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0-0. 
摘要 ( 112 )   PDF (12053KB) ( 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牧草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修复和综合利用潜力
姜娜, 杨京民, Gahonzire Bonheur, 李元, 祖艳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45-55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69
摘要 ( 660 )   HTML ( 115 )   PDF (1406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牧草易栽培,生物量大,产量高,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既可作为农业生产的低积累饲用牧草,也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高积累植物,是生物质能源植物和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植物。综述了牧草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优势、积累特征、响应机制及主要牧草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和效益评估。分析了我国已发现的具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潜力的禾本科和豆科优良牧草类植物,对牧草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品种差异、单一/复合金属胁迫下牧草的响应及其机制等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利用牧草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
杨凯, 曹银贵, 冯喆, 耿冰瑾, 冯漪, 王舒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55-56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50
摘要 ( 497 )   HTML ( 28 )   PDF (1477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连接破碎生境,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进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格局要素规划与设计-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与修正-廊道提取-格局优化与有效性评价-研究成果应用"为逻辑线,系统梳理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各重要环节,整理和分析当前各环节研究要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识别应采取直接识别与间接识别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实践中管理监督的需求;(2)目前阻力面构建方式主要有基于土地覆被/土地类型打分赋值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赋值2种,分别存在主观性较强和适用性较差的缺陷,应完善相关指标体系,提高生态阻力面赋值科学性;(3)生态网络相较于生态保护红线更加强调景观连通性,可以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4)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适用性较强和兼容性较好的优势,但未来仍需加强多路径分析和生态节点的研究,更加注重研究对象空间尺度的差异性,提高模型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孟浩斌, 周启刚, 李明慧, 周浪, 刘栩位, 彭春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66-57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14
摘要 ( 358 )   HTML ( 22 )   PDF (3317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探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高效配置环境资源和指导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气象观测、土壤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并识别了三峡库区2000、2010和2018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并从全域和基于热点区的综合分区2种尺度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数值先降低后上升,空间格局变化明显;碳固持服务数值逐年上升,过去19 a共提高11.45%;生物多样性服务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2018年出现轻微下降,需警惕生态退化风险。(2)三峡库区非热点区、2类热点区和4类热点区面积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类热点区和3类热点区面积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三峡库区全域尺度下,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均表现为协同关系;受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综合分区尺度下不同热点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全域尺度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最佳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杨馗, 信桂新, 蒋好雨, 杨朝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76-58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631
摘要 ( 297 )   HTML ( 9 )   PDF (3991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合理评估生态风险状况,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2000、2009和2018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最佳尺度下江津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景观指数随粒度和幅度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90 m栅格和3 km网格尺寸能更好地体现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特征;(2)2000-2018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格局变化较大,景观生态风险威胁程度整体有所上升,中风险区逐渐成为区域主导类型;(3)研究区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4)人类活动对于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发强烈,人口密度和GDP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的重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自然保护与生态
