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区域环境与发展
1975年以来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演变
姜朋辉, 赵锐锋, 赵海莉, 樊洁平, 汪建珍, 刘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473-479. 
摘要 ( 809 )   PDF (1148KB) ( 2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西北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1975、1987、1992、2001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3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近35 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由14.14%和1.52%增加到19.74%和1.98%;草地和水域面积则分别减少3.87×104和0.41×104hm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160 4%,草地次之。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和草地,林地与草地间相互转化。导致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
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
穆三妞, 赖子尼, 王超, 李秀丽, 李跃飞, 赵李娜, 高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480-485. 
摘要 ( 820 )   PDF (1246KB) ( 1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4次采集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分析沉积物中DDTs(pp′ DDE、pp′ DDD、op′ DDT、pp′ DDT)和HCHs(α-HCH、β-HCH、γ-HCH、δ-HCH)的污染现状。结果显示,珠江8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总含量介于1.02~3.08 μg·kg-1之间(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1.91 μg·kg-1;HCHs总含量介于0.21~0.41 μg·kg-1之间,平均值为0.31 μg·kg-1。DDTs平均含量大于HCHs,其中pp′ DDT对污染的贡献最大,含量范围为ND~7.66 μg·kg-1,平均值为2.12μg·kg-1。大部分样点wα-HCH)/wγ-HCH)比值小于3,说明研究区α-HCH大都被降解,或者林丹正取代工业HCHs成为珠江口水环境中HCHs输入的主要来源;w(DDT)/w(DDD+DDE)比值大于2,表明沉积物中除早期农药残留外,仍然有新的DDTs类农药输入。
自然保护与生态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白元, 徐海量, 张鹏, 赵新风, 傅荩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486-492. 
摘要 ( 804 )   PDF (1441KB) ( 18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9块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由高到低指数对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10科14属,出现频率居于前3位的植物依次为柽柳、黑果枸杞和胡杨;重要值以胡杨为最大(0.384),其次为柽柳(0.230),盐生草为最小(0.002);优势建群植物胡杨主要分布在与河道垂直距离500m范围内。沿河道从英苏至阿拉干断面,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物种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结构由乔木灌木草本转为以乔木灌木为主;随与河道垂直距离增加,群落密度和盖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植物群落结构由乔木灌木、乔木灌木草本逐渐演变为灌木草本或单一的灌木结构。
安徽琅琊山青檀种群数量动态
张兴旺, 张小平, 郭传友, 丁建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493-499. 
摘要 ( 789 )   PDF (1029KB) ( 1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胸径大小分级法和分段匀滑技术,编制琅琊山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了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并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琅琊山青檀种群属稳定增长型。种群径级结构大体呈倒“J”型分布,中、幼龄阶段个体数量较为丰富,老龄阶段个体数量相对较少,种群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波动性,但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Vp,i'(考虑外部干扰时)均大于0。(2)青檀种群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出现2个高峰,一个出现在第Ⅱ龄级,另一个出现在第Ⅺ(或Ⅻ)龄级;存活曲线经统计检验趋于Deevey-Ⅱ型。(3)青檀种群的生存率曲线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曲线单调上升,生存率下降趋势表现为前期高于后期,累计死亡率则相反;生存函数曲线显示,青檀种群具有前期薄弱、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4)在未来2、4、6、8和10 a内,青檀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
威海荣成鹿角菜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资源保护策略
刘玮, 崔菁菁, 王翔宇, 李美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00-504. 
摘要 ( 1046 )   PDF (900KB) ( 1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威海荣成地区鹿角菜(Silvetia siliquosa)野生种群共3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21条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1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3.7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515±0.135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046±0.1126。通过聚类分析而划为一类的3个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1349~0.2189,基因流为1.7793。研究结果表明威海荣成地区的鹿角菜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内存在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种群遗传资源不受遗传漂变的影响。针对当地鹿角菜遗传资源的现状,应加强现存种群的就地保护,恢复种群规模;进行取样养殖保护时则需避免因近交而造成种群资源退化。
杂草五爪金龙对其入侵地植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慧, 吴双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05-510. 
