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0-0. 
摘要 ( 92 )   PDF (28385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研究进展
鲁汭, 林莉莉, 肖恩荣, 吴振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957
摘要 ( 663 )   HTML ( 171 )   PDF (1304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以其低成本、实时快速、操作简单和能实现污染物在线自动检测等特点在环境监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总结了近十年应用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与预警的研究情况。从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的原理出发,介绍了评价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性能的主要指标。从MFC的构型、膜类型、电极材料、控制模式和接种微生物5个方面分析了其对重金属检测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未来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可能的研究方向:(1)筛选出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和恢复速度快的阳极产电微生物菌种,实现对某一特定重金属离子的检测;(2)结合新型材料工艺实现传感器的微型化和集成化;(3)结合5G技术,实现MFC型生物毒性传感器的远程在线实时监测以及智能化拓展。
沟渠N2O排放研究进展
张丰粟, 王小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0-1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752
摘要 ( 214 )   HTML ( 12 )   PDF (921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沟渠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温室气体排放潜力,其突出特点为干湿交替频繁,受人为扰动大。沟渠湿地作为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通量受沟渠的基质理化性质、水文、植被和外源养分输入等多种因素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沟渠中N2O排放通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地区村镇生活污水排放沟渠和农田排灌沟渠两种主要类型沟渠中N2O排放通量进行对比和总结,将沟渠中N2O排放通量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展望,即深入沟渠硝化-反硝化容量的研究、综合考虑各因子对N2O排放的影响等,以期为沟渠的环境友好管理提出建议。
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倩, 杨璐, 姜越, 温东东, 李梦雪, 王潇潇, 覃彩蝶, 钱雨婷, 赵美, 付融冰, 张胜田, 林思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9-2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63
摘要 ( 348 )   HTML ( 26 )   PDF (944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是农药生产使用大国,农药品种包括有机氯类、有机磷类和菊酯类等多代农药。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主要发生在农药生产场地和农用地,其中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具有多代农药混合以及有机溶剂复合污染等特点,这类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安全利用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因具有修复时间短和成本低的优点,化学氧化药剂已成为土壤修复采用的主要药剂。然而化学氧化药剂缺乏靶向性,过量使用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破坏和二次污染。因此,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亟需加强绿色修复药剂的研发以及药剂与修复设备的联动。重点介绍了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的传统、新型和联合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对基于新型材料和药剂的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发展做出展望,新型土壤修复设备配合新型药剂为实现污染土壤高效修复提供保障。
竹类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张颖, 赵欣, 张圣虎, 漆丹, 马红璐, 张芹, 陆建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30-3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39
摘要 ( 418 )   HTML ( 22 )   PDF (912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植物修复技术对环境扰动小,修复成本低,是目前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竹类植物对重金属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和富集能力,且具有生物量大、栽培简单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有很高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结合竹类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竹类植物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生长状况,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情况,以及修复机制及强化措施;同时通过对比竹类植物与其他植物,分析了竹类植物在生长和经济上的优势,论证了竹类植物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可行性。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竹类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区域环境与发展
流域特征对南苕溪溶解有机质浓度的影响
徐兵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39-4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68