近20年杭锦旗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何亮, 梁海荣, 李钢铁, 刘雪锋, 齐容镰, 杨文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87-59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07
摘要 ( 276 )   HTML ( 13 )   PDF (5980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MOD13Q1为数据源,采用固定起始年份,逐步增加结束年份的分析方法并辅以Sen+Mann-Kendall趋势、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杭锦旗2000-2017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杭锦旗植被覆盖由北向南空间分布格局呈"高低高"特征。随着研究时段的延长,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显著改善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退化面积则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DVI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有林地、灌丛、草地和沙地,18 a间有林地、灌丛和草地NDVI增速显著,沙地最低;(3)研究区未来NDVI主要变化趋势表现为退化,占比为57.93%,需进一步精准施策,加强该地区生态保护力度;(4)降水对NDVI的作用以正效应为主,而温度以负效应为主且相关性随时段延长而降低,人类活动对NDVI影响则具有双重效应;(5)各阶段驱动力逐渐复杂化,气象要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对NDVI影响更为显著。
陕西陇县关山繁殖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杨亚桥, 刘博野, 刘威, 罗磊, 伊剑锋, 高学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97-60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98
摘要 ( 405 )   HTML ( 27 )   PDF (665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6-2018年4-6月采用样线法对关山地区繁殖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关山地区共分布有繁殖鸟类142种,隶属于14目42科;呈古北界与东洋界鸟类并存的区系特征。研究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985 6,均匀度指数为0.804 2,优势度指数为0.030 2。根据植被和海拔不同,将调查区域分为低海拔农耕带、中海拔落叶阔叶林带、中高海拔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海拔亚高山草甸带4个生境带。其中,中海拔落叶阔叶林带鸟类种类最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也最高;中高海拔针阔叶混交林带鸟类密度最高;高海拔亚高山草甸带鸟类优势度指数最高。相邻生境带相似性指数普遍高于相间隔生境带。不同生境带鸟类物种丰富度有一定差异,但整个研究区和同一生境带鸟类物种丰富度年际间变化不明显。不同生境带优势种组成不同,且不同年份基本无变化。根据各种鸟类食性不同,可将其分为4个取食集团。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的关系表明中海拔地区鸟类丰富度最高。陇县关山是部分鸟类迁移交流和迁徙的重要通道,通过对研究区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分析,可为研究区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基于宏基因组(metabarcoding)技术的橡胶种植对林下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马占霞, 张玲, 甘建民, 武珊珊, 苏建美, 尚宇梅, 李鑫鑫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03-61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44
摘要 ( 250 )   HTML ( 7 )   PDF (6533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处热带边缘的西双版纳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热带森林逐渐被单一种植橡胶林所替代。探讨森林-橡胶林镶嵌格局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以期为残存森林的保护提供相关科学数据。以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不同景观梯度下的片段森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样地,采用马氏网诱集法,结合宏基因组(metabarcoding)技术调查林下节肢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1)基于metabarcoding技术,从橡胶林和片段森林林下马氏网中共得到397个可操纵的分类单元(OTUs),其中,片段森林中共收集到节肢动物18目347个OTUs;橡胶林收集到节肢动物14目136个OTUs。(2)片段森林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橡胶林;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橡胶林和片段森林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片段森林节肢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大于橡胶林。(3)在景观尺度上,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森林覆盖率;在样方尺度上,影响橡胶林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胶树年龄和到森林边缘距离;影响森林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片段森林面积、树种多样性、到森林边缘距离、坡向和海拔。森林覆盖率、树种多样性、橡胶林到森林边缘距离和胶树年龄等因素都与节肢动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性,因此,在选择橡胶林种植区时需考虑森林覆盖率、树种多样性及橡胶林到森林边缘距离等因素,且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显著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该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和橡胶林的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增温和生物炭添加对麦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郭万庆, 徐小逊, 鲁兰, 扈茹静, 杨占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11-61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94
