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0-0. 
摘要 ( 92 )   PDF (15100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村镇承载力与乡村振兴专题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本逻辑与框架
段学军, 王传胜, 李恒鹏, 欧维新, 张龙江, 田莉, 苏伟忠, 王雅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17-82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08
摘要 ( 314 )   HTML ( 25 )   PDF (13691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不少村镇出现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五化")现象,其实质是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的问题,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量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让这种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缺少管理上可操作的村镇关键资源环境约束与胁迫因子的精准核算,在村镇发展规模、模式和发展方向路径选择上缺乏依据和标准。该文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开展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区划与功能类型划分,设计了村镇建设水、土地、生态关键约束因子及阈值测算原理,建立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算逻辑框架,并提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展望。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保护的美丽宜居村镇生态建设模式研究
张龙江, 纪荣婷, 李辉, 张云华, 张继飞, 刘畅, 柳本立,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27-83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00
摘要 ( 345 )   HTML ( 16 )   PDF (4435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村镇建设生态安全评估与绿色生态建设模式研究"是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项目的课题4,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区域/类型村镇建设主导生态功能辨识研究,村镇承载力测算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对村镇建设的约束影响,生态安全约束下村镇发展的适宜产业与优化途径,美丽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该研究在全国尺度上探明了生态乡镇和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集聚程度和主导生态功能,辨析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时空格局;基于5个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减灾防灾)以及黄山市新明乡、仁怀市茅台镇、重庆市武陵镇、敦煌市月牙泉镇和汶川县威州镇等典型村镇产业特点,通过"以点带面"和"以面束点"研究思路,探究了村镇建设生态安全约束下的产业适宜性评价方法,初步提出了茶产业模式、酒产业模式、特色农业模式、生态旅游模式和防灾减灾模式等针对不同类型美丽宜居村镇的生态建设模式。研究结果可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撑乡村振兴的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村镇承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内涵、对象测算和提升路径
李海东, 赵立君, 张龙江, 纪荣婷, 燕守广, 张云华, 柳本立, 张继飞, 刘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34-84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1038
摘要 ( 509 )   HTML ( 10 )   PDF (2939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村镇建设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开展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研究与承载对象测算,有助于提高村镇建设生态安全水平和衔接脱贫攻坚成果。该文辨析了区域、聚落、村镇和乡村相关概念,界定了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复合生态系统的属性,在划分村镇类型和明确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村镇建设复合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而明确了生态安全约束下村镇建设承载对象测算思路,包括人口数量、主导生态功能和产业规模。最后,初步探析了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提升路径,包括减轻村镇建设的生态压力、提高村镇建设的生态弹性力、增强村镇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研究结果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村镇生态承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和生态环保扶贫政策的优化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承载力提升视角的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为例
于江浩, 田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43-85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75
摘要 ( 527 )   HTML ( 9 )   PDF (12608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系列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是空间管控底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作为案例区进行村镇尺度承载力评价探索,建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即DPSIR模型的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镇内资源环境状况,得到各村承载力评价分级结果和基于承载力提升的空间规划方案评估结果。结果表明,采育镇内各村资源环境状态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村人口密度、用地集约程度差异导致,也与各村用地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相关。该研究对未来小尺度承载力评价思路提出展望,同时为其他地区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参考。
近30年国内外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研究进展
刘畅, 周燕凌, 何洪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52-86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66
摘要 ( 214 )   HTML ( 7 )   PDF (8236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方法客观评价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研究进展,了解国内外产业适宜性研究前沿,判断未来研究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了1992-2020年国内外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研究的发展历程。该研究发现对资源承载力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生态约束表征和经济驱动下的产业适宜性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具有前沿性。2011-2020年国际研究热点内容聚焦在气候变化引发的产业适宜性和生态资源向资产管理转化方面,不再局限于与资源承载力关联的生态约束。而我国相关研究受国家政策和国际前沿研究导向影响明显,在1992-2010年以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安全体系构建为重点,基于短板理论,通过精确量化不同生态资源的弹性力,明确不破坏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特定产业极限状态;近10 a来,随着生态对产业发展约束作用的凸显,生态约束概念的正式出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得到更系统和全面的理解。最后,通过对比分析30年来国内外生态约束下农村产业适宜性相关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成果,提出我国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重点是明晰化与度量化、协同化与资产化、政策化与底线化。
西北地区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主要矛盾及协调路径
黄晶, 薛东前, 唐宇, 马蓓蓓, 黄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61-86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40