摘要 ( 264 )   HTML ( 6 )   PDF (2009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解有机质(DOM)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域尺度上流域特征对河流DOM输出的调控机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DOM经由河流向下游水体迁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改善河流及其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和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选取南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16个子流域开展近一年的采样调研,提取各子流域水温、流量、面积、平均坡度、平均高程以及5种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经济林(雷竹林)、农田、城镇、水域〕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共10个流域特征变量,同时测定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有机氮(DON)和溶解有机磷(DOP)浓度,分析DOM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并结合多元分析方法,探讨流域特征对DOM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DOC、DOP浓度呈由上游河源到下游河口递增的趋势,与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及相应的污染梯度变化一致。DON浓度受到流域内雷竹林集约经营活动的影响,就空间而言,在用地类型以雷竹林为主的子流域,DON浓度最高;就季节而言,春季DON浓度最高。夏、秋季DOP浓度小于春、冬季,此与水生生物对水中磷素吸收作用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坡度等)对DOM浓度的影响要强于河流水文状况(流量、温度)。在主成分样点得分图中,以天然林为主的子流域与其他受人为影响的子流域(经济林、农田、城镇)分开分布,表明人为活动会引起DOM浓度的增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用地占比是DOM浓度的最优预测变量,虽然城镇面积小(平均面积占比约为5%)、分布散,但却是流域内DOM重要的"源"。
1995-2015年淮河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时空变化分析
黄颖, 李鑫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49-5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23
摘要 ( 287 )   HTML ( 15 )   PDF (4209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成为促进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效管理中介。采用市场价值法、水量平衡方程法、InVEST模型和HSI模型对1995-201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食物供给、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境质量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变化与相关原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呈现较大时空异质性。食物供给功能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食物供给服务较好地区由西北向西南偏移,且随时间变化明显;水源涵养功能在时间序列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单位栅格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为1 439.15 mm,最小仅为-407.65 mm,水源涵养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态势;1995-201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累计固碳量为203.7 Tg,表现为碳汇区,固碳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态势;生境质量最好和较好区域面积占比逐渐减少,2005和2010年生境质量得分平均值较大,但在2010年之后又呈下降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在空间上要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保持均衡协调,此外应以流域理念进行跨区域生态保护治理协作。该研究可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战略落实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保护、调控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保护与生态
浙北稻麦连作区水直播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差异
徐伟东, 黎菊, 陆强, 王晔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57-6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34
摘要 ( 391 )   HTML ( 7 )   PDF (903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明确浙北稻麦连作区水直播稻田杂草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差异,分别于2018和2019年9-10月,采用倒置W型9点取样法,调查了浙北11个县、区水直播稻田杂草发生情况,并对杂草优势度、杂草种类多样性、不同杂草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北水直播稻田杂草共有49种(含变种),隶属于34属17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种类最多。从杂草优势度来看,优势杂草有无芒稗和千金子2种;区域性杂草种类有多花水苋、丁香蓼、杂草稻和李氏禾等8种;其他39种为常见或一般杂草。从杂草分布区域来看,桐庐县杂草丰富度指数、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高于其他地区,萧山区杂草均匀度指数最高。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浙北水直播稻田杂草群落可以分为4类,杭州和湖州各为1类,嘉兴的平湖、海宁和海盐为1类以及秀洲和嘉善为1类。生态位宽度分析表明,主要杂草种类如多花水苋和无芒稗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不同杂草生态位重叠值分析表明,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7的种间对占比为91%,说明不同杂草与利用资源相关的生态学特性之间整体上较为接近。
粪食性金龟功能群对草原牛粪分解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亚东, 王昊, 程建伟, 张俊珍, 王桠楠, 刘阳, 刘新民, 李永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65-7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90
摘要 ( 376 )   HTML ( 10 )   PDF (1095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粪食性金龟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在动物粪便分解和有机质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设立粪分解隔离实验,设置无粪金龟处理(T0)、泥蜉金龟(Aphodius sordecens)处理(T1)、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处理(T2)、2种粪金龟组合处理(T3)和仅土壤对照处理(CK)5个处理,测定各处理牛粪分解过程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后计算得到CO2总量,并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K处理牛粪分解产生温室气体主要为CO2(2 106 mg·m-2·h-1),而CH4(2.769 mg·m-2·h-1)和N2O(0.019 mg·m-2·h-1)较少。与T0处理相比,T1处理CO2总量(2 657 mg·m-2·h-1)显著增加(P<0.05),而T2处理(2 422 mg·m-2·h-1)和T3处理(2 398 mg·m-2·h-1)CO2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粪食性金龟功能群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随粪便分解时间和环境条件而异,在新鲜粪便期,T2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减少(P<0.05),而T1和T3处理变化不显著(P>0.05);在粪便干燥期,粪金龟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不显著(P>0.05)。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中等湿度条件下甲烷(P<0.001)和二氧化碳(P<0.01)通量较高。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会促进草原牛粪分解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2种粪食性金龟均可在不同时期影响粪便分解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
