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除治成本与除治策略的权衡

    • 摘要: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被引入我国后,经历了人工引种、自然扩散、入侵物种的变化历程。作为入侵物种,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应对减少入侵物种的危害性这一挑战,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自2003年以来已广泛开展了很多除治和利用等技术方法的研究与研制。然而,除治成本和策略选择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缺乏系统的成本效益评估。本文基于2013年1月至2024年6月全国范围内的互花米草除治项目的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地区的投资情况、除治成本、方法经济性及工程造价核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的除治投资存在显著时空差异,大规模集中除治可有效降低单位面积成本。在除治方法方面,物理方法成本适中,生态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管理;化学方法成本最低,短期见效快,但存在潜在环境污染风险;生物替代法成本最高,但对生态系统干扰最小,并可能促进湿地恢复。此外,综合治理策略能提高治理效果,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互花米草除治项目的工程造价核算方法,并提出优化治理策略的建议,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滨海湿地外来入侵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