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有20%的土壤受到污染。2种评估结果均表明北方受污染土壤样点比例要明显高于南方。

安徽省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分析
刘钦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76-88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2
摘要 ( 475 )   HTML ( 1 )   PDF (1758KB) ( 19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深入了解化肥施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威胁,在综合考虑化肥施用强度、效率、生态安全标准、环境效应权数及作物复种指数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模型,对安徽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与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安徽省总化肥施用强度平均为853.6 kg·hm-2,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指数为0.72,总环境污染风险程度为中度;氮、磷、钾施用比例平均为1:0.52:0.49,氮、磷和钾3种单质肥料的环境风险指数分别为0.72、0.78和0.65,风险程度分别为中度、高度和低度,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目前普遍存在农田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区域差异大,分布规律比较明显。其中淮南为严重风险,蚌埠、六安、芜湖和铜陵4个地区为高度风险,其余各市为中度风险。

自然保护与生态
城郊集约化农业景观不同生境类型下植物时空多样性变化
李想,段美春,宇振荣,刘云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82-887.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3
摘要 ( 473 )   HTML ( 0 )   PDF (1148KB) ( 1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于1996和2013年调查了湖北省潜江市郊区农业景观,研究不同农作生境和半自然生境中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以揭示农业集约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分析显示,1996到2013年间研究区植物多样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农作生境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多,物种组成趋于单一化;各生境优势物种都有明显变化,但相对于农作生境,半自然生境优势物种变化更大;农作生境和半自然生境农田耐受种种数差异不大;半自然生境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组成变化不显著,但城市化导致部分半自然生境丧失,可能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构成威胁。这说明近十多年农业集约化对城郊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但半自然生境中植物多样性相对于农作生境受到的影响较小,可对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郊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但需要降低农业集约化,采取环境更加友好型措施,而且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半自然生境的保护。

干旱胁迫对巨桉幼树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周光良,罗杰,胡红玲,胡庭兴,陈洪,王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88-894.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4
摘要 ( 625 )   HTML ( 0 )   PDF (1146KB) ( 14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和持续干旱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以2 d为1个处理期,随干旱处理时间延长分别记为D2、D4、D6、D8、D10、D12、D14、D16,正常浇水记为D0)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幼树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6 d以内,尽管巨桉幼树地径和株高增量降低,但与D0差异不明显;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8~16 d),地径和株高增量显著降低(P<0.05);(2)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叶绿素a/b比值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除D2与D0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干旱处理均显著小于D0(P<0.05);(3)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巨桉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s)均呈明显降低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表观量子效率(YAQ)、RuBP羧化速率(EC)、光饱和点(Lsp)与CO2饱和点(Csp)均呈下降趋势,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呈上升趋势,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巨桉幼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减少,气孔部分关闭,光合器官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对光与CO2的利用能力降低。

竹炭基生物质肥对酒竹伤流液采集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李伟成,盛海燕,潘雁红,周妍,罗庆华,杨慧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895-90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5
摘要 ( 479 )   HTML ( 0 )   PDF (1177KB) ( 16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西南半干旱地区酒竹栽培的施肥方法,分析了竹炭基生物质肥和有机肥栽培条件下酒竹伤流液采集量年变化和营养成分的差异,为其功能型饮料的制备和竹炭基生物质肥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全年竹炭肥(ZT)条件下,从5月雨季开始到11月干季初期可采集伤流液,7—10月为丰期,伤流液采集量(CSap)的最高纪录是9月(2.66 L),1月仍有微量伤流液,说明ZT效果明显;进入干季,>10~15 cm处土壤含水量(WS15)及土壤温度(TS15)数据表明竹炭肥具有保温保湿的作用。ZT和有机肥(CK)2种处理CSap与环境参数间相关性显著。全年度的环境解释因子可采用空气温度(TA)、空气湿度(MA)、风速(Sw)、0~5 cm处土壤含水量(WS5)和WS15进行解释。ZT提高了钾、钙、铁、锰、铜5种元素的含量,也提高了伤流液的采集量、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和pH值。酒竹伤流液具有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较高。ZT较CK处理各种氨基酸含量都有所提高。因此,ZT处理能延长伤流液采集时间,提高采集量,增加多种矿质元素、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施肥效果明显,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江西省福寿螺的入侵危害现状及稻田发生规律
周兵,谢春扬迪,闫小红,章家恩,何丕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02-909.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6
摘要 ( 1014 )   HTML ( 1 )   PDF (1943KB) ( 1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外来入侵软体动物,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江西省是福寿螺入侵分布的主要省份之一。采用问卷调查结合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福寿螺分布危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采用定点样地样方法,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福寿螺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寿螺在江西全省大部分区域都有发生,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轻的变化规律,其中赣州和吉安地区是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地区;(2)福寿螺具有较高的产卵能力,稻田中卵块的卵数量为236.86粒·块-1,卵孵化率为90.80%,显示了其较高的繁殖力;(3)早稻、单季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均有福寿螺的发生,其中,苗期、分蘖期等营养生长阶段是福寿螺发生危害较严重的时期。早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比单季稻和晚稻田相对严重。早稻田中苗螺、幼螺和中螺较多,而单季稻和晚稻田中中螺较多。可见,在苗期和分蘖期防治福寿螺是较关键的时期。该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福寿螺的入侵机制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大兴安岭南部落叶松人工林与3种典型天然植被对立地土壤性质影响的差异
郑好,高吉喜,滕彦国,王金生,邹长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10-915.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7
摘要 ( 697 )   HTML ( 0 )   PDF (1202KB) ( 1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受人类干扰的特殊群落,人工林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作用一直备受争议。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分析了大兴安岭南部常用人工树种(落叶松)与蒙古栎、山杏和草地3种典型天然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均为粉砂壤土,0~40 cm土壤容重由小到大依次为蒙古栎(1.06 g·cm-3)、落叶松(1.07 g·cm-3)、山杏(1.21 g·cm-3)和草地(1.23 g·cm-3),说明蒙古栎天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具有更好的通气保水性。土壤化学性质分析表明,除草地深层土壤磷素含量外,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符合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一级标准。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pH值5.84)在落叶松天然林土壤适宜酸度范围内(5.5~6.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天然灌草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性质更好,但与蒙古栎天然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性质略差。