污染控制与修复
改性稻壳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任洁青, 王朝旭, 张峰, 李红艳, 崔建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73-7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71
摘要 ( 253 )   HTML ( 12 )   PDF (105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吸附去除性能,以BC1和BC2 2种稻壳生物炭为基础材料,分别采用NaOH和FeCl3溶液制备得到NBC1和NBC2以及FBC1和FBC2改性稻壳生物炭,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6种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对于50 mg·L-1 Cd2+溶液,当生物炭投加量为1 g·L-1时,BC1、BC2对Cd2+的吸附量分别为14.76和13.72 mg·g-1,NBC1、NBC2对Cd2+的吸附量分别为未改性稻壳生物炭的3.26和2.47倍,而FBC1、FBC2对Cd2+的吸附量则仅为未改性稻壳生物炭的1.03和0.74倍,NaOH改性稻壳生物炭能显著提高稻壳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能力,而FeCl3改性对稻壳生物炭吸附Cd2+的能力影响不大。稻壳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NBC1和NBC2对Cd2+的最大吸附量(131.58和98.04 mg·g-1)明显高于FBC1和FBC2(30.30和23.26 mg·g-1)。与FeCl3改性相比,NaOH改性显著增强稻壳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能力,其主要原因为NaOH使生物炭表面碱性含氧官能团增多,从而增强了生物炭与Cd2+之间的离子交换和沉淀作用。
猪粪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组分对小白菜生长及Cu吸收的影响
黄兴洁, 吴昊, 李婉秋, 李恋卿, 潘根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80-8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01
摘要 ( 290 )   HTML ( 4 )   PDF (989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平衡透析法将猪粪有机肥中提取的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分为F1(<1 kDa)、F2(1~14 kDa)和F3(>14 kDa)3个分子质量组分,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不同分子质量及浓度DOM对小白菜生长和Cu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超纯水)相比,DOM处理小白菜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增加19%~40%和45%~91%,但对小白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DOM促进小白菜根系对Cu的吸收,同一分子质量组分中小白菜根系Cu含量呈现随DOM添加浓度增高而增大的趋势,其中,20 mg·L-1高浓度DOM处理F13、F23和F33(F1、F2和F3这3个分子质量组分DOM在20 mg·L-1浓度水平下与2.5 mg·L-1CuSO4的混合溶液处理)比对照分别显著(P<0.05)提高41%、37%和53%。F13、F22(10 mg·L-1F2组分与2.5 mg·L-1CuSO4的混合溶液处理)和F23处理显著促进Cu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转运系数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36%、48%和46%,F33处理则降低26%。因此,DOM分子质量和添加浓度均影响小白菜对Cu的吸收及转运,高浓度小分子质量DOM可促进小白菜对Cu的吸收及转运。
不同秸秆材料与制备工艺下生物炭性质及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应
占国艳, 陈振宁, 童非, 沈华光, 高岩, 刘丽珠, 张振华, 卢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86-9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992
摘要 ( 334 )   HTML ( 9 )   PDF (1344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芦苇、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制备不同处理生物炭,并将其应用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以寻求最佳的生物炭制备工艺并探讨其对土壤中Cd和Pb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对生物炭制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炭化温度,温度升高会使炭产率下降,pH和灰分含量增加,比表面积在一定范围内也会大幅增加;其他因素如原料含水率、升温速率和炭化时间对生物炭制备的影响均低于炭化温度;所制备的芦苇秸秆生物炭(LWC)和玉米秸秆生物炭(YMC)产率相近,YMC的pH和灰分含量高于LWC,而LWC比表面积高于YMC。综合考虑因素最佳水平并兼顾效率,得出LWC和YMC最适宜制备条件均为含水率25%,升温速率20 ℃·min-1,炭化温度600 ℃,炭化时间0.5 h。与对照相比,添加LWC和YMC的土壤pH值均有所升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生物炭对土壤中Cd和Pb的钝化效率也逐渐提高,35 d时有效态Cd和Pb含量最高降低51.7%和44.9%,并且LWC的效果好于YMC。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化制备生物炭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并且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强化生物堆法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
谢林培, 祝冲之, 张晓东, 余冉, 展漫军, 孙丽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96-10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1057
