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25
  
专论与综述
生态廊道
郑好, 高吉喜, 谢高地, 邹长新, 金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37-14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7.0746
摘要 ( 1168 )   HTML   PDF (908KB) ( 1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境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受损。构建生态廊道可以连通彼此隔离的景观元素,达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传递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全面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及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分析生态廊道的生态学功能。介绍了生态廊道构建的关键理论和方法,并提出考虑生物生境、廊道长度和廊道质量对生态廊道有效性的影响。我国生态廊道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多局限于城市绿化、景观审美以及小范围生态保护等方面,因此,通过分析国际大型生态廊道案例的构建依据、方法及其获得成果,为我国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借鉴。提出我国生态廊道应注重其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生态功能发挥,并可依托于已有的生态规划基础进行构建。

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KBAs)识别全球标准及在中国的应用建议
陈慧, 武建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45-15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7.0847
摘要 ( 760 )   HTML   PDF (837KB) ( 9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的识别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步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2016年3月正式发布了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简称KBAs)识别的全球标准(KBA标准)。首次系统地考虑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及其要素,从基因层面、物种层面和生态系统层面定位和突显那些对于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贡献的地区,帮助各国和地区识别对维护全球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显著贡献的区域。该标准是IUCN近30多年以来开展不同生物类群、生态和专类别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又一重要全球标准。笔者对标准中几点关键原则进行了重点解读,并结合中国在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美农药行业排污许可证政策差异性探讨
施玛丽, 王娜, 郭欣妍, 单正军, 王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51-15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117
摘要 ( 365 )   HTML   PDF (1019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管控污染物排放的基本环境管理制度,该研究在介绍中美排污许可制度发展以及农药污染特性的基础上,分别从排污许可证管控污染物种类、发放对象、排放限值确定方法和自行监测4个方面对两国农药行业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内容进行了对比梳理,发现我国现行农药行业排污许可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根据农药行业的污染物排放特征,进一步扩充需要管控的污染物种类;建议区分区域环境质量达标区与未达标区,采用划分控制单元分区管理的模式进行精细化管理;建议排放限值的确定不仅考虑现行生产工艺、排放控制水平等技术要求,还需考虑与区域环境质量相联系;对于污染治理效果好的企业可以采取激励政策,实现成本-效益的双赢。

区域环境与发展
基于RUSLE模型的铜仁地区1987-2015年土壤侵蚀时空特征
胡先培, 曾成, 钱庆欢, 王权, 李阳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58-16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439
摘要 ( 392 )   HTML   PDF (3059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日降雨量、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结合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手段,研究铜仁地区1987-2015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87-1995年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而1995-2015年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此期间大部分区域以及岩溶槽谷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向低一级转移,其中剧烈和极强等级侵蚀向中度和轻度等级侵蚀转出较多;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来看,土壤侵蚀状况越来越受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优势景观类型所支配。

基于OMI的宁夏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雪萍, 咸龙, 巨天珍, 张江峪, 王培玉, 刘宏庆, 裴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67-17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7.0831
摘要 ( 403 )   HTML   PDF (2103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OMI传感器卫星反演数据分析2006-2016年宁夏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11 a间臭氧柱浓度年际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达最大值,为368.23 DU;2016年达最小值,为287.57 DU;2010年之前臭氧柱年均增长率为2.95%,2010年之后臭氧柱年均减少率为3.2%。季节上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每年季均浓度值都为春季最大,秋季最小。且11 a平均季均浓度值依然是春季(325.61 DU) > 冬季(290.92 DU) > 夏季(268.19 DU) > 秋季(265.61 DU);空间分布上,受主导风向北风大气传输的作用,臭氧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及西南部地区,并且随着年际变化,臭氧柱浓度高值区表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移动的变化特征;研究区臭氧柱浓度与几项人为因素相关系数均不高,与大气NO2柱浓度呈负相关,决定系数为0.683,受前体物光化学反应作用以及主导风向大气传输作用显著。