摘要 ( 857 )   PDF (841KB) ( 19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是粤东地区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5个被五爪金龙种群重度入侵地作为样地,并以5个相邻的无五爪金龙和其他外来植物入侵的地段作为对照,采用样方法对样地内的植物进行群落学调查并计算多样性指数,采集样地内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指标测定,探讨五爪金龙入侵地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五爪金龙入侵对入侵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入侵对照样地比较,五爪金龙入侵导致入侵地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对本土植物的排斥效应明显;除森林公园样地外,其余样地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及硝酸还原酶4种酶活性均明显升高,增幅为26.91%~55.52%;五爪金龙种群的入侵明显提高了其入侵地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及有效钾含量,降低了全磷、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且与对照样地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推测五爪金龙可能通过改变其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水平,从而形成对自身生长发育和种群扩张有利的微生态环境。
污染控制与修复
巢湖典型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
常龙飞, 王晓龙, 李恒鹏, 胡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11-517. 
摘要 ( 826 )   PDF (1177KB) ( 1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巢湖典型低丘山区坡地的6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弃耕地、尾矿裸地、灌木林地、荒草地、马尾松林地和人工恢复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观测与收集坡面壤中流,探讨该地区壤中流养分流失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巢湖低丘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壤中流发生概率为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高,尾矿裸地最低(仅在0~20 cm 土层产生);表层壤中流氮含量为尾矿裸地最高,人工恢复林地最低,壤中流磷含量为弃耕地最高,尾矿裸地最低; 壤中流氮素流失以溶解态NO3--N为主,并随雨季的到来而呈下降趋势,随土层加深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磷主要以有机溶解态形式流失,随土层加深而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总盖度、地表植被均匀度、土壤养分含量与壤中流氮、磷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壤中流氮、磷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由于人为开采严重,在分析该地区壤中流氮素含量时,应注意干湿沉降的影响。
畜禽有机肥对典型蔬果地土壤剖面重金属与抗生素分布的影响
潘霞, 陈励科, 卜元卿, 章海波, 吴龙华, 滕应, 骆永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18-525. 
摘要 ( 867 )   PDF (3819KB) ( 20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不同类型的畜禽有机肥及施用后的土壤,测定其重金属浓度,同时利用超声波提取-SPE-LC/MS/MS方法分析土壤中14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研究长期施用畜禽有机肥对典型蔬果地土壤剖面重金属与抗生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羊粪、鸡粪3种畜禽有机肥中最易造成土壤污染的是猪粪,Cu、Zn和Cd含量分别为197.0、947.0和1.35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施用有机肥均使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呈现表聚现象,以设施菜地最为突出,Zn和Cd积累明显,0~20cm土层含量分别为203和0.48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4种抗生素的含量与组成在土壤剖面上存在明显分异,随土层深度增加含量迅速下降,但在>80~100cm土层仍有检出;设施菜地表层土壤抗生素含量为39.8 μg·kg-1,积累和残留明显高于林地和果园,特别是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含量分别为34.3和4.75 μg·kg-1。可见,农田土壤长期大量施用畜禽有机肥可引起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复合污染,具潜在生态风险。
河流底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华建峰, 杨亦茹, 徐建华, 王兴祥, 殷云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26-531. 
摘要 ( 760 )   PDF (937KB) ( 1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置0(对照)、20、60和100 g·kg-1 3个底泥施用量水平,研究施用底泥对冬小麦籽粒Cd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0和100 g·kg-1底泥施用处理小麦穗质量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各处理间小麦籽粒Cd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底泥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 和放线菌的数量。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IAWCD)以及96 h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 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在对照与底泥施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仅有占总变量 方差14.22%的PC3能识别出对照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谱与底泥施用处理间的差异,而PC1(21.76%)、PC2 (16.32%)和PC4(11.62%)则无法将对照与底泥施用处理区分开来。可见,该试验条件下合理的底泥施用量并不会对小麦籽粒Cd含量、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土壤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2,4’-DDT对斑马鱼生长、繁殖力及卵黄蛋白原的影响
丁科, 韩志华, 吴迪, 单正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32-538. 