污染控制与修复
长江干流湖北段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王岳,夏爽,裴国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16-92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8
摘要 ( 444 )   HTML ( 1 )   PDF (1702KB) ( 1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5—6月期间,对长江干流西起宜昌三江桥东至黄梅新洲江段共57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中,蓝藻(Cyanophyta)4科11属,绿藻(Chlorophyta)8科17属,硅藻(Bacillariophyta)10科30属140余种。硅藻的种类组成最丰富,主要优势属是小环藻(Cyclotella spp.),其后依次为隐藻(Cryptophyta)、蓝藻和绿藻。硅藻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而隐藻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加,蓝藻和绿藻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细胞密度来看,宜昌三江口到枝城大桥(A江段)各样点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相对较低,平均约为3.0×106 L-1;松滋河口到中洲洄水处(B江段)所有样点细胞密度均相对较高,平均为7.4×106 L-1;洞庭湖大桥到黄梅新洲(C江段)水体透明度显著下降,细胞密度最低。不同流态水体中浮游藻类组成明显不同。中等流速水体中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平均比例高达70.0%。缓流水体中硅藻比例(47.2%)与隐藻比例(37.5%)相近,而隐藻是急流水体中的优势门类。综合细胞密度、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结果,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主要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我国氟化物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准研究
郑丽萍,龙涛,邓绍坡,陈樯,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23-927.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19
摘要 ( 453 )   HTML ( 0 )   PDF (1003KB) ( 1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搜集筛选了氟化物对我国19个属的淡水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的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我国氟化物水生生物基准进行推算,并将其与荷兰(RIVM-SSD)和澳大利亚-新西兰(AUNZ-SSD)基准推导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物种敏感度排序法计算结果,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氟化物急性基准值为11 mg·L-1,慢性基准值为2 mg·L-1。采用log-normal、log-logistic和Burr Type Ⅲ模型对毒性数据均可实现较好的拟合。与SSD法获得的基准值相比,物种敏感度排序法获得的基准值更趋保守。该研究可为我国氟化物水质标准制定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毒死蜱乳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王金燕,戴传超,卜元卿,智勇,单正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28-934.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20
摘要 ( 518 )   HTML ( 1 )   PDF (1288KB) ( 1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BIOLOG-ECO方法研究了土壤使用480 g·L-1毒死蜱乳油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示,土壤毒死蜱含量较低(≤12.5 mg·kg-1)时可刺激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但20 d后刺激作用减弱;当土壤毒死蜱含量较高(125 mg·kg-1)时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有抑制作用。(2)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特征分析显示,土壤外源添加毒死蜱后可促进土壤微生物对酯类碳源的利用,但对糖类碳源利用能力较低。(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高浓度处理组(125 mg·kg-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方式与较低浓度处理组(≤12.5 mg·kg-1)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4)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土壤中毒死蜱含量较低(≤12.5 mg·kg-1)时刺激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增加;但土壤中毒死蜱含量较高(125 mg·kg-1)时则诱导微生物群落结构向单一化发展。

