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0-0. 
摘要 ( 83 )   PDF (3898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探析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策略
胡亚萍, 周旭, 舒秋香, 葛晓敏, 陈水飞, 丁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273-27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89
摘要 ( 427 )   HTML ( 171 )   PDF (836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已经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控制清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仍存在防控成效不足等问题。在分析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以及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不同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建设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树立正确防控指导思想、合理界定防控对象、建立健全防控法律体系、完善防控体制机制和开展综合治理等对策建议。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段四喜, 杨泽, 李艳兰, 何搏, 施剑春, 宋伟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279-28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06
摘要 ( 433 )   HTML ( 29 )   PDF (913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洱海水质保护必须直面的不可逃避的问题。在系统调研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洱海流域不同农业产业、行政区域、农用地、入湖河流和入湖河口湿地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及特征,介绍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采用的技术,总结了入湖河口湿地、农田灌排沟渠和湖滨缓冲带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产生的积极作用,阐明大蒜不合理的施肥和轮作模式,奶牛、猪和肉牛等大牲畜的养殖以及土地利用的频繁改变等是导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的化肥减量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蚕豆轮作以及蚕豆间作大蒜模式,既能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又能保证作物优质适产。针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入湖河流生态系统以及养殖业等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
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综合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刘铭华, 陈艳梅, 邹长新, 丁疆辉, 吕田田, 张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287-29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92
摘要 ( 322 )   HTML ( 28 )   PDF (1505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准确掌握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对于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和面临的威胁,以及选择保护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生物量、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地覆被因子,构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综合评估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评估模型进行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估模型能够反映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经模型评价,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山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坝上高原和平原地区,评估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2)研究区县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模型评估结果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县域生物多样性指标中,物种特有性与模型评估结果之间相关性最高(r=0.699,P<0.001),其次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r=0.680,P<0.001)、稀有濒危物种丰富度(r=0.571,P<0.001)、野生维管植物丰富度(r=0.544,P<0.001)、外来物种入侵度(r=-0.437,P<0.001)和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r=0.404,P<0.001);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模型评估结果间呈显著对数相关(r=0.540,P<0.001),约70%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构建的评估方法能够从区域尺度和栅格水平反映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从而为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活动对盐城海岸线与滨海湿地的影响研究
郭紫茹, 王刚, 吴玉琴, 陈浩, 李玉凤, 刘红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295-30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18
摘要 ( 357 )   HTML ( 16 )   PDF (2604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采用RS、GIS技术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1987-2018年盐城海岸线和滨海湿地变化。结果表明,1987-2018年人类活动对盐城海岸线及滨海湿地的影响十分明显。(1)围垦导致自然岸线长度减少30.23%,人工岸线长度占比提高到43.92%,自然湿地面积丧失106 751.6 hm2;围垦主要发生在淤蚀交替岸段(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和淤长岸段(斗龙港以南),改变了盐城岸线的淤蚀规律,导致淤长岸段淤积加快,加速了淤蚀交替岸段的侵蚀,淤蚀交替点不断南迁。(2)另一重要人类活动港口建设对海岸线性质和湿地丧失产生严重影响。射阳港区和大丰港区分别位于淤蚀交替岸段和淤长岸段,港区自然岸线长度缩短,2个港区人工岸线长度占比分别达25.45%和47.53%;建港后射阳港区湿地面积损失速率为18.4 hm2·a-1,低于建港前,而大丰港区湿地面积损失速率为335.3 hm2·a-1,是建港前的近5倍。同时,港口建设形成独特的促淤格局,港口导堤两侧淤积空间格局由双拱形向拱形和S形,再向拱形和斜坡形演变。
渭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其地理探测
贾磊, 姚顺波, 邓元杰, 李园园, 侯孟阳, 龚直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05-31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66