摘要 ( 781 )   PDF (3177KB) ( 18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Vtg)作为雌激素污染物的生物标志物,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2,4′-DDT对成年斑马鱼生长、发育、繁殖以及体内Vt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环境中ρ(2,4′-DDT)为2和10 μg·L-1时,斑马鱼产卵量和受精率与空白和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当水环境中ρ(2,4′-DDT)为0.2、2和10 μg·L-1时,斑马鱼肝脏指数与空白和溶剂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10 μg·L-12,4′-DDT处理组雄性斑马鱼体内Vtg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和溶剂对照组(P<0.05),而0.2、2和10 μg·L-12,4′-DDT处理组雌性斑马鱼体内Vtg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和溶剂对照组(P<0.0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SDS-PAGE检测及免疫印迹分析均显示雄鱼血液内出现Vtg特异条带,表明2,4′-DDT对斑马鱼具有雌激素效应。
丁虫腈在环境中的降解特性
何健, 孔德洋, 吴文铸, 宋宁慧, 单正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39-543. 
摘要 ( 1181 )   PDF (966KB) ( 1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丁虫腈在水体中的光解、水解及其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丁虫腈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不易水解,而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较快,在50 ℃、pH值为9.0的缓冲溶液中降解半衰期为26.7 d。通过对水解产物的鉴定,推断丁虫腈的水解机理为碱催化水解。在[光]照度为2 500 lx、紫外强度为25 μW·cm-2 的人工光源氙灯条件下,丁虫腈的降解半衰期为1.5 h,主要降解产物为氟虫腈。丁虫腈在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和陕西潮土中培养180 d以后均未发生明显降解,表明该农药在土壤中较难降解。
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对氨氮吸附特征的影响
王而力, 王嗣淇, 薛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44-549. 
摘要 ( 739 )   PDF (1011KB) ( 17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估算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吸附态氨氮携载量,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西辽河沉积物不同天然有机组分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的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分别为重组的55.30%和69.49%,说明有机质是影响氨氮在沉积物上吸附特征的主要因素。氨氮在轻组有机组分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Koc=85.57);稳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是形成沉积物疏松多孔团聚体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氨氮在重组有机组分上的吸附除分配作用外,还存在孔隙填充方式的吸附;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氨氮吸附起关键作用(Гmoc=5 857.78 mg·kg-1)。轻组有机质、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携载的吸附态氨氮可分别按重组(Гmoc=3 477.81 mg·kg-1)的0.32、1.21和1.68倍估算。
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场地及周边土壤中多溴联苯的污染特征
牟义军, 周纯, 陈涛, 余彬彬, 尹晓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50-553. 
摘要 ( 795 )   PDF (824KB) ( 1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凝胶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了浙江省台州市某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场地及周边土壤中多溴联苯(polybrominate biphenyls,PBBs)浓度,研究了10种PBBs(PBB-3、PBB-15、PBB-18、PBB-52、PBB-101、PBB-153、PBB-180、PBB-194、PBB-206和PBB-209)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处置场地及周边临近区域的PBBs污染程度相近,10种PBBs 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1×10-3和2.50×10-3  mg·kg-1,污染程度较轻,主要污染物为使用相对较多的PBB-153、PBB-194、PBB-206和PBB-209。PBBs总量的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在>40~60、0~20、>20~40和>60~80 cm土层含量依次降低。PBB-209在10种PBBs中所占比例最高,在进行类似区域的PBBs监测时,可主要监测PBB-209含量,并用PBB-209含量乘以经验系数1.78来初步判断PBBs的污染状况。
江苏省夏季浮萍种类及其生长水环境调查
吴雪飞, 刘璐嘉, 马晗, 刘杨, 周明耀, 钱晓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54-558. 