京津冀城市群PM2.5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李雪梅, 许东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74-17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7.0818
摘要 ( 407 )   HTML   PDF (964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京津冀城市群2014-2016年1 090 d PM2.5浓度日值数据为基础,基于ArcGIS 10.2软件,选择典型月份分析PM2.5月优良天数比例、月重度及严重污染天数比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之间各年PM2.5浓度月优良天数比例与月重度、严重污染天数比例整体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其中PM2.5月优良天数比例高值集中在5-9月,PM2.5月重度与严重污染天数比例高值集中在11-次年2月;从区域分布看,PM2.5月重度与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从石家庄、保定市向周边城市由高到低递减。选取典型月份对研究区PM2.5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M2.5存在正空间相关性,即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聚集性。

成都市部分区域淡水混养池塘水体与沉积物中重金属风险评价及分配特征
霍庆霖, 肖慧, 王俊杰, 董袁媛, 张雨豪, 王丹, 程章, 张世熔, 徐小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80-18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078
摘要 ( 498 )   HTML   PDF (2336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成都市部分区域淡水混养池塘环境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和分配特征,对成都市10个淡水混养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Cu、Zn、Cd、Pb、Cr、Ni这6种重金属进行检测,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除S8和S10样点Zn年均浓度超出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外,其余元素均未超标,重金属浓度总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特征。沉积物除S3、S4和S8样点Cu年均含量超出生物低影响阈值(ERL)外,其余元素均未超标,Cd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主要生态风险因子,沉积物中重金属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沉积物中Cd的弱酸提取态比例高于其余元素,为22.91%~64.51%,Pb和Cu可还原态比例较大,Zn以残渣态为主,同时存在较大比例的弱酸提取态和还原态,Cr和Ni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存在。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分配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Ni、Pb、Cr、Cu、Cd和Zn。因此,应加强成都市淡水混养池塘Cd元素的污染防控。

自然保护与生态
北京典型天气下的4种阔叶树种液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少宁, 鲁绍伟, 赵云阁, 赵娜, 陈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89-19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7.0869
摘要 ( 568 )   HTML   PDF (1124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典型天气下阔叶树种的液流变化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北京平原区的4种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插针法对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结合Meter全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的环境因子,分析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典型天气条件下,4种阔叶树种液流日变化特征均为晴天液流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阴天呈双峰型变化,雨天则呈多峰型趋势;液流启动时间为晴天和阴天(06:00)早于雨天(06:30)。(2)各环境因子中太阳辐射日变化与液流相似,且各环境因子间相互影响,尤其太阳辐射与温度间存在滞后效应。(3)各环境因子中,太阳辐射、温度、风速及水汽压亏缺(VPD)均与液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空气相对湿度则与液流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同步观测的环境因子日变化与液流日变化存在时滞效应。(4)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74.37%;水汽压亏缺贡献率为14.33%。(5)各树种7月总耗水量为毛白杨(289.23 kg) > 刺槐(235.04 kg) > 国槐(151.53 kg) > 栾树(133.80 kg),日耗水量大小顺序与月耗水量相同,且晴天高于阴雨天。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园林树种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因素综合评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花江峡谷岩生草本植物群落及其氮磷计量特征
姚凯, 敖家林, 徐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97-20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151
摘要 ( 423 )   HTML   PDF (1019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江峡谷是位于喀斯特地区典型的中亚热带干热河谷。选取花江峡谷区域内的岩生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海拔岩生草本植物群落的群落特征、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共有岩生草本植物16种,有荩草(Arthraxon hispidus)+显子草(Phaenonperma globosum)草本植物群落、荩草草本植物群落、荩草+白茅草(Imperata cylindrica)草本植物群落和白茅+小颖羊茅草(Festuca parvigluma)草本植物群落4种群落类型。各样地的物种相似度与海拔高度表现为正相关,而物种多样性、替代速率、土壤N、P含量和水热因子与海拔高度表现为负相关,生物量呈单峰型的曲线变化趋势,样地2获取的生物量最大。各样地土壤和植物叶片的N、P含量都极低,叶片N/P比值显示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表现为缺N限制。物种重要值与植物叶片N/P比值表现为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与P含量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而与N含量的相关性较弱。