摘要 ( 256 )   HTML ( 5 )   PDF (3893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统计数据、文献研究与调研数据,分析西北地区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总体概况,总结典型区村镇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胁迫特征及主要矛盾,并提出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路径。结果表明:(1)从区域总体概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西北地区人口以减少为主,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村镇环保设施建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偏低且农业用水量趋紧,优质耕地大幅减少而化肥、地膜和农药使用量增加。(2)从地区胁迫特征和主要矛盾来看,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瓶颈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加剧,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较弱,农用地后备资源不足;高寒牧区极端气候造成草地减产、草畜间物流失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草畜矛盾突出,村镇产业结构性问题凸显,地域功能整体弱化;秦岭生态保护区矿山过度开采致使水土环境污染严重,村镇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保设施建设滞后。(3)从协调路径来看,灌溉农业区应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高寒牧区应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缓解草畜矛盾;矿山开采区应加强管控重视生态修复,制定清单倒逼产业转型;地方政府应建立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多方投入控制村镇面源污染。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仁怀市可持续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赵立君, 杨帆, 王楠, 吕锡斌, 李海东, 王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70-87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80
摘要 ( 299 )   HTML ( 10 )   PDF (1156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仁怀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特征,筛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10-2018年贵州仁怀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盈亏,同时选择生态足迹指数、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和万元GDP生态足迹4项指数和6项因子对仁怀市可持续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8年仁怀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1.5 hm2·人-1升至1.8 hm2·人-1,增幅为20%,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94 hm2·人-1升至1.08 hm2·人-1,增幅为14.89%;仁怀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以耕地和林地贡献为主,分别占人均生态足迹的81%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79%;仁怀市生态足迹指数为-76.96%~-59.22%,生态压力指数为1.59~1.77,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分别处于第3和第5等级,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挑战;仁怀市生态足迹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特色产业、污染排放等。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仁怀市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快速城市化地区典型村镇水资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泽毅, 刘臣炜, 高成, 丁华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77-88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16
摘要 ( 284 )   HTML ( 10 )   PDF (1108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村镇建设正处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为研究村镇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南京市江宁街道为研究区,采用组合赋权法识别村镇水资源承载力关键影响因素,从空间管控、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生活宜居和经济发展5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研究区村镇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存在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空间管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区村镇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水资源利用水平是保障村镇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方面。该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村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专论与综述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85-89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96
摘要 ( 475 )   HTML ( 31 )   PDF (2501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系统与人类福祉的桥梁,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功能持续为人类提供产品与服务,满足人类福祉需求。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及关系等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归纳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内涵与分类,重点阐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作用关系、关系形式以及关系评估方法,总结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重点是数量和空间的供需状态与评估方法。强调今后要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科学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政策制定与管理中,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扶贫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环境与发展
生态补偿对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的激励机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
李福夺, 张康洁, 郝艾波, 尹昌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94-90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675
摘要 ( 242 )   HTML ( 9 )   PDF (1222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促进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是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障以绿肥应用为基础的农业环境目标实现的前提。利用湖南、江西、广西、安徽、河南5省(区)1 217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对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的影响逻辑和影响程度。研究显示,生态补偿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的产生。与未接受过政府生态补偿的农户相比,接受过生态补偿的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的可能性增加21.8%。生态补偿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实现惯性激励:一是生态补偿→收入效应→行为惯性,二是生态补偿→环境知识→行为惯性。此外,年轻、受教育程度高、规模经营和耕地自然条件良好的主体更可能产生绿肥种植行为惯性。据此,提出以评估、重塑生态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为核心,通过设计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并综合考虑农户禀赋异质性的影响,构建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机制,可以改善农户绿肥种植的可持续性。
自然保护与生态
近20年来中国各省份鸟类物种新记录分析
陈婉, 钱汝恩, 胡超超, 刘威, 张晨岭,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904-90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35
摘要 ( 556 )   HTML ( 30 )   PDF (723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世纪以来,中国野生鸟类物种数持续增长。特别是1947年《中国鸟类名录》出版之后,到2018年,又产生较多新记录,但各省份鸟类新纪录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尚未研究。基于各省份鸟类新纪录的鸟类种类、分布状况,结合可能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探索新纪录鸟种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各省份鸟类新纪录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地区(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东部沿海以及南部沿海地区。其中,内蒙古鸟类新纪录最多,广东次之,而新纪录较少的为上海(3种)和天津(2种)。结合2000-2018年各省份鸟类总数、生境类型和新纪录鸟种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新纪录鸟种数分别与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
