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0-0. 
摘要 ( 61 )   PDF (1844KB) ( 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农业土壤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王怀嵩, 张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093-110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476
摘要 ( 294 )   HTML ( 110 )   PDF (1268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土壤健康状况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提高农业土壤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现状,并总结了现有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在农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此探讨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现有的土壤健康评价体系需要加入新指标和新技术以及建立我国农业土壤健康网络,利用大数据监测管理实践与农业土壤健康之间的关系,开发适合中国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的农业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最后,基于土壤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社会层面对农业土壤健康的认知,提出了维护我国农业土壤健康的解决途径,旨在为维护我国农业土壤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场地环境大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方法在污染智能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陆晓松, 王国庆, 李勖之, 杜俊洋, 孙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01-111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68
摘要 ( 363 )   HTML ( 386 )   PDF (1470KB) ( 6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于分析挖掘场地污染特征和成因机制的数据量和类型也大幅增加,传统的场地环境数据获取、清洗和挖掘方法难以满足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要求。近年来,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场地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挖掘,实现地块尺度、区域尺度的污染识别已成为研究热点。系统综述了场地污染智能识别大数据的获取、处理和挖掘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利用5G和互联网、终端信息采集、网络爬虫、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获取场地环境数据的应用对策。针对场地多源数据集成和融合的关键技术措施以及未来我国场地污染智能识别模式进行展望。
区域环境与发展
基于InVEST模型的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研究
如克亚·热合曼, 阿里木江·卡斯木, 哈力木拉提·阿布来提, 希丽娜依·多来提, 许金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12-112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61
摘要 ( 315 )   HTML ( 22 )   PDF (3047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为生物多样性所提供栖息地的适宜性有密切关系。探究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引发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揭示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可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基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从时空维度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再采用莫兰指数对生境质量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指数值整体在0.8以上,虽然生境质量为差和较差等级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较高,但整体向良好和优等级方向发展;(2)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由优和良好等级转为差和较差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3.75%,而由较差向差等级持续恶化的区域面积占比高达10%;(3)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高值区与低值区在空间上均存在较高的正相关特征,即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两极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总体上,研究期间天山北坡城市群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幅度不大,上升区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使得生境适宜性增强,而下降区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扩张。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研究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
区域土壤Cr含量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及尺度效应研究
李秀霞, 吴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22-112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790
摘要 ( 197 )   HTML ( 3 )   PDF (1774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铬元素(Cr)是典型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其在土壤中的含量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壤Cr含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高程和坡度等资料,采用信息熵原理定量研究土壤Cr含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不同空间尺度条件下各影响因子的尺度效应,确定各空间尺度上影响土壤Cr含量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Cr含量空间相关性排序依次为:在大尺度(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高程>坡度;在中尺度(牛首山河流域)上,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在小尺度(牛首山河支流流域)上,高程>土壤类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决策及尺度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研究
谭美秋, 崔耀平, 马晓哲, 刘朋, 樊雷, 芦艳艳, 文雯, 陈准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29-113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732