摘要 ( 1054 )   PDF (829KB) ( 2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江苏省多个县(市)分布有浮萍的工业区、生活区、农田水体进行调查与采样,观测各地浮萍种类及其生长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探讨水体pH值,铵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含量与浮萍分布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浮萍适宜生长在静止的水体中,流动的河流中较为少见;此外,浮萍适宜生长在农田和生活区水体中,工业区附近样本数较少。江苏省夏季浮萍的主要品种为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青萍(Lemma minor)、芜萍(Wolffia arrhiza)和少根紫萍(Spirodela oligorrhiza),调查期间未发现稀脉浮萍(Lemma perpusilla)与品藻(Lemma trisulca)。紫萍和青萍在所调查的每个采样点均有分布,其生长水体的pH值变化范围(4.5~7.5)较大。浮萍生长水环境的氮、磷养分浓度范围很广,铵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42、0.2~2.0、0.2~45和0.02~13 mg·L-1,尚未发现浮萍分布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工业区附近水体中常见紫萍与青萍以共生形式存在,偶尔还伴有芜萍。在利用浮萍去除水中氮、磷营养物质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各地当季优势浮萍品种及不同品种浮萍的共生复合系统,保障浮萍的最大生长量以及对水体氮、磷的最大去除率。
纳米Fe0对Cr(VI)的还原及其影响因素
刘文文, 邹影, 司友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59-562. 
摘要 ( 706 )   PDF (983KB) ( 1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纳米Fe0还原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纳米Fe0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有机酸等因素对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0对Cr(Ⅵ)的还原效果明显,其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是铁粉和铁屑的7和13倍。Cr(Ⅵ) 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1、Fe0投加量为5 g·L-1条件下,反应24 h时纳米Fe0对Cr(Ⅵ)的还原率达82.7%。溶液低pH值可以促进Fe0的腐蚀速度,提高反应速率,当pH值为3.0时还原效果最好。草酸、丙二酸和丁二酸对纳米Fe0还原Cr(Ⅵ)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种有机酸对Cr(Ⅵ)还原率的提高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草酸、丙二酸和丁二酸。
广西刁江流域Cd和Pb复合污染稻田土壤的钝化修复
王林, 徐应明, 梁学峰, 孙国红, 孙约兵, 林大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63-568. 
摘要 ( 909 )   PDF (1034KB) ( 1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海泡石、石灰和磷酸盐对广西刁江流域Cd和Pb复合污染稻田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并通过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探讨不同钝化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添加钝化剂可显著提高稻谷和秸秆产量,最大增产率分别可达25.4%和28.3%,其中海泡石与磷酸盐复配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施用钝化剂可以有效降低水稻各部位重金属含量,水稻糙米Cd和Pb含量最大降幅可达65.12%和61.86%;钝化剂复配处理对水稻地上部Cd和Pb含量的降低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处理,其中海泡石和磷酸盐或石灰复配处理糙米Cd含量符合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不同钝化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TCLP(毒性特性浸出程序)提取态Cd和Pb含量,最大降幅分别为28.86%和45.60%,其中钝化剂复配处理对土壤TCLP提取态重金属的抑制效果优于钝化剂单一处理。总体而言,海泡石与磷酸盐复配处理对广西刁江流域重金属复合污染稻田土壤的钝化修复作用最佳。
改良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对污染河水的脱氮效果
李森, 叶海, 陈昕, 薛峰, 王同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69-573. 
摘要 ( 801 )   PDF (1149KB) ( 1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多介质土壤层系统(MSL)反硝化不足导致总氮去除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采用非水溶性可生物降解多聚物PBS固相碳源,优化MSL系统空间结构(下部空间结构由砖砌改为层铺),研究改良MSL系统对污染河水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与木屑作碳源的MSL系统相比,PBS颗粒碳源反硝化效果更好,对TN的去除率达64.3%,提高20.6百分点;优化MSL系统下部空间后,TN去除率由43.7%提高至71.7%,且运行期间系统未出现堵塞情况。添加PBS颗粒碳源和优化系统空间结构,对COD、NH3-N和TP去除效果影响不大。
研究方法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马旭, 王青, 丁明涛, 刘延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74-578. 