鸡公山落叶阔叶林藤本植物寄主选择与分布规律
琚煜熙, 尚晴, 王忠伟, 刘彦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05-20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196
摘要 ( 398 )   HTML   PDF (944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藤本植物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仍不清楚藤本植物在选择依附林木时是否具有选择性以及其在树干表面生长与分布是否有一定的规律。采用随机样点法调查我国华中鸡公山地区典型落叶阔叶林内的藤本植物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表明,阔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与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树干分布的藤本数量显著高于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干表面有无苔藓覆盖对藤本分布无显著影响;藤本植物在树干上的分布受立地坡位的影响,表现为基径处树干坡下位附生的藤本数量高于坡上位,然而在胸高处树干坡下位藤本数量则低于坡上位。藤本植物在选择依附林木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并且其在树干上的分布会因微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转变,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共存与维持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张震, 曹亚蒙, 武建勇, 马友华, 何金铃, 周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10-21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106
摘要 ( 395 )   HTML   PDF (795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安徽巢湖市西宋村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样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冬小麦田杂草的种类、密度、盖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杂草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田间杂草群落的密度,其中秸秆粉碎还田优于秸秆直接还田,对应的杂草密度下降40%,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提高30%和130%。(2)各处理的优势种是稗和野燕麦,对应优势度的均值分别为1.460 6和2.024 5,与其他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值均达到0.721以上。(3)优化施肥使麦田杂草多样性指数增加35%,缓控施肥使麦田杂草多样性指数增加75%。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具有明显的影响。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生态位特征
冯玉超, 郑晓阳, 王正宁, 刘博, 兰思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17-22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231
摘要 ( 634 )   HTML   PDF (956KB) ( 10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位是评价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种群在群落中功能地位的重要因子,对人工林营造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重叠以及生态位相似性计算方法,比较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在群落中出现的频率越高,生态位宽度越大,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在2种经营方式下的资源位上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其在群落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相对于生态位宽度窄的种群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2)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是随该物种占用其他植物资源量的生态位重叠之和增加而增大。(3)混交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种类多于纯林,且生态位宽度普遍比纯林高,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更明显,种群在群落发展中更具优势。(4)混交林和纯林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不高,种间竞争强度不强,种群存在分化现象,说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混交林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平均值均比纯林高。总体上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高,在经营模式上优于纯林。

增温对高寒湿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影响
赵爽凯, 陈克龙, 吴成永, 毛亚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25-23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102
摘要 ( 344 )   HTML   PDF (1050KB) ( 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在模拟增温状态下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并探究增温状态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影响,于2016年6月-2017年9月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开路式)对实验样地矮嵩草草甸(Kobresia humilis)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地下5、10和15 cm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模拟增温有利于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其与自然状态(CK)、增温状态(W)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自然状态下的温度敏感性(Q10值)均比增温状态下的Q10值大,并且Q10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土壤温度与体积含水量共同影响下的土壤呼吸作用在2 a内减弱;增温状态有利于提高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并且对浅层地下生物量作用明显;与不增温比较,增温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依次减少。研究表明,连续2 a的增温对高寒湿地土壤呼吸产生促进作用,增温环境有利于促进土壤碳释放。

污染控制与修复
鹿粪和菌肥对菜地土壤Pb和Zn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王雨薇, 李莉, 王新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34-24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040
摘要 ( 1102 )   HTML   PDF (1290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鹿粪和微生物菌肥对蔬菜地土壤中重金属Pb和Zn生物有效态含量及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植株Pb和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鹿粪及菌肥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中Pb和Zn的有效态含量。w为5%鹿粪添加量和10%菌肥添加量处理组对降低Pb生物有效态效果最好,分别降低25.81%和26.48%(P<0.05)。添加鹿粪和菌肥促进了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Pb向残渣态Pb转化。在6个处理组中,小白菜植株中Pb和Zn含量与CK相比均显著降低,5%鹿粪处理对植株中Pb含量降低效果最好,下降48.50%;而10%菌肥处理对植株中Zn含量降低效果最好,下降32.51%。小白菜植株中的Pb和Zn含量与土壤有效态Pb和Zn含量均达极显著相关(P<0.01)。