壬基酚异构体在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体内的蓄积特征及对其生长的影响
智勇,单正军,卜元,王金燕,蔡小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35-94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21
摘要 ( 486 )   HTML ( 1 )   PDF (1277KB) ( 12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生物,利用14C标记壬基酚异构体(p353—NP)研究了14C—p353—NP在蚯蚓生物体内累积特征及对蚯蚓生长影响。结果显示:暴露96 d时蚯蚓体内14C—p353—NP含量为4.49 ~6.73 mg·g-1(以湿重计),生物-土壤蓄积因子为0.95~1.89;当14C—p353—NP处理组暴露浓度为128、160和200 mg·kg-1时,蚯蚓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03%、24.82%和26.21%,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14C—p353—NP在蚯蚓体内累积总量及其对蚯蚓生长抑制作用受暴露浓度、暴露时间及两者共同作用,且影响显著(P<0.001)。14C—p353—NP可在蚯蚓体内富集,且在亚致死浓度(≤200 mg·kg-1)下抑制蚯蚓的生长。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p353—NP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对污水中微生物丰度变化的影响
邸攀攀,张力,王岩,张振华,严少华,易能,高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42-949.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22
摘要 ( 416 )   HTML ( 2 )   PDF (2108KB) ( 13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净化污染河塘的效果及净化过程中反硝化脱氮的微生物机制,明确细菌丰度与水质参数之间相互调节的规律,在监测污染河塘水质参数变化的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接纳生活污水的污染河塘水体总细菌16S rRNA及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能很好地降低污染河塘的CODMn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对氮的削减效果也较好。挂膜后污染河塘水体中总细菌和nosZ型反硝化细菌丰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挂膜3 d后达最大丰度(平均值分别为2.58×108 和 2.98×104拷贝数·mL-1)。而nirKnir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在试验前期几乎无变化,但后期(30 d后)急剧上升。水质参数对细菌丰度影响也比较显著,其中总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与水体pH值和透明度呈极显著相关(R=0.431 2和-0.659 7,P<0.001);nir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与水体温度,NO3--N 、NO2- -N和TP浓度呈极显著相关(R=0.789 9、-0.555 9、-0.756 9和-0.446 3,P<0.001);nosZ型反硝化细菌丰度与透明度,NH4+N和PO43--P浓度呈极显著相关(R=-0.453 4、-0.527 2和-0.491 4,P<0.001)。综上所述,微生物固定化挂膜技术通过其自身微生物的高效生长,并协同环境因子调节河塘水体中微生物尤其是反硝化脱氮微生物丰度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工艺实时控制参数研究
张跃峰,李寒,朱光灿,许卓,吕锡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50-954.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23
摘要 ( 444 )   HTML ( 1 )   PDF (1261KB) ( 1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连续监测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CMICAO)工艺上半周期各阶段每个反应池的状态参数〔溶解氧(DO)、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与水质参数,分析状态参数与水质变化的相关关系。当CMICAO工艺在优化工况下运行时,出水TN、NH4+-N、NO3--N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为9.9、1.3、6.4和0.47 mg·L-1。工艺运行中,当缺氧池d pH/d tt 为反应时间)由正转负、厌氧池d ORP/d t由负转为接近于0和好氧池d ORP/d t 由正转为接近于0,或d ρ(DO)/d t 突然增大时,可转变反应池的运行状态至下一阶段;当1~4号池上半周期反应结束时,5号池也结束上半周期,进入下半周期。结果表明,可利用状态参数对CMICAO工艺的运行进行实时控制,以强化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研究方法
基于“3S”技术和LR-WSVM模型的广州市花都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张春慧,陈美招,郑荣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55-96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24
摘要 ( 493 )   HTML ( 1 )   PDF (2825KB) ( 1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行滑坡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能够为决策者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帮助。在外业调查及相关研究基础上,选择地形、岩性、植被、土地利用、降水、断裂带和人类活动等11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加权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滑坡的风险评价,划分5种风险等级类型,最后采取ROC曲线进行模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花都区梯面镇大部分区域、花东镇和赤坭镇部分地区是滑坡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评价结果与65个滑坡灾害存量数据空间分布相吻合;风险等级中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和很高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28.19%、31.31%、25.54%、11.73%和3.24%;受试者工作特证(ROC)曲线的精度验证表明,Logistic回归-加权支持向量机模型能有效进行该区域的滑坡风险评价,且具有较好的评价精度、分类能力和客观性。

研究简报
南方某铀尾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
姚高扬,华恩祥,高柏,汪勇,占凌之,蒋经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  963-96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5.06.025
摘要 ( 438 )   HTML ( 0 )   PDF (996KB) ( 13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南方某铀尾矿库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稻田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号点位238U含量在土壤40 cm深处达到最大值,其余各采样点238U、226Ra、232Th和40K含量均在土壤表层达最高。土壤0~1 m深范围内,随深度增加放射性核素含量呈递减趋势,且在表层土壤下降速率更大。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布不均匀可能受人为因素、当地降水量、土壤酸碱度、土壤颗粒粒径以及与铀尾矿库的水平距离等多种因素影响。采用江西省土壤放射性核素背景值,通过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对铀尾矿周边稻田土壤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污染指数为53.45,属危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