摘要 ( 327 )   HTML ( 15 )   PDF (956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全球变暖和生物炭添加对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可为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开顶式(open-top chamber, OTC)模拟增温方法,设置CK(未增温)、T1、T2和T3不同温度梯度处理,分别添加竹质生物炭20 t·hm-2(BC1)和不添加(BC0)处理。结果表明,OTC法使T1、T2和T3处理平均气温较CK分别增加0.5、1.0和1.6 ℃。不加生物炭单独增温条件下,与CK相比,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均极显著增加,T1、T2和T3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增加70%、72.4%和114.39%,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增加45.02%、71.71%和72.23%,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分别增加39.43%、73.71%和202.3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未增温单独添加生物炭条件下,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土壤SOM、TN、TK和AK含量极显著增加,全磷(TP)含量显著增加,MBC、MBN和MBP含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与未增温未添加生物炭相比,增温与生物炭共同作用处理土壤MBC、MBN和MBP含量均增加,最大增加量分别达到154.34%、87.85%和197.60%。增温和生物炭共同作用可极显著增加土壤pH以及TN、AN和AP含量,可显著增加土壤SOM含量,同时也可极显著增加MBN/TN比值。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性质对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影响由高到低为SOM>AP>AK>AN>TK>PH>TP>TN,其中土壤养分中SOM、AP和AK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添加生物炭通过加速土壤元素循环过程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污染控制与修复
新疆阿勒泰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水平及来源解析
许安, 刘威杰, 胡天鹏, 邢新丽, 祁士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19-62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83
摘要 ( 249 )   HTML ( 10 )   PDF (4438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于2018年10月对阿勒泰地区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共采集样品14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 7890A-5975MSD Agilent)测定土壤样品中16种优控PAHs含量,并对其组成、分布及来源情况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表层土壤中∑16PAHs含量介于3.48~103.81 ng·g-1之间,平均含量为32.24 ng·g-1,PAHs组成以3、4环为主,其中,7种致癌PAHs总含量介于0.32~50.95 ng·g-1之间,平均含量为11.20 ng·g-1。研究区域土壤PAHs污染水平较低,且PAHs污染水平与海拔高度无显著相关性(r=-0.471,P= 0.668)。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土壤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AHs贡献较大。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解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土壤PAHs主要受交通源(62.8%)、焦炉和燃煤源(28.2%)以及生物质燃烧源(9.0%)3个污染源影响,与新疆2012年排放贡献源相比,交通源以及焦炉和燃煤源排放占比呈上升趋势。
不同焦化厂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比较研究
钟名誉, 李慧颖, 贾晓洋, 王世杰, 夏天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27-63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78
摘要 ( 275 )   HTML ( 8 )   PDF (1427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焦化生产对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规律,采集北京、重庆和太原地区3个焦化厂地块的土壤样品共1 437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US 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质量含量。结果表明,北京、重庆和太原地区3个焦化厂污染土壤中总多环芳烃(ΣPAHs)质量含量最大值分别为10 647.2、39 332.7和19 381.9 mg·kg-1,PAHs污染都很严重,其中5环PAHs对ΣPAHs毒性的贡献率最大(63.01%~78.61%)。在垂直方向上,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中8种优先管控的PAHs质量含量最大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重庆场地土壤中污染物质量含量最大值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的降低速率明显低于其他2个场地。同分异构比值法分析结果表明,北京、重庆和太原地区3个焦化厂来源于煤炭燃烧的PAHs占比分别为88.46%~90.38%、83.56%~98.17%和74.56%~92.96%,焦化厂土壤中PAHs仍存在少部分石油泄露、燃烧等污染源。北京、重庆和太原场地8种PAHs超过GB 36600-2018一类、二类管制值的最大比例分别为8.23%、5.18%,15.34%、9.77%及13.72%、8.68%,北京和重庆某焦化厂土壤再开发利用的健康风险更高。研究显示,在0~20 m深度,焦化厂搬迁后其旧址的土壤中依然残留着较高质量含量PAHs,环境风险较高。相似焦化厂场地土壤中PAHs污染特征与其所在区域以及土壤地层分布差异密切相关,地层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PAHs在土壤中的赋存和迁移,且对高环PAHs的影响相对于低环PAHs较小。该文研究结果可为焦化工业不同污染场所的土壤修复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云贵地区磷矿分布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成瑾, 袁旭音, 章海燕, 毛志强, 朱海, 汪宜敏, 李继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36-64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18
