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专论与综述
浅水湖泊模型PCLake及其应用进展
胡文, 王济, 李春华, 叶春, 魏伟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681-68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520
摘要 ( 834 )   HTML   PDF (1619KB) ( 1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水湖泊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人们对浅水湖泊也日益关注,并尝试采用不同生态模型对湖泊水质进行预测。PCLake模型是浅水湖泊专用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浅水湖泊污染物的变化。该研究介绍了PCLake模型原理概况,梳理了应用实例。从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研究、气候变化、湖泊管理等领域阐述了PCLake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同时对PCLake模型与CAEDYM模型、LakeWeb模型、MIKE21模型、CE-QUAL-W2模型、WASP模型等常见的湖泊水生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PCLake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浅水湖泊PCLake模型研究领域提供系统参考。

区域环境与发展
基于生态保护格局的丘陵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
曹润, 杨朝现, 刘勇, 李雨彤, 杨和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689-69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507
摘要 ( 666 )   HTML   PDF (4617KB) ( 8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角度重构乡村聚落空间,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在分析其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乡村聚落现状布局对研究区生态保护的影响划分乡村聚落调整类型,并提出各类聚落的空间重构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上表现出布局散乱、数量多、规模小、沿河傍水等特征。(2)研究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现状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将已有的乡村聚落划分为优先整治、限制扩张、适度建设、重点发展4种类型,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1980-2015年广东省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与演变
简钰清, 陈颖怡, 谢圆圆, 龚建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698-70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629
摘要 ( 776 )   HTML   PDF (5382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聚落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内容之一。基于广东省1980-2015年7期乡村居民点数据,运用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及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4大子区域乡村聚落规模、形状、聚集/破碎度特征与演变模式。结果表明:(1)1980-2015年广东省乡村聚落规模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3%~2.8%,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粤西、粤北和粤东,按占各区域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粤西、粤东、珠三角和粤北;粤西乡村聚落的平均规模(14.4~21.9 m2)和规模变异程度(斑块面积标准差144.7)最大,其次是粤东和珠三角,粤北聚落斑块最小(10.5~11.1 m2),变化幅度不明显;(2)粤西和珠三角地区斑块形状指数值比粤东、粤北地区大,形状较为复杂,粤东、粤北和珠三角的乡村聚落景观形状指数曲线变幅较小,粤西地区曲线明显下滑;(3)平均最近邻体指数在1980-2015年间均小于1且动态变幅不大,表明广东省及4大子区域乡村聚落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4)密度分布结果表明乡村聚落呈现东西两翼密集、北部及中部稀疏的空间格局模式。以上结果说明,从不同视角运用多个景观指数可有效揭示景观空间不同侧面的空间特征;"乡村振兴"落地实施需要进一步深化关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乡土文化等对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影响的研究,加强政府决策对乡村聚落数量、形状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引导性机制研究。

浙闽山地丘陵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分析: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
姜坤, 戴文远, 胡秋凤, 黄康, 欧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07-71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551
摘要 ( 944 )   HTML   PDF (10741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形因子不仅控制土地利用分布格局,而且对区域生态建设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选取高程、坡度和地形起伏度3个地形因子,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探究了浙闽山地丘陵区不同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住地、工矿交通用地、耕地、园地、水域在高程小于500 m、坡度小于25°的区域呈优势分布,地类间竞争激烈,应合理布局5种地类关系;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750 m、坡度大于35°的生态脆弱区,应重点考虑生态保育。(2)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斑块类型复杂,异质性较高;山地丘陵和边缘山区地带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占据优势位,斑块形状规则,连通性较强;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地形因子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山地丘陵对土地利用格局具有重要空间限制性,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需要根据各地类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分布规律进行合理安排与协调,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深圳市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陈龙, 孙芳芳, 张燚, 王璟睿, 李光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16-72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640
摘要 ( 327 )   HTML   PDF (768KB) ( 6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研究,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该研究基于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核算体系,利用2007、2011和2016年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数据核算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并运用绿色经济协调度指数(GEI)定量分析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研究表明:(1)2007-2016年深圳市各类自然资源面积总和下降144.53 km2,年均降幅1.00%。(2)近10 a深圳市自然资源总价值减少561.95亿元,林地和水体的价值总量约占深圳市自然资源价值总和的71.43%。(3)深圳市自然资源的无形资产价值远大于实物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占比约94.68%。在实物资产价值中,土地价值占比最高;无形资产价值中,固碳释氧和气候调节价值是主要贡献者。(4)2007-2016年深圳市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等级为低度冲突状态,但呈逐步改善的趋势。

