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采石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摘要: 探究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模式的土壤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修复树种的选择、实现矿山固碳增汇的目标提供参考依据。以渭北“旱腰带”富平-蒲城段6个人工治理废弃采石场中的刺槐林、侧柏林、白皮松林为对象,选取典型样地,结合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在不同微地形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种植被恢复类型的SOC和TN均具有明显表聚现象,复垦平台高于边坡。刺槐林的SOC和TN含量显著高于侧柏林和白皮松林(P<0.05),两种针叶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除平台0-20cm土壤外,侧柏林的碳氮比(C/N)均显著低于另外两种植被类型(P<0.05)。复垦地的土壤偏紧实、砾石含量高、普遍偏碱性且养分较匮乏,其中pH值为8.68±0.13,是0-20cm土壤碳、氮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容重为1.43±0.15g·cm-3,是20-40cm土壤碳、氮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区废弃采石场面临着复杂的自然胁迫条件,进行土地复垦时应充分考虑土壤碳、氮的影响因素,可优先选择刺槐等优势物种,同时还要加强对废弃边坡的治理。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