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陕西段生态演化特征及生态分区构建

  • 摘要: 秦巴山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关键生态屏障。然而,秦巴山区陕西段仍存在生态基础数据不完善、重要生态保护空间划定不够科学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从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与功能三方面出发,系统揭示了秦巴山区陕西段的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划定了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区。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3年间,秦巴山区陕西段森林、居民与工矿用地和湿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分别增加了1122.11 km2、542.74 km 和 69.78 km。景观格局演变体现出“森林稳定主导、农田逐步分散、城镇快速聚集”的格局特征。(2)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约60.90%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提升,仅约4.74%的区域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汉中平原及关中平原。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的“极重要”区域占比分别为22.89%和12.44%,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山体区域。(3)结合生态系统变化特征及服务功能状况,本研究将秦巴山区陕西段划分为三类功能区:生态向好区、生态稳定区和生态退化区。该区划为分区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对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