基于SWAT模型的涪江流域下垫面对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分析
柳强, 王康, 罗彬, 陈鹏, 杨渊, 陈玲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22-72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357
摘要 ( 609 )   HTML   PDF (5549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流域下垫面污染物排放量、径流条件和本底条件对氨氮(NH3)、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IMn)3种面源负荷的影响机制,以涪江流域为对象,构建了分布式水文和面源污染负荷模拟SWAT模型,并采用SWAT-Cup进行了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Sobol方法进行了全局性敏感性分析。采用Nash-Sutcliffe系数、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对偏差和相对总误差4个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径流过程和污染负荷与实测值基本相符。各种下垫面条件下,NH3、TP和IMn负荷变化幅度均随着负荷均值的增加而增大,当下垫面为山丘区或自然林草为主的汇流区时,径流条件因子中的坡度和坡长对于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最大。由于农田对径流过程具有显著的调节能力,面源污染负荷随汇流区内农田面积比例增加而降低。土壤本底、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和径流条件3类因子中,径流条件因子对于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最为敏感,而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下垫面对TP负荷的敏感性最弱,对IMn负荷的敏感性最强。因此,加强径流过程调控能力对涪江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最为有效。

云南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分析
郑田甜, 赵筱青, 卢飞飞, 普军伟, 苗培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30-73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251
摘要 ( 344 )   HTML   PDF (1135KB) ( 6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但是有关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的研究甚少。为了研究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通过流失系数法计算2005、2010和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耕地比重、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第一产业产值均与化肥流失量呈正相关;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人均非农收入、环保投资指数均与化肥流失量呈负相关。(2)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与化肥流失量正相关程度最高,均大于0.9,所以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大小的决定因素是种植结构。建议下一步对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自然保护与生态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自愿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偿为例
楚宗岭, 庞洁, 蒋振, 靳乐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38-74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048
摘要 ( 493 )   HTML   PDF (828KB)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自愿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云南省屏边县和西畴县的615份农户访谈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参与条件、参与动力、参与能力和政策吸引力4个维度分别研究退耕还林和公益林政策中影响农户自愿性的因素,为更好地提高农户参与政策的自愿性、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参与动力和政策吸引力对农户自愿性的影响较大;退耕还林政策中,自愿参与和非自愿参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84.4%和15.6%,农户对周围人和村干部的信任程度越高、有外出打工经历、政策了解程度越深以及补偿标准越高、政策预期评价越好,其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自愿性越高,农户年龄和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大则自愿性越低。公益林政策中,自愿和非自愿参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36.0%和64.0%,农户对周围人和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越高,政策了解程度越深,补偿标准越高,政策预期评价越好,其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自愿性越高。可以通过有效政策宣传、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以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积极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等手段,来促进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偿政策目标更好地实现。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县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保定市定兴县为例
张鹏, 刘瑶瑶, 王鹏飞, 李世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47-75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560
摘要 ( 561 )   HTML   PDF (1020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经济手段之一。通过对保定市定兴县2000、2008、2013和2018年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定兴县2000-2018年土地类型的变化,计算县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发展权损失,探讨生态补偿标准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对县域、县域对生态保护者2个层面的补偿问题,建立县域生态补偿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定兴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8.691 7亿元降低至8.131 9亿元,发展权损失为6.727 4亿元,即定兴县的生态补偿范围为6.727 4亿~8.131 9亿元。县域生态补偿机制应把握"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权责相等"的原则,区域对县域以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等方式,县域政策应结合时代特点落实在各乡镇、企业、环保NGO和农牧民补偿对象上,形成"合理分配、重点关注、社会参与"的"造血型"补偿机制,从而提高京津冀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县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操作性,促进京津冀一体化。