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孙明, 莫伟华, 谢敏, 陈燕丽, 潘良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909-91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79
摘要 ( 225 )   HTML ( 10 )   PDF (1401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呈"U"型分布;在月尺度上,碳汇峰值出现在2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在季尺度上,不同季节碳汇峰值呈秋季 > 春季 > 冬季 > 夏季的趋势;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月累积最大值为11月(-45.23 g·m-2·月-1),最小值为7月(-16.95 g·m-2·月-1);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总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年累积量分别为-386.68、862.49和-1 249.18 g·m-2·a-1,3者均低于福建和广东红树林;光合有效辐射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饱和水气压差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降水量是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限制因子。
污染控制与修复
高镉地质背景区设施菜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主控因子分析
柴冠群, 杨娇娇, 刘桂华, 罗沐欣键, 范成五, 秦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917-92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78
摘要 ( 224 )   HTML ( 8 )   PDF (838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贵州织金县某设施蔬菜基地为例,运用简单相关、主成分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研究高Cd地质背景区设施菜地蔬菜Cd累积特征,土壤Cd的主要来源、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土壤pH、有机质(SOM)、碱解氮(NA)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分析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该基地耕作层土壤Cd含量大于贵州省耕作层土壤Cd背景值(0.659 mg·kg-1)的点位占比为75.32%,基地设施蔬菜对Cd的累积规律表现为白菜 > 番茄 > 豇豆,3种蔬菜均未超标。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在设施菜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中,土壤有效Cd比土壤全Cd能更准确表征土壤Cd的安全风险。该基地设施菜地Cd主要来源为成土母质风化,其高Cd含量与高施氮量分别是提高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土壤SOM、P和K等养分指标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高Cd地质背景区发展设施蔬菜栽培,可以考虑种植豇豆,并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从而保证"菜篮子"安全。
研究方法
巢湖湖滨带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与时空差异
应炎杰, 赵敏, 李勇, 潘继征, 张国正, 汪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924-93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31
摘要 ( 297 )   HTML ( 13 )   PDF (2509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研究巢湖湖滨带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组成、剖面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间隙水中DOM含有3种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组分C1(275 nm,365 nm/467 nm)、类腐殖质组分C2(330 nm/407 nm)和类酪氨酸组分C3(275 nm/319 nm)。在空间分布上,远岸带DOM总荧光强度均值为(0.432±0.306)RU,低于近岸带DOM总荧光强度均值〔(0.583±0.478)RU〕,同时近岸带荧光强度均值大于湖心点,各点位垂直剖面上荧光强度随沉积物深度呈现下降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沉积物间隙水夏季DOM总荧光强度均值为(0.390±0.301)RU,小于冬季〔(0.584±0.453)RU〕;此外,近岸带DOC浓度高于远岸带,远岸带DOC浓度高于湖心点,冬季各断面DOC浓度高于夏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DOC浓度首先呈现升高趋势后迅速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底泥界面10 cm以下保持稳定状态;冬季腐殖化指数(HIX)高于夏季,荧光指数(FI)和生物源指数(BIX)表明沉积物间隙水DOM受到内源中生物源与外源污染中陆源的共同影响,受到内源中生物源影响更大。该研究可为巢湖湖滨带水环境管理与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人工神经网络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土壤属性空间预测精度影响研究
谢梦姣, 王洋, 康营, 吴志涛, 陈奇乐, 刘琦, 吴超玉, 张俊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934-94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11
摘要 ( 525 )   HTML ( 14 )   PDF (14670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间插值方法与研究样区空间尺度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变异特征预测精度产生重要影响。选取黄淮海北部未收割的夏玉米收获期50 m×50 m田块尺度(取80个土样)和1 000 m×1 000 m(取100个土样)农场尺度为研究样区,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径向基函数(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探究两种尺度研究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两种空间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8.39~20.59和0.31~2.90 g·kg-1,块金系数为0.448~0.637,表明其呈现中等程度空间变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农场尺度研究样区大致呈现以西北部东南对称线含量较高向两边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趋势,在田块尺度上呈现东北部地区含量较高且整体向西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的田块尺度研究样区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均小于农场尺度,这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精度受到采样尺度的影响,田块尺度预测精度优于农场尺度。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在同一尺度研究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的各项误差均有所减小,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有所增加,且避免了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的"平滑效应"现象,其预测精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更适用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预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规模化猪场自然通风圈舍氨气监测研究
刘波, 韩宇捷, 廖小文, 王文林, 童仪, 刘筱, 田嘉慧, 杜薇, 罗丹, 李文静, 冯欢, 徐鑫, 李博勤, 谢文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943-95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570
摘要 ( 473 )   HTML ( 10 )   PDF (1381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三角典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自然通风圈舍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简称水杨酸法)面向开放式圈舍氨排放核算的氨气采样效率、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辨析影响圈舍氨气监测的影响因素,为构建畜禽养殖圈舍氨排放监测方法进而准确核算畜禽氨排放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采用水杨酸法测定圈舍氨气,不少于4 min的采样时间(采集气量为4 L)采样效率均大于90%,不同采样时间(4、20、40和60 min)测定获得的氨气浓度无显著差异;小时采样频率相对误差与累积频率90%相对误差随着采样频率减少而增加,温度较高的夏季(日均温为25~35℃)各小时采样频率与累积频率90%相对误差均显著高于温度较低的冬季(日均温为0~10℃);与小时采样频率相似,日采样频率相对误差均值也随着采样频率减少而增大,且温度较高的夏季均显著高于温度较低的冬季;在长三角开展规模化生猪圈舍氨监测,建议夏季小时采样频率不少于4次·h-1,在每日清晨6至7时前后与午后增加到6次·h-1,日采样频次不少于12次·d-1;冬季小时采样频率为2次·h-1,日采样频次不少于4次·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