摘要 ( 1039 )   HTML ( 322 )   PDF (1426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量不仅对河南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有益于指导河南省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大多数碳汇核算研究都立足于单一方法的测算,缺乏多方法对比。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中的参数数据等,采用净碳汇法和固碳速率法对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进行核算,前一方法从碳吸收和碳排放角度核算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后一方法则主要考虑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净碳汇。结果表明,净碳汇法更适用于核算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以C计),其值为354.00万t;同时,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均显示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呈碳汇特征。从空间上看,两种方法核算的碳汇分布情况呈现大体一致的规律,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整体而言,该研究核算的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远低于已有的研究结果,但对比河南省农田面积在全国占比所对应的碳汇量和已有研究,其更具合理性。
自然保护与生态
1990-2017年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冶, 薛忠财, 王瑞丰, 姜白杨, 孙百生, 常佳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38-114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704
摘要 ( 264 )   HTML ( 14 )   PDF (3081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承德市是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与研究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重心迁移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7年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格局,并采用情景模拟分析法评估气候因素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承德市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33.12 108 m3·a-1,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83.9 mm;(2)近28年,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源涵养功能重心总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为14.28 km;(3)水源涵养功能与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4)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重心迁移的贡献率分别为94.49%和5.51%,气候变化是水源涵养功能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源涵养功能重心迁移的影响逐渐增大。研究成果可以为推进承德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中巴经济走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郑春燕, 梁俊红, 王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47-115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05
摘要 ( 377 )   HTML ( 14 )   PDF (2111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该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5-2015年AVHRR GIMMS NDVI数据集,结合同期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Sen+MK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分析中巴经济走廊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巴经济走廊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较差,近20年来植被NDVI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空间差异较明显,呈现由中部向南北递减的变化趋势;(2)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植被NDVI以明显改善和基本稳定为主,其中,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东北部和中国新疆喀什西部地区,基本稳定区域分布在巴基斯坦西南部和新疆东部地区;(3)中巴经济走廊地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在1995-2015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与植被NDVI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研究区气温抑制植被生长,而降水对植被生长起促进作用;各气候区中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NDVI最高,年增长速率最快;各气候区降水与植被NDVI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NDVI与气温呈现负相关;(4)1995-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耕地、林地和草地平均NDVI呈现增加趋势,其中,耕地NDVI增长速率(0.002 4 a-1)最快,耕地NDVI增长对整个区域NDVI增加总量的贡献更大。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植被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新疆天池裸重唇鱼的食性分析及虹鳟入侵对其食性的影响
张媛媛, 苏辉明, 刘凯, 黄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57-116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86
摘要 ( 1091 )   HTML ( 236 )   PDF (1162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外来鱼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对天池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环境风险,选择土著经济种和生态敏感种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作为考察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指数、营养等级、空肠率、相似性指数、相关性检验和选择性指数,对比分析了两种鱼的营养生态位;利用入侵风险指数评估虹鳟的入侵风险。结果显示,虹鳟幼鱼与新疆裸重唇鱼的动物性食物种类出现频率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检验系数为0.600(P<0.01)。两种鱼强烈竞争无脊椎动物,如摇蚊、桡足类、石蛾、蜉蝣目、端足目、蚬子和鞘翅目;新疆裸重唇鱼以藻类为主要食物(绿藻出现频率为81.82%),不同于他人研究结论的"兼食藻类"(出现频率为15.6%)。虹鳟营养等级高于新疆裸重唇鱼(TLA,2.30>2.06),而新疆裸重唇鱼的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5)高于虹鳟,可能是虹鳟在动物食性上的竞争迫使新疆裸重唇鱼扩大了摄食范围,提高了藻类摄取。综合文献调研及野外考察中的多个因子得到,虹鳟的入侵风险指数为0.995 5,存在引入风险。研究表明,虹鳟在营养生态位上对土著鱼形成了生物入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著鱼的食性。据此提出不要盲目引种和放流虹鳟等外来物种进入天池保护区水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污染控制与修复