摘要 ( 333 )   HTML ( 21 )   PDF (4277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RUSLE模型研究渭河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渭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小趋势,2000、2005、2010和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0.724、42.270、39.716和35.944 t·hm-2·a-1,侵蚀总量减少1.959亿t,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向低级别转化;(2)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区及陇中黄土丘陵区,较小区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河谷平原。(3)植被覆盖度、造林面积和降雨量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且不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4)植被覆盖度小于0.3、降雨量在481.27~547.75 mm区间、海拔处于3 282~3 874 m区间以及坡度位于20°~25°区间的地区为流域土壤侵蚀高风险区。
福建夏初不同山区背景点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潜在源区
段卿, 余永城, 王鑫, 林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15-32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51
摘要 ( 275 )   HTML ( 12 )   PDF (2327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快速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以福建为例,利用细颗粒物测量仪Fidas Frog研究福建山区夏初时段不同背景下气溶胶数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周边城市化对其的影响,2017年6月分别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城)、南平玉山(清洁地区)和福州七星坪(城市郊区)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不同观测点颗粒物数浓度呈不同特征:古田气溶胶数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400 nm处,气溶胶数浓度平均值为434.37 cm-3;玉山作为清洁地区,其平均气溶胶数浓度最低,积聚模态(0.18~1.00 μm)和粗粒子模态(>1.00~20.00 μm)颗粒物数浓度相当;七星坪气溶胶平均数浓度最高,其气溶胶数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500 nm处;古田和玉山数浓度粒径谱呈双峰型分布,而七星坪数浓度粒径谱呈单峰型分布。通过对后向轨迹聚类及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源权重分析,得到古田强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以南区域,受古田县城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玉山和七星坪强潜在源区都在观测点西南区域,七星坪积聚模态气溶胶主要来自厦门、泉州、莆田和福州等沿海城市。
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额度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阳佳伶, 宗影, 李玉凤, 周奕, 刘红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23-33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11
摘要 ( 217 )   HTML ( 11 )   PDF (3732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为例,基于3S技术、市场经济调查和生态补偿调整系数评估退耕还湿、退养还湿的生态补偿额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和养殖塘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湿的单位面积生态补偿额度分别在0.74万~1.32万元·hm-2·a-1和6.68万~112.74万元·hm-2·a-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09万和35.81万元·hm-2·a-1;各类养殖塘中,虾与鱼种、螃蟹、蟹苗养殖区单位面积补偿额度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107.67万、53.57万和44.55万元·hm-2·a-1;南二实验区梭子蟹和小白虾养殖区最低,仅为6.68万元·hm-2·a-1。保护区各功能区累计生态补偿总额在0.04亿~87.87亿元·a-1之间,其中南缓冲区最高,中实验区最低。各地块生态补偿总额度空间等级分异明显,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关联性突出。
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郭晓佳, 周荣, 李京忠, 逯承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32-34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07
摘要 ( 452 )   HTML ( 14 )   PDF (1049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1990-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水平较低,山东和四川处于引领地位。(2)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下游 > 上游 > 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空间格局演化来看,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呈现以山东和四川为核心的"双核"特征;从上、中、下游来看,则呈现"中心-外围"特征。(3)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业结构对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财政支农政策、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和农业受灾率则具有一定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黄河流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自然保护与生态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种群动态
刘刚, 龚明昊, 刘威, 李皓, 张建峰, 岳伟, 魏秀红, 钱英, 谢永刚, 张菊, 焦德玉, 伊剑锋, 周景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41-34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965
摘要 ( 319 )   HTML ( 10 )   PDF (1469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5-2019年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结合样点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鸟类进行实地调查观测,并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年际和月份变化,以确定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期鸟类共观测到99种,隶属15目33科,以雁形目(Anseriformes)和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鸟类为数量优势种,大鸨种群动态呈显著时空变化。保护区鸟类物种种数和种群数量呈显著空间差异,鸟类群落多样性呈显著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湿地鸟类多样性高于草地,以农田为主的栖息地最低;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平均值为2.39±0.39。鸟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33±0.05,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关注繁殖期鸟类可确定重点保护时段和保护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繁殖期鸟类免受人为干扰。同时,应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和保护政策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拉萨市主要城市绿地的繁殖鸟类多样性