上海崇明岛人工林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影响
马宏燏, 王宏伟, 张庆费, 易逸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56-76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421
摘要 ( 634 )   HTML   PDF (944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是华东地区危害最大的入侵植物之一,也是侵入人工林最重要的外来杂草。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性的影响,选择上海崇明岛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群落、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群落、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群落、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群落和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群落,调查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不同群落的入侵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各群落中重要值由大到小为重阳木群落 > 复羽叶栾树群落 > 香樟群落 > 梧桐群落 > 水杉群落。通过分析不同群落林下草本植物生态位,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在5个群落中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结果趋于一致,依次为重阳木群落 > 梧桐群落 > 香樟群落 > 复羽叶栾树群落 > 水杉群落。群落乔木层郁闭度越大,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程度越小。

沅江源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遥感监测
顾羊羊, 黄贤峰, 邹长新, 叶鑫, 林乃峰, 张卫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64-77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442
摘要 ( 551 )   HTML   PDF (1547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对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沅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在Fragstats和InVEST软件支持下分析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特征,探讨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合理性并模拟生态保护情景对生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1990-2018年保护区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草地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人类活动影响增强,保护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表现为核心区 < 缓冲区 < 实验区。(2)保护区耕地斑块聚集度提高,人工表面斑块密度增加,景观整体优势斑块连通性增加,破碎化程度降低,林地斑块对景观控制作用增强。(3)29 a间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生境质量提高8.64%,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表现为核心区 > 缓冲区 > 实验区。(4)保护区生境质量改善趋势大于退化趋势。定量评估生态保护情景,沅江源自然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从当前情景的0.88提高到0.90。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增加是保护区生境质量改变的主要原因。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刘西刚, 王勇辉, 焦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73-78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502
摘要 ( 758 )   HTML   PDF (989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在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地样地共15个,以不同海拔高度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海拔高度上,草地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饱和含水率、自然含水率、孔隙度均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在海拔2 142.24 m处出现最小值,为0.91 g·cm-3。在不同海拔高度上,草地表层土壤化学指标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3.72%~11.98%、1.25%~3.25%、0.121%~0.159%,且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在海拔高度2 142.24 m处出现最大值,而pH值变化规律与其相反。不同海拔高度处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在海拔高度2 142.24 m处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能总体最好,在海拔高度835.23 m处最差。从不同土壤类型看,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能综合表现为黑钙土 > 栗钙土 > 棕钙土。

污染控制与修复
池塘养殖换水目的和水质状态对换水频率的影响
丁惠明, 沈彩娟, 陈雯, 何捷, 梁爽, 张俊彪, 蔡春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81-78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369
摘要 ( 1053 )   HTML   PDF (864KB) ( 6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江苏各地2015-2018年7-8月间的调查走访获得57位养殖者关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的换水信息,将调查期间养殖者作出换水决策的首要目的分为补偿蒸发(无排水)、防止缺氧、日常管理、病害防控和改善水质5类,占比分别为47%、16%、11%、11%和16%。发现19%的养殖者换水作业(有排水)与水质状态无关。当换水目的是防止缺氧和改善水质时换水频率(FWE)显著高于其他3种情况(P<0.05),而FWE与增氧机使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r=-0.177,P<0.1)。在苏州市和盐城市通过实地监测获得64个常规鱼类养殖池塘111个水质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平均ρ(DO)、pH值、ρ(TN)、ρ(NH4+-N)、ρ(TP)、ρ(PO43--P)、CODMnρ(叶绿素a)分别为(8.3±2.7)mg·L-1、8.1±0.5、(4.3±2.2)mg·L-1、(1.0±1.0)mg·L-1、(0.56±0.56)mg·L-1、(0.29±0.37)mg·L-1、(12±5)mg·L-1和(133±12)μg·L-1,平均FWE为(0.87±2.10)次·月-1,不同池塘间水质及FWE差异较大。FWE与ρ(DO)、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温、ρ(NH4+-N)、ρ(TP)和ρ(PO43--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上述结果表明换水目的和水质状态都影响FWE,加强人工增氧可降低FWE。