摘要 ( 271 )   HTML ( 16 )   PDF (938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的生物堆反应器中PAHs降解效果,并通过对PAHs高效降解混菌的筛选富集,探讨菌液投加对生物堆技术处理PAHs污染土壤的强化修复作用效能。结果表明,生物堆运行过程中土壤pH和含水率基本保持稳定,总PAHs在9 d内快速降解,降解率达到80%以上,之后基本不变;生物堆在短期内(9 d)对低分子质量(2~3环)PAHs具有较高降解效率,达到91%;但中、高分子质量(4~6环)PAHs的降解效率只有60%,降解中、高分子质量PAHs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在试验期内添加表面活性剂、通风和投加PAHs降解菌液对总PAHs降解率均没有显著提升,但添加菌液后土壤脱氢酶活性大幅升高,投加菌液的3#和4#处理在80 d时脱氢酶活性较41 d时分别增加约7倍和9倍。PAHs降解菌液可能对PAHs降解中间产物的进一步矿化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添加表面活性剂并通风处理的脱氢酶活性更高,达到10 740 μg·g-1·h-1,说明其对中间产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大。该研究验证了生物堆技术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有效性,并对比了不同强化措施对修复效果的影响,为该技术在PAHs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载铁沸石分子筛催化降解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潘杰, 李越煊, 李鹏飞, 王萍, 吕正勇, 叶茂, 李静文, 董元华, 刘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03-10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1063
摘要 ( 211 )   HTML ( 7 )   PDF (1140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氯代烃是工业场地地下水中常见污染物,高效去除氯代烃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以负载铁的沸石分子筛(Fe-ZSM-5)为催化剂,研究Fe-ZSM-5催化降解三氯乙烷(TCE)的影响因素及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在Fe-ZSM-5体系中,加入0.8 g·L-1 Fe-ZSM-5、10 mmol·L-1 H2O2、0.9 mmol·L-1 TCE、初始pH值为7.4、25 ℃条件下,TCE降解率可达88%,且随着催化剂用量和H2O2浓度的增大,同一浓度TCE的去除率逐渐升高,降解率最高可以达到99%。此外,改变溶液初始pH值,对TCE的降解无显著影响。与Fe-ZSM-5体系相同条件下,未负载铁的沸石分子筛(ZSM-5)体系催化H2O2降解TCE的去除率仅为41%,H2O2浓度从6增至14 mmol·L-1,TCE去除率反而降低,溶液初始pH对去除率也无显著影响。自由基猝灭试验发现,在Fe-ZSM-5催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对TCE的降解起主导作用,而未负载铁的ZSM-5催化体系中,·OH的作用则不明显。
研究方法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湖泊因子对城市湖泊增湿效应的模拟研究:以湖南烈士公园湖泊为例
张伟, 陈存友, 胡希军, 王凯丽, 赵荻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10-11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09
摘要 ( 347 )   HTML ( 8 )   PDF (4561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湖南烈士公园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实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对湿度和风速作为评价指标,重点研究湖泊因子(湖泊面积和湖泊形状指数)与夏季湖泊湿度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夏季主导风向影响,研究区不同区域整体相对湿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下风向区域、垂直风向区域和上风向区域,在距湖泊周围1 500 m范围内增湿效应较显著;(2)湖泊增湿效应与湖泊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分别与湖泊形状指数、距离指数呈负相关,其中,面积指数贡献值最大:湖泊面积减小为0时,下风向区域所受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下降7.4~8.2百分点,中心湖泊区域相对湿度下降15.1~15.5百分点;湖泊面积减小为1/2时,下风向区域相对湿度下降2.3~3.0百分点,湖泊增湿效应相对减弱;(3)湖泊面积不变,增大湖泊形状指数,湖泊下垫面发生变化,水体整体性改变,湖泊局部区域受到影响。增大湖泊形状指数为实际算例的1.5倍,下风向区域相对湿度下降0.6~1.3百分点;增大湖泊形状指数为实际算例的2倍,下风向区域相对湿度下降1.7~2.2百分点。该研究对于改善城市湖泊周边环境小气候以及为今后的城市湖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简报
硅肥和氮肥配施对优质稻植株养分含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潘韬文, 陈俣, 蔡昆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20-12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64
摘要 ( 526 )   HTML ( 4 )   PDF (833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硅和氮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营养元素,合理施用硅肥和氮肥对于改善稻田养分管理及提高产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120、180和240 kg·hm-2,分别记作N1、N2和N3)和硅肥(0、225和450 kg·hm-2,分别记作Si1、Si2和Si3)配施对桂农占和黄华占2个水稻品种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氮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分蘖期、抽穗期2个水稻品种叶片氮含量,在抽穗期N1-Si3处理桂农占和黄华占叶片氮含量比N1-Si1处理分别增加17.0%和44.4%。硅氮处理能够提高抽穗期黄华占叶片磷含量以及2个品种分蘖期和抽穗期Si含量。随着施氮和施硅水平的提高,产量也呈增加趋势,桂农占和黄华占产量分别以N2-Si1和N3-Si3处理为最高,分别达8 188.5和8 260.5 kg·hm-2。此外,2个水稻品种整精米率均随硅含量增加而升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有助于改善稻米品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低氮高硅及中氮低硅的配比组合更适合桂农占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提高。
晋北露天煤矿区重构土壤容重差异研究:探地雷达识别与反演
徐韩笑, 曹银贵, 罗古拜, 白中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  127-13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05
摘要 ( 452 )   HTML ( 6 )   PDF (2594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复垦地不同剖面重构土壤容重的总体特征和深度差异以及在雷达图像上的显示特征,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区南排土场、西排土场、西排土场扩大区和内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采样称重法、探地雷达探测法、显著性分析法和拟合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重构土壤容重差异,分析重构土壤容重差异在雷达图像上的显示特征,并根据探地雷达图像参数定量反演重构土壤容重数值。结果表明:(1)重构土壤容重差异明显,矿区不同排土场及其不同深度重构土壤容重存在差异。(2)针对不同排土场,根据电磁波大振幅信号分布情况,可定性分析重构土壤容重相对大小。(3)在土壤体积含水率小于15%条件下,将重构土壤容重(y)与相应介电常数(x)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函数y=0.054 3x+1.019 2(R2=0.508 3,P=0.001),拟合效果可信,重构土壤容重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呈线性增加趋势。探地雷达在检测矿区复垦地重构土壤容重方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对于快速无损土地复垦质量检测领域发展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