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沿海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资源与环境问题,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海上“蓝色粮仓”建设的推进,减少赤潮灾害、守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本研究整理了1980—2024年广东沿海发生的赤潮记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广东沿海赤潮发生呈现一定的规律:①兼具全年性与季节性,春季高发。其年累计发生次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年累计发生面积差异显著,且不同年代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低发,90年代起高发,21世纪前十年达峰值;②赤潮发生频繁的海域包括珠江口、大鹏湾、大亚湾以及粤西的湛江沿海海域和粤东的潮汕沿海海域。③赤潮优势种中,发生次数前4位的藻种分别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本研究通过分析更大时间跨度及最新的数据,揭示了近45年广东沿海赤潮时空分布演变规律,为赤潮预报业务工作提供科学支撑,进而为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