魏聪, 刘善思, 刘威, 杨乐, 伊剑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48-35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851
摘要 ( 311 )   HTML ( 20 )   PDF (1193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拉萨市龙王潭公园、布达拉宫广场、罗布林卡公园、西藏大学新校区和西藏大学老校区共5个城市绿地7个观测区域,于2016-2019年5月和6月对鸟类群落组成情况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0目24科46种。从鸟类区系上看,古北界、东洋界和广布种分别为39、6和1种;从居留型上看,留鸟、夏候鸟和旅鸟分别为31、14和1种;从生境和空间分布上看,林区和湖区鸟类多样性指数较高。2016-2019年拉萨城市绿地鸟类多样性有所波动,说明城市化发展已经对拉萨城市绿地鸟类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
不同量生物炭施用与蚯蚓互作对土壤N2O及CO2排放的影响
刘椒, 那立苹, 张琳, 陈云峰, 孙福来, 伍玉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53-35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70
摘要 ( 264 )   HTML ( 11 )   PDF (1002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不同量生物炭施用与蚯蚓互作对土壤N2O和CO2排放的影响,设置了仅有土壤(S)、接种蚯蚓(SE)、施用低剂量生物炭(SL)、接种蚯蚓并施用低剂量生物炭(SLE)、施用高剂量生物炭(SH)和接种蚯蚓并施用高剂量生物炭(SHE)6个处理,开展了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显著降低蚯蚓生物量,与接种前相比,S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18%,SL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26%,而SHE处理蚯蚓生物量下降高达37%。培养结束后,接种蚯蚓处理(SE、SLE和SHE) 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9.8、538.0和258.3 μg·kg-1,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S、SL和SH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7.1、34.5和23.4 μg·kg-1)。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接种蚯蚓处理N2O排放量,且生物炭添加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接种蚯蚓处理(SE、SLE和SHE) CO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86.1、682.2和420.7 mg·kg-1,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S、SL和SH处理CO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46.9、268.7和165.9 mg·kg-1)。添加生物炭降低了接种蚯蚓处理CO2累积排放量,但仅高剂量生物炭添加处理(SHE)与无生物炭处理(SE)间存在显著差异。主体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蚯蚓、生物炭均对土壤CO2和N2O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蚯蚓和生物炭的交互作用仅对N2O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在所有处理中,添加生物炭均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因此,高剂量生物炭施用可能通过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对蚯蚓活性的影响来抑制蚯蚓作用下的土壤N2O和CO2排放。
污染控制与修复
稻虾共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佀国涵, 彭成林, 袁家富, 夏贤格, 程建平, 徐祥玉, 贾平安, 谢媛圆, 周剑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60-36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37
摘要 ( 261 )   HTML ( 10 )   PDF (1040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基于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冬泡无秸秆还田、冬泡+秸秆还田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评估稻虾共作模式稻田氮素损失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水稻季氨挥发量占当季施氮量的5.84%~6.49%,主要发生在水稻基肥期和分蘖肥期,且以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占分蘖肥比例为最高;相对于冬泡秸秆不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基肥期氨挥发通量和氨挥发损失量,但在分蘖肥期和穗肥期的氨挥发损失量有降低趋势;在冬泡+秸秆还田基础上养殖克氏原螯虾,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降低15.01%,但穗肥期氨挥发损失量增加29.09%,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氨挥发总损失量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田面水pH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见,稻虾共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虽然未降低氨挥发总量,但改变了不同施肥期氨挥发特点,这为优化稻虾共作模式下施肥方式和降低稻田氨挥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基于三维荧光和二维相关光谱的城市河流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崔兵, 高红杰, 郑昭佩, 于会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69-37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68
摘要 ( 429 )   HTML ( 18 )   PDF (4836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及二维相关光谱,研究城市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及变动。以沈阳市城市河流--蒲河为研究对象,采集清洁区河段、工业区河段和生活区河段上覆水,检测DOM三维荧光光谱。荧光指数、自生源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蒲河DOM以内源为主,而工业区和生活区河段同时受外源影响,腐殖化程度较弱。采用平行因子提取类富里酸(C1和C2)、类胡敏酸(C3)、类色氨酸(C4和C6)和酚类物质(C5)6个DOM荧光组分,蒲河DOM以类富里酸(37.91%~43.82%)和类色氨酸(23.64%~33.60%)为主。清洁区河段各组分含量小于生活区和工业区河段。二维相关光谱分析表明,工业区河段类色氨酸含量变化幅度比类富里酸大,生活区河段变化规律与工业区河段相同,而清洁区河段相反,这表明工业区和生活区河段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汇入。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C1~C5为影响DOM的主要因子(55.15%),工业区河段点位得分最高,其次为生活区河段,清洁区河段最小,表明工业区和生活区河段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清洁区河段受人类影响较弱。
pH对高原山地农村沟渠底泥氮形态及氨氮释放通量影响模拟研究
龚云辉, 刘云根, 王妍, 杨思林, 刘鹏, 张晋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78-38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53