模拟酸雨淋溶下海泡石复合材料对污染土壤镉释放的影响
符云聪, 赵瑰施, 张义, 刘晨, 李鹏祥, 黎红亮, 刘代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42-24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145
摘要 ( 395 )   HTML   PDF (994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改性海泡石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采用土柱模拟酸雨淋溶方法研究了天然海泡石(SEP)、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改性海泡石(SEP-DDTC)、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海泡石(SEP-MPTES)对污染土壤中Cd的淋溶效应。结果表明:pH=4.0的酸雨淋溶后土壤pH值上升了0.80~0.99个单位,淋出液的pH值也明显上升。SEP和SEP-MPTES处理Cd的累积淋溶量分别增加66.45%和11.49%,SEP-DDTC处理显著减少45.98%。SEP-DDTC和SEP-MPTES处理酸雨淋溶后3层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低于对照,SEP-DDTC处理比SEP-MPTES处理平均低0.054 mg·kg-1,表明SEP-DDTC是一种潜在的土壤重金属Cd修复材料。

固氮菌(Ensifer meliloti 1021)降解苯甲腈及其代谢酶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郭静静, 郭磊磊, 赵云岫, 葛峰, 戴亦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48-25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035
摘要 ( 556 )   HTML   PDF (1392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固氮菌(Ensifer meliloti 1021)降解环境污染物苯甲腈途径及其相关酶进行了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显示En.meliloti 1021静息细胞可将苯甲腈降解为苯甲酰胺和苯甲酸。En.meliloti 1021全基因组中没有腈水解酶(nitrilase)基因,但有1个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基因和12个酰胺酶(amidase)基因,因而其降解苯甲腈生成苯甲酸是经腈水合酶/酰胺酶途径。PCR扩增En.meliloti 1021的腈水合酶基因并在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中成功表达。腈水合酶过表达的E.coli可在5 min内降解90%的浓度为97 mmol·L-1的苯甲腈,10 min基本检测不到苯甲腈,产生66.9 mmol·L-1苯甲酰胺。对12个酰胺酶进行了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有4个酰胺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苯甲酰胺水解酶(benzamide amidohydrolase)有较高的同源性。对这4个酰胺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以及酶活检测,发现只有登录号为CAC47672.1的酰胺酶有苯甲酰胺酶活性,可将苯甲酰胺水解为苯甲酸。该酰胺酶由43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47 kDa,等电点5.37。

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许霞, 刘菲, 薛银刚, 屠博文, 周璐璐, 江晓栋, 施昕澜, 薛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55-26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048
摘要 ( 472 )   HTML   PDF (1769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反映其生态系统环境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6年12月对常州市某工业园区地下水进行采集,采用高通量技术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呈现出典型的淡水种群特征,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6.4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06%)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3.04%)等55个细菌门,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47.51%)、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9.58%)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6.75%)等95个细菌纲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6.38%),Perlucidibaca(9.17%)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12%)等564个细菌属组成。经分析,水质情况影响着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水质较好的点位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均匀度也较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氯化物、钙、电导率、铁、氟化物和硫酸盐是能显著解释地下水细菌群落的环境因子。

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中水效能的影响
周广吉, 张兰河, 叶振起, 徐岩, 魏来, 房国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264-27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014
摘要 ( 839 )   HTML   PDF (1348KB) ( 9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本控制和节水减排是火电企业面临的2个重要难题,中水回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以华能营口仙人岛热电机组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工艺处理城市中水为例,探究了气水比对BAF污染物去除效能的作用;考察了反冲洗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能力恢复和运行时间的影响,得出了最适气水比。结果表明:气水比为4∶1时,COD、NH4+-N、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61.1%、81.2%和48.6%,污染物综合去除效果最佳。反冲洗气水比为4∶1时,固体悬浮物(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运行4 h时,COD去除率即可恢复,为60.3%;运行5 h时,NH4+-N和NO3--N去除率即可恢复,分别为82.2%和50.0%;运行时长可达25 h。反冲洗气水比为4∶1时能够最大化释放BAF的纳污容量,延长运行时间,降低反冲洗频次,污染物去除效率较好。

目录
目录封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0-0. 
摘要 ( 97 )   PDF (18478KB)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