污泥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磺胺嘧啶的研究
聂鹂尧, 胡凯, 汪昊睿, 史宸菲, 王国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65-117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806
摘要 ( 259 )   HTML ( 6 )   PDF (1691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为原材料热解制备生物炭,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生物炭物化性质进行表征。构建污泥生物炭/过硫酸盐体系并将其用于磺胺嘧啶的降解去除,探究投加量、温度和pH值等反应条件对磺胺嘧啶去除的影响,分析了该体系中磺胺嘧啶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热解使得污泥孔隙结构和表面组成发生一定变化;高温(700℃)热解制备的污泥生物炭具有更好的过硫酸盐活化效能;升高温度有利于磺胺嘧啶的降解去除;在pH值(3.8~8.8)、氯离子浓度(0~10 mmol·L-1)和硫酸根离子浓度(0~10 mmol·L-1)范围内,体系对磺胺嘧啶都能保持较高的去除效率;高浓度(10 mmol·L-1)碳酸根、碳酸氢根和磷酸氢根离子对体系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10~100 mg·L-1)腐殖酸会明显抑制磺胺嘧啶的降解,但实际水环境对体系的影响不大;活性氧物种猝灭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证明在该体系降解磺胺嘧啶过程中自由基发挥了主要作用。
生物转盘+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北亚热带秋冬季节受污染河水强化处理效果研究
刘茂林, 肖盛柏, 邓筱悦, 梁银坤, 陈玉成, 黄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74-118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79
摘要 ( 215 )   HTML ( 4 )   PDF (1342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污染河水传统修复工艺在秋冬季节存在运行效果不佳、容易返黑返臭等问题。通过耦合生物转盘(RBCs)+表面流人工湿地(FWSCWs)技术,构建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探究其在秋冬季节对受污染河水的处理效果,并解析微生物种群特征,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强化处理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3.83%、3.32%、11.09%和20.52%,出水NH4+-N浓度和COD分别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和Ⅴ类标准。组合工艺中优势菌属包括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红杆菌属(Rhod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ius)、β-变形菌纲脱氯菌属(Dechlor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其中,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螺旋菌属在RBCs中相对丰度分别为2.69%和22.16%,能保证RBCs中亚硝化和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在反硝化功能菌属中,β-变形菌纲脱氯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在FWSCWs中相对丰度分别为0.73%和0.48%,均显著高于RBCs中的0.04%和0.21%,表明秋冬季节组合工艺反硝化反应主要在FWSCWs中进行。
不同pH条件下河道底泥净化再生水试验研究
王西涵, 刘云, 杨丽虎, 梁琼, 杨子怡, 白晓兴, 杨若霆, 朱雪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81-118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740
摘要 ( 283 )   HTML ( 2 )   PDF (1102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方城市景观河流的主要用水来自再生水,但其氮含量较高,有造成河流富营养化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河道底泥作为河水与地下水间的介质,能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河道水环境酸碱条件对底泥NO3--N净化效果有一定影响。通过河槽模拟装置,探究进水pH为4、7和10条件下河槽系统中底泥对NO3--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pH条件下河槽系统对NO3--N均有显著净化作用,整体去除率分别为51.3%、57.5%和69.9%;尤其在河槽底泥10、20和30 cm处NO3--N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均在89.0%以上;在50和70 cm处3种pH处理之间NO3--N去除率差异明显,在pH=4条件下去除效果较好;在NO3--N浓度的垂向变化上,3种pH条件下底泥中NO3--N浓度在10、20和30 cm处均较低,50和70 cm处较高。pH=4和10条件下底层水NH4+-N浓度高于pH=7条件下NH4+-N浓度,即酸碱条件下底泥对氨氮去除能力较差;NO2--N在pH=7和10条件下试验前期与pH=4条件下试验中期产生累积,但最终实现对其的去除。在pH=7和10条件下底层水pH与NO2--N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当进水pH分别为4、7和10时,底泥中pH仍然在7~9之间,说明水环境对外来酸碱变化有一定缓冲性,即具有抗酸、抗碱能力。该研究表明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河道底泥对再生水具有净化作用,碱性条件下底泥对NO3--N净化效果较好,中性条件下底泥对NH4+-N净化效果较好,可为北方再生水安全回补河湖提供参考。
唑啉草酯在液相中的光化学降解
欧将, 欧晓明, 刘开林, 滕玉婷, 于琴琴, 梁骥, 梁贵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88-119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057
摘要 ( 284 )   HTML ( 1 )   PDF (979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氙灯为光源,研究了唑啉草酯在不同条件下的光解特性。结果表明:唑啉草酯在甲醇、乙腈、丙酮和正己烷中的光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光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乙腈、正己烷、甲醇和丙酮,光解半衰期分别为 9.76、15.1、31.5和 138 h。NH4+和NO3-添加浓度为1 mg·L-1显著提高唑啉草酯在水溶液中的光解速率,光解半衰期最短为3.17 h;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光敏化效应呈明显减弱趋势;Fe3+和Cu2+对唑啉草酯的光解均存在光淬灭效应,淬灭率最高为16.7%。H2O2和TiO2对水溶液中唑啉草酯光解速率的影响均随着其添加浓度增加而加快。以p-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PNDA)为·OH探针性捕获剂证实H2O2和TiO2均能促进产生·OH从而加快唑啉草酯的光解速率。
蚯蚓-香根草联合作用对复垦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的影响
