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荡湖悬浮颗粒物季节变化及其附着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摘要: 解析长荡湖悬浮颗粒物季节动态及其附着细菌群落的响应机制,对阐明过水性浅水湖泊在水文波动下“颗粒物-微生物”互作的生态效应至关重要。于2024年6月、8月和11月对长荡湖内悬浮颗粒物(SPM)粒径和水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颗粒物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月、8月和11月悬浮颗粒物的中值粒径(D50)范围分别为7.81-10.45μm,651.83-884.75μm和6.92-48.52μm。长荡湖总体平均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相关性分析显示D50与NH4+-N成正相关(p<0.05)和DO及pH成负相关(p<0.01)。悬浮颗粒物内有10个门占比大于1%;其中变形菌门最高(Proteobacteria,29.8%),其次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28.34%)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5.69%)。Phenylobacterium、HgcI clade与Comamonas为网络关键物种。氮循环功能基因中,DNRA(异化硝酸盐还原至铵)基因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硝化基因,而硝化相关基因丰度较低,说明藻类利用硝酸盐合成蛋白质在长荡湖水体氮循环中占据主导。研究结果为富营养化治理中透明度恢复与微生物功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