摘要 ( 337 )   HTML ( 10 )   PDF (1420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云贵地区磷矿背景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有效性特征,对云贵地区重点磷矿分布区玉米、水稻和设施蔬菜3种农田土壤和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Cd、Cu、Pb和Z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探究其对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贵地区磷矿分布区农田土壤普遍富集Cd和Pb,与当地背景值相比,Cd和Pb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达到2.31和2.39;玉米、水稻和大棚青菜可食部分中Cd的生物富集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09、0.17和0.32,而Pb的生物有效性水平较低;磷矿分布区不同类型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大棚青菜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最强,水稻对Cd和Pb的吸收能力高于玉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以及pH、有机质和MgO等理化性质显著影响3种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P<0.05)。
某铀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分析
代鹏飞, 王帅, 钱坤, 袁凤辉, 朱业安, 黄德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44-65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48
摘要 ( 263 )   HTML ( 10 )   PDF (1329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某铀矿区附近农田土壤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该铀矿采矿区、冶炼厂和尾矿坝附近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经改良后的BCR四步提取法对土壤重金属Pb、Cd、Cr、Cu和U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偏酸性;不同区位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尾矿坝、冶炼厂和采矿区;重金属赋存形态主要为残渣态;重金属元素Pb、Cd、Cr和Cu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占其总含量的27%~42%,放射性核素U生物有效态含量为U总含量的43%~45%;不同区位农作物对重金属Cr、Cd、Cu和Pb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采矿区、冶炼厂和尾矿坝;各区位农作物对U的富集效果均最强。综上,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受pH值、有机质含量及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越强,其引起的生态风险越大;不同区位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r、Cd、Cu和Pb生物有效性由大到小依次为采矿区、冶炼厂和尾矿坝;不同区位农田土壤重金属中U的生物有效性均最强;由于受提炼铀矿石的影响,冶炼厂相较于其他研究区域具有更强的U生物有效性;虽然尾矿坝农田农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效果较差,但考虑到该区位土壤重金属含量较大,其带来的生态风险仍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该矿区重金属污染的科学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红壤旱坡花生地气态氮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尤昆明, 刘士余, 聂小飞, 胡小丹, 郑海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51-66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27
摘要 ( 197 )   HTML ( 10 )   PDF (1609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红壤旱坡花生地气态氮(NH3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和密闭式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监测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红壤旱坡花生地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基于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整个花生生育期翻耕和免耕处理NH3挥发速率(以N计)变化范围分别为0.02~1.55和0.02~1.05 kg·hm-2·d-1,氨挥发累积量(以N计)分别为(17.19±8.56)和(18.38±7.41) kg·hm-2,占总施氮量的(11.77±5.86)%和(12.59±5.08)%,热点时段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后15 d内;翻耕和免耕处理N2O排放通量(以N计)变化范围分别为0.07~2.90和0.02~3.97 