摘要 ( 876 )   PDF (1684KB) ( 1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900~26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600~31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基于RICEWQ-EXAMS模型的东苕溪流域稻田用药的水生生态及健康风险评价
程燕, 周军英, 单正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79-586. 
摘要 ( 728 )   PDF (919KB) ( 1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东苕溪流域水稻地表水暴露场景,对国外已广泛应用的稻田地表水暴露评价模型(RICEWQ-EX-AMS)进行二次开发,并应用构建的场景和开发的模型对东苕溪流域稻田常用农药品种进行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评价的10种东苕溪流域常用农药品种中,除草剂氟乐灵对藻具有急性高风险,杀虫剂硫丹对鱼既具有急性高风险,又具有慢性风险,阿维菌素对蟤具有急性高风险,氟铃脲对蟤既具有急性高风险,又具有慢性风险,其余品种对鱼、蟤和藻的急慢性风险均较低。运用传统评价法和风险评价模型计算法得出了相一致的结论,即所评价的10个农药品种对人体健康均无风险,该评价结果与所评价农药的实际风险表现较吻合。认为所构建的场景、模型能较好地用于东苕溪流域稻田农药品种的风险评价。
有机肥中4类典型兽药抗生素的多残留测定
葛峰, 郭坤, 谭丽超, 戴亦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87-594. 
摘要 ( 717 )   PDF (1149KB) ( 22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法同时测定有机肥中7种磺胺类、4种氟喹诺酮类、4种四环素类和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采用乙腈和磷酸盐缓冲液(pH=3)的混合液作为有机肥样品的提取溶液,用强阴离子交换柱(SAX) 亲水亲脂平衡萃取柱(HLB)串联进行提取液的富集和纯化。以甲醇-φ=0.1%的甲酸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液相质谱分析。18种抗生素在5~500 μg·kg-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0.99。以3倍信噪比估算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的检测限分别为0.37~4.65、0.43~2.42、0.94~2.78和0.83~4.20 μg·kg-1,这4类抗生素50和500 μg·kg-1 2个添加水平的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1.6%~94.3%、72.3%~86.7%、71.0%~102.2%和70.7%~93.3%,相对标准偏差在2.1%~11.4%之间。采用所建方法对南京地区市售8种有机肥中18种抗生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除磺胺类外,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青菜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
刘德金, 葛峰, 吴若涵, 高士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95-598. 
摘要 ( 826 )   PDF (858KB) ( 17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青菜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方法。冷冻干燥并均质后的青菜样品经V(氨水):V(甲醇)=5:95的混合溶液超声辅助浸提、离心、旋转蒸发、固相萃取等浓缩净化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离色谱柱为Agilent NH2柱,流动相为V(乙腈):V(水)=90:10的混合溶液,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4 nm。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标准曲线在0.05~10.0 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5,在0.2~4.0 mg·kg-1添加范围内,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1.26%~87.69%和78.24%~82.3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5%~6.18%和3.99%~6.67%,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1.30和20.38 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适用于青菜样品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检测。
学术讨论与建议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与管理服务体系优化――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例
黄文芳, 沈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599-604. 
摘要 ( 723 )   PDF (881KB) ( 2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探讨并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管理与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例,梳理总结农村面源污染及其控制现状;在肯定当前治理效果的同时,识别其局限性,指出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不协调、农村发展模式转变下制度与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是根本原因;针对当前农村面源污染重要的贡献者———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分别从改革农业补贴制度、重构实现农村多重价值的制度以及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方面给出了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简报
处理污水后陶粒作为栽培基质的试验
桂和荣, 彭位华, 何文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5):  605-608. 
摘要 ( 679 )   PDF (923KB) ( 1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秸秆粉煤灰陶粒(比表面积为7.925 m2·g-1)作为曝气生物滤池(BAF)载体填料,处理城市污水和餐饮废水,其COD、NH3-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0.33%、77.44%、82.41%和86.50%、68.98%、80.30%。对处理污水后陶粒的农用资源化可行性进行评估,考察陶粒不同施用量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种子萌发、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污水后陶粒的性能指标达到GB8172-87《城镇垃圾农用标准》;