鲁福庆, 王兴明, 储昭霞, 范廷玉, 徐晓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194-120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30
摘要 ( 179 )   HTML ( 4 )   PDF (1974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蚯蚓-香根草联合作用对复垦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采用土柱模拟试验,设置50和70 cm 2组厚度覆土,每组覆土分别设置不种植香根草不添加蚯蚓(CK)、单独种植香根草(V)、单独添加蚯蚓(E)和蚯蚓-香根草联合(VE)4个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以及Cr、Cu、Pb和Zn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V、E和VE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Cr、Cu、Pb和Zn总含量(P<0.05),且VE处理对重金属总量的降低效果优于其他处理,VE处理50和70 cm厚度覆土重金属Cr、Cu、Pb和Zn总含量与CK相比分别降低4.90%、13.12%、10.36%和6.91%以及5.47%、11.20%、10.34%和6.96%。与CK相比,E处理能提高覆土重金属有效态含量;V处理能降低覆土Cu、Pb和Zn有效态含量;VE处理降低覆土Pb有效态含量的效果较弱,降低Cu和Zn有效态含量的效果较强。同一覆土厚度条件下,与CK相比,V、E和VE处理均能降低覆土pH值,提高土壤OM、TN和TP含量。此外,接种蚯蚓能增加香根草生物量,且蚯蚓对香根草地下部生物量增加的效果比地上部生物量更显著。相关性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pH与Cr和Pb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OM含量与Cr和Pb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Zn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TN和TP含量与Cu和Pb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和OM含量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键因子。因此,蚯蚓-香根草联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覆土重金属含量。
基于Unmix模型的庐江县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和来源解析
吴静, 方凤满, 马康, 林跃胜, 葛磊, 陈辉, 周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204-121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807
摘要 ( 261 )   HTML ( 326 )   PDF (2563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庐江县土壤重金属(As、Cr、Cu、Ni、Pb、V和Zn)分布特征及来源情况,采用网格布点法采集土壤表层样品,采用Unmix模型进行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并结合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解释当地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As、Cu存在少数点位超标,其他重金属存在个别点位超标。庐江县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南部土壤中As、Cu、Pb和V富集程度较为严重。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存在3个来源,分别为母质来源、工业源和矿业源,其对于区内土壤重金属的贡献占比分别为47%、28%和25%。其中,母质源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3个来源对于土壤中As、V和Zn元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贡献,Cr、Ni主要来源于母质,Cu主要来源于矿业活动,Pb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结构改进的生物滴滤塔对鸡舍NH3和H2S的处理效果
童仪, 韦晓雨, 黄诗瑜, 杨攀, 刘波, 王晋, 王文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211-122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84
摘要 ( 153 )   HTML ( 2 )   PDF (1365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提升生物滴滤塔NH3和H2S的处理效率,并解决受循环液中氧气供应量不足而导致二次污染物累积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结构改进型生物滴滤塔。该塔自循环液进气,增大了传质效率并为循环液提供曝气,将其与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普通生物滴滤塔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针对气态NH3和H2S,改进型生物滴滤塔在低停留时间、低进气浓度条件下处理效率更高。在低停留时间(10 s)条件下,改进型生物滴滤塔NH3和H2S的平均处理效率分别为86.90%和80.79%,分别比普通型提高10.52和10.68个百分点。与普通型相比,改进型生物滴滤塔在更低的停留时间条件下能实现高效处理,对应所需的装置体积更小,建设和运行成本更低。在低进气浓度(NH3,体积分数为5×10-6;H2S,体积分数为1×10-6)条件下,改进型生物滴滤塔对NH3和H2S的平均处理效率分别为93.98%和87.73%,分别比普通型高10.74和17.47个百分点。与普通型相比,改进型生物滴滤塔能实现高效处理的适用浓度范围更广,可适用于不同排放水平的鸡舍。针对循环液中累积污染物,改进型生物滴滤塔的去除效率更高。在试验最后1个周期,改进型生物滴滤塔循环液中NH4+、NO2-最终累积质量浓度分别为5.77和1.99 mg·L-1,比普通型分别减少70.81%和76.49%;稳定终产物NO3-和SO42-(均非国家现行的养殖场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指标物)最终累积质量浓度分别为70.69和13.78 mg·L-1,分别比普通型增加56.29%和29.21%。
研究简报
太湖流域1995-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梁彩萍, 徐昔保, 李景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9):  1221-122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491
摘要 ( 150 )   HTML ( 7 )   PDF (2218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快速城市化导致生态破碎化日趋加剧,太湖流域正面临一系列生态退化与环境问题。采用格网方法将太湖流域划分成1 613个基本单元,采用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分析1995-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变化趋势,揭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等级及供需匹配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近2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减少,需求增多,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等级总体从供需匹配向失配转变,匹配等级下降区域面积比例远超过上升比例;(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赤字区面积增加2倍,快速城市化加速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亏损。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需从矩阵区域化修正、长时间尺度、高分辨率尺度等方面开展,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