mg·m-2·d-1,累积量(以N计)分别为(0.81±0.27)和(0.68±0.10) kg·hm-2,占总施氮量的(0.55±0.17)%和(0.46±0.06)%,N2O排放通量热点时段不明显;两种耕作条件下NH3挥发无明显差异,但免耕降低了16.05%的N2O排放累积量;氨挥发是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2)采用增强回归树(BRT)分析发现,土壤铵态氮含量、施肥后天数、花生生育期、前3天降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是红壤旱坡花生地氨挥发的关键影响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7.92%、14.78%、8.21%、7.44%和5.91%;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分别为土壤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地温、前3天降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施肥后天数和气温,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4.67%、20.34%、12.26%、9.93%、9.91%、9.64%和8.5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是影响红壤花生地氮肥气态氮损失的重要因子,气态氮(NH3和N2O)损失最高可占施肥量的18.35%,微生物硝化过程及其环境控制因子可能在土壤氮损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可为提高南方红壤区坡地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简报
稻虾共作对水稻氮素累积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李文博, 刘少君, 叶新新, 郜红建, 刘荣, 李登云, 姚国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61-66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40
摘要 ( 276 )   HTML ( 9 )   PDF (879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安徽省铜陵市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累积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稻虾共作体系氮素运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以水稻单作(R)为对照,探究稻虾共作投食(RCF)和不投食(RC)体系中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规律,比较不同种植体系中水稻产量和品质,计算氮素输入输出平衡状况。在成熟期,处理RC水稻各部位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处理R(P<0.05),处理RCF和RC水稻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处理R(P<0.05),分别提高20.9%和26.9%,但处理RCF和RC间水稻氮素含量和累积量没有显著差异。与处理R相比,处理RC水稻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3.0%和8.4%,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则分别降低25.1%、7.5%和6.6%。处理RCF和RC体系中稻谷和稻草输出的氮素均显著高于处理R(P<0.05)。处理R、RCF和RC氮素利用率分别为0.85、0.98和1.11。总体而言,稻虾共作能够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改善水稻品质,提高氮素利用率,但存在消耗土壤氮素养分的风险;处理RC在水稻氮素利用和水稻产量方面与处理RCF没有显著差异,但提升了稻米品质。综合考虑经济与环境效益,稻虾共作适当投食是该区域可持续的高效种养模式。
我国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人工圈养丹顶鹤种群现状
林远锋, 许鹏, 张文文, 崔鹏, 李晓民, 鲁长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68-67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48
摘要 ( 482 )   HTML ( 20 )   PDF (819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基于丹顶鹤迁地与就地保护单位的圈养数量调查结果,分析丹顶鹤圈养种群近年数量变化及分布现状,探讨丹顶鹤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的关系及动物园(笼养动物园、半散放动物园、开放式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对圈养丹顶鹤的保护利弊,并对丹顶鹤的圈养管理给出建议。截至2019年12月,累计调查我国大陆地区182个饲养单位(动物园157家,自然保护区25个),其中的90个单位有圈养丹顶鹤(动物园80家,自然保护区10个),圈养丹顶鹤数量总计2 386只(动物园1 176只,自然保护区1 210只),分布在我国28个省份。丹顶鹤圈养种群通过野外驯化和放归方式可以缓解我国丹顶鹤野生种群的濒危状况。笼养动物园丹顶鹤数量显著小于半散放动物园(P<0.05),半散放动物园丹顶鹤数量显著小于开放式动物园(P<0.05),动物园饲养丹顶鹤数量显著小于自然保护区(P<0.05)。笼养动物园设施简单,圈养的丹顶鹤多用于观赏,对圈养丹顶鹤的保护不利。半散放动物园无法进行大量圈养丹顶鹤的高质量管理。开放式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大,驯化条件较好,有利于对圈养丹顶鹤的保护。建议将笼养丹顶鹤转换为散养式饲养,饲养丹顶鹤数量少的动物园可将丹顶鹤引入或并入大型动物园,改善幼鹤饲养环境,并进行单独饲养。
2018-2020年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张翔, 沈伟, 周国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674-68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47
摘要 ( 402 )   HTML ( 12 )   PDF (1783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2018-2020年太湖鱼类群落结构现状及其与湖泊环境的关系,采用定制网具在不同湖区设置24个点位,采集40个点位鱼类样品进行鉴定分析。调查共采集鱼类52种4 160尾,隶属6目11科37属,数量优势种为湖鲚(Coilia nasus/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质量优势种为鲤(Cyprinus carpio),鱼类群落呈现出表层小型鱼类占主导、肉食性鱼类比重下降的特点。基于群落数据对点位进行Ward最小方差聚类发现,太湖西北部湖区与东南部湖区可分别聚为不同组。对鱼类群落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体透明度、pH值、水温、高锰酸盐指数和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5个环境参数为关键因子:高锰酸盐指数为影响部分捕食及杂食性鱼类的主要环境因子,透明度为影响和翘嘴鲌的主要环境因子,pH为影响黄颡鱼的主要环境因子,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为影响黑鳍鳈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太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及现有鱼类生物操纵手段,建议适当增加鲌类等肉食性鱼类数量,利用下行效应控制湖鲚优势度,进而壮大浮游动物种群以抑制浮游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