摘要 ( 287 )   HTML ( 15 )   PDF (1730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释放污染已成为影响农村沟渠水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上覆水pH变化对沟渠底泥中氨氮释放和氮形态转化具有潜在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未灭菌和灭菌处理,上覆水pH分别为5.5、7.5、9.5和11.5的环境条件,分析滇池上游典型高原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形态转化规律,估算底泥-水界面氨氮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底泥中各形态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强氧化剂浸取态氮(SOEF-N) > 离子交换态氮(IEF-N) > 弱酸浸取态氮(WAEF-N) > 强碱浸取态氮(SAEF-N),其中IEF-N、SAEF-N和SOEF-N含量均随pH增加呈减小趋势,而WAEF-N含量则随pH增加而增加,同一pH条件下灭菌和未灭菌处理对农村沟渠底泥中氮形态转化无显著影响。(2)酸性(pH=5.5)和强碱性(pH=11.5)条件下上覆水氨氮浓度和释放通量均显著高于pH=7.5和9.5条件,酸性和强碱条件下未灭菌处理氨氮释放通量分别为pH=7.5条件下的8和6倍,而灭菌处理均为2倍。(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pH与IEF-N呈正相关,而与SAEF-N、SOEF-N和WAEF-N呈负相关;pH=7.5时pH与IEF-N、SOEF-N和SAEF-N相关性较差;偏碱性(pH≥9.5)条件下pH与TN、WAEF-N呈正相关,与SAEF-N、SOEF-N和IEF-N呈负相关,而DO和Eh与TN和IEF-N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偏酸性和强碱性条件下高原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释放能力最强,pH=7.5条件下氮释放最弱;而酸性和强碱性条件下微生物会促进上覆水氨氮浓度和氨氮释放通量增加,pH=7.5和9.5条件下氨氮浓度则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完善农村沟渠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Cu2+/Cd2+对玉米的急性毒性及其与重金属在根表形态分布的关系
董歌, 徐仁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87-39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26
摘要 ( 161 )   HTML ( 13 )   PDF (1307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培方式,结合根伸长、吸附-解吸和流动电位测定,研究Cu2+和Cd2+对玉米根系毒性的差异及其与根表重金属吸附量的关系,探讨了共存阳离子和有机酸对玉米受Cu2+和Cd2+毒害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条件下,Cu2+对玉米根系的毒性强于Cd2+,这主要是玉米根系表面吸附的交换态、络合态和沉淀态Cu2+含量大于Cd2+所致。当Cu2+和Cd2+浓度均为1 μmol·L-1时,玉米根系相对伸长率分别为52.40%和96.23%。当Cu2+和Cd2+浓度均为40 μmol·L-1时,玉米根系表面吸附的交换态、络合态和沉淀态Cu2+含量分别为相应形态Cd2+的1.22、4.36和2.45倍。当pH值为4.5时,共存的Ca2+、Mg2+、K+和NH4+等阳离子通过与2种重金属阳离子竞争玉米根系表面的吸附位可降低根系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量,从而缓解玉米根系受Cu2+和Cd2+的毒害,二价阳离子(Ca2+和Mg2+)的缓解作用强于一价阳离子(K+和NH4+)。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通过与重金属阳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减少玉米根系对2种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从而缓解重金属对玉米根系的毒害。4种有机酸缓解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草酸 > 柠檬酸 > 酒石酸≈苹果酸,这与上述有机酸对2种重金属阳离子的络合能力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减少植物根系对交换态和络合态重金属的吸附,可以有效减缓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可生物降解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和谷氨酸N,N-二乙酸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及动力学特征
陈春乐, 杨婷, 邹县梅, 田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394-40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39
摘要 ( 272 )   HTML ( 12 )   PDF (1018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振荡淋洗研究了可生物降解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IDS)和谷氨酸N,N-二乙酸(GLDA)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Cd、Pb和Zn的淋洗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淋洗时间、淋洗剂浓度和pH对土壤重金属淋洗效率的影响,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淋洗前后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IDS和GLDA对Cd、Pb和Zn淋洗效率随淋洗时间(5~720 min)延长而增加,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适合用于描述淋洗动力学过程,说明该淋洗解吸动力学过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淋洗剂浓度(0~20 mmol·L-1)越大,淋洗效率就越高;随淋洗剂pH (3~10)的上升,淋洗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GLDA对Cd和Pb的淋洗去除能力大于IDS,而IDS对Zn的淋洗去除能力大于GLDA。在较佳淋洗条件下(IDS和GLDA浓度为10 mmol·L-1,pH为5,分别淋洗240和360 min),IDS和GLDA对Cd淋洗效率分别为21.88%和66.12%,对Pb淋洗效率分别为17.47%和22.96%,对Zn淋洗效率分别为9.21%和8.11%,此时土壤中活性较高的酸溶态和可还原态重金属能够被有效去除。因此,IDS和GLDA淋洗可减少土壤重金属的环境风险。
研究简报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理州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研究
高庆彦, 潘玉君, 刘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3):  402-40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654
摘要 ( 400 )   HTML ( 19 )   PDF (3684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境质量变化能较好揭示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性,为区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80-2018年大理州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8年大理州生境质量整体在0.700以上,整体向良好和优等级方向发展,但生境质量为差和较差等级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2)大理州由较差向差等级继续恶化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98%,生境质量由优和良好等级转为差和较差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3.752%;(3)2005-2018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转化空间表现较为明显。其中,生境质量转为优等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理州边缘山区;由较好等级转为较差等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坝子或河流边缘山地和坝区城镇附近。由此可见,退耕还林、旅游业和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有利于大理州生境质量优化;低缓坡地带城市扩张则导致研究区生境质量下降。因此,大理州后续发展中需关注坝区及河流边缘缓坡山地开发过程中生境恶化现象,做到城镇上山和国土空间修复同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