不同构造生态沟渠的农田面源污染物处理能力及实际应用效果
刘福兴, 陈桂发, 付子轼, 杨林章, 王俊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87-79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818
摘要 ( 483 )   HTML   PDF (4769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研究同一规格(深1.30 m)、不同构造[植被(E)、沸石填料(E)和沟底植被+沸石填料(E草+填)]的3种生态沟渠在模拟动态进水条件下对农田面源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分析采用沟底植被与沸石填料的生态沟渠对模拟降雨径流的实际拦截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污染物ρ(NH4+-N)为0.17~1.23 mg·L-1ρ(TN)为0.86~6.13 mg·L-1ρ(TP)为0.11~0.24 mg·L-1ρ(SS)为24.0~70.0 mg·L-1条件下,3种构造生态沟渠对NH4+-N、TN、TP和SS的去除效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生态沟渠E草+填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效率均超过70%,稳定性也相对较强。沟渠中ρ(TN)和ρ(TP)随迁移距离呈指数递减趋势。模拟生态沟渠对降雨径流氮磷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10 m长的沟底植被与沸石填料生态沟渠在进水污染物低浓度条件下对TN的最终处理效果较好,而在进水污染物高浓度条件下对TP的处理效果较好。在实际应用时,建议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构造的生态沟渠,可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的拦截净化能力。

高岭土对畜禽废水中磷的净化效果及其费效分析
干方群, 徐子昊, 杨一帆, 秦品珠, 唐荣, 杭小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95-80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208
摘要 ( 777 )   HTML   PDF (956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岭土为材料制备不同改性产品,用来吸附净化畜禽废水中的磷,并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柱吸附试验分析其吸附净化磷的费用和效益。结果发现,不同改性处理均能提高高岭土对磷的吸附性能,但不同改性方法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盐酸改性,随着酸用量的增加,改性后高岭土对磷的吸附能力呈逐渐增加趋势。针对加热处理,当煅烧温度低于500℃时,高岭土对磷的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可提高3倍左右;而煅烧温度为500~600℃时,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基本保持不变,之后反而呈下降趋势。层状双氢氧化物改性高岭土对磷的吸附量也显著高于天然高岭土,且高于500℃热改性高岭土。但综合考虑改性成本、残留磷溶液浓度、吸附量、去除率等条件,在处理ρ(磷)为20 mg·L-1的畜禽废水时,500℃热改性高岭土对磷吸附净化的效益比最高,约为1 421 mg·元-1

研究方法
复杂地形影响下四川省逐月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何鹏, 蹇东南, 李晓, 林正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801-80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271
摘要 ( 353 )   HTML   PDF (7091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适合四川省的逐月气温数据空间插值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样条函数法(SP)、反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立格法(OK)和加入海拔影响因子的样条函数法(SPE)、反距离权重法(IDWE)、普通克立格法(OKE)及多元回归分析法(MRM)对全省144个气象站点的多年逐月平均气温进行空间插值,并利用交叉检验方法对不同方法的插值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省月平均气温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夏季相关系数大于冬季。各月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均呈递减趋势,夏季气温垂直变化率明显大于冬季,各月气温垂直变化率在0.308~0.443℃·(100 m)-1之间;考虑了海拔影响因子的插值结果明显好于不考虑海拔影响因子的插值结果,在考虑海拔影响因子的4种空间插值方法中,MRM效果最好,其次是OKE和IDWE,最差的为SPE。

两栖类种群数量的快速调查与分析方法
熊姗, 张海江, 李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809-81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065
摘要 ( 801 )   HTML   PDF (5189KB) ( 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确快速地评估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是目前两栖动物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繁殖点调查法与被动集成应答器(PIT)标记重捕法相结合的种群评估方法,仅需获得短期两栖动物重捕数据,基于开放式种群的标记重捕模型分析,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两栖动物繁殖种群数量。该调查与分析方法有如下优点:繁殖点调查法利用了两栖动物集群繁殖的生物学习性,克服了个体分布不集中的难点;以繁殖种群为调查对象,避免了不同季节的种群数量的波动;基于PIT标记在个体识别方面的优越性,通过多次重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以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蟾蜍为代表物种,以5 d野外调查的标记重捕数据准确快速地估算其种群数量。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对于珍稀物种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目录
目录封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0-0. 
摘要 ( 133 )   PDF (2091KB) ( 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