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抚平原灌渠水体氮磷污染来源识别与贡献评估

    • 摘要: 灌渠水质对农业种植、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至关重要。本文于赣抚平原西总干渠下游开展为期5年的水质监测,查明水质参数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识别和量化主要污染来源。结果显示:2017-2021年,灌渠水体总磷浓度范围为0至2.12 mg/L,多数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限值;总氮浓度主要在1.0-2.0 mg/L之间变化,部分超过2.0 mg/L,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限值;铵态氮浓度多数在0.01至0.1 mg/L之间;硝态氮浓度集中在0.4至1.5 mg/L之间,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渠水质丰水期主要受气象因素、农业活动和水沙作用的影响,而枯水期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等因素相关。APCS-MLR模型进一步量化了污染源贡献:丰水期,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对总磷的贡献率分别为45.3%和32.7%;气象因素和未知源对总氮和硝态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8.5%和28.9%;生活污水、地表径流和未知源对铵态氮的贡献率分别为41.2%、25.6%和33.2%。枯水期,畜禽养殖对总磷、总氮和硝态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6.8%、48.3%和52.4%;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对铵态氮的贡献率分别为62.1%和37.9%。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灌渠水体氮磷污染物循环理论,也为灌渠水质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