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森林类型之一,其产生的干扰不仅改变了天然森林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与群落结构,也深刻影响着物种共存、群落演替和次生森林的恢复。为此,本研究在干扰后恢复近40年次生林内建设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对37种共计2162株树木个体进行空间定位和物种识别,采用对数相关函数、标记点格局函数和单物种面积关系指数对23种常绿树种和14种落叶树种开展分析,旨在探明次生森林恢复早期阶段邻域物种共存机制和多样性构建机制,为今后开展森林保护与恢复工程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群落内次生落叶树种优势明显,而米槠、木荷等乡土常绿树种已经退居后位。(2)在小尺度下,常绿、落叶树种均显著聚集分布并表现为促进邻域多样性构建的确定性过程。相邻的常绿、落叶小树个体高度混交,但种间竞争关系上仍呈现出显著的正关联和对称性。(3)相比于落叶树种,常绿树种不仅在种内竞争过程表现为显著的对称性,其对邻域物种多样性构建的促进作用也更强。结果显示,在亚热带次生林恢复的早期阶段,常绿、落叶树种在资源利用上的生态位分化与对称性竞争过程关系密切,可能是次生林恢复的关键机制之一,而生态位理论所主导的确定性过程在促进次生林邻域物种多样性恢复中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尤其是常绿阔叶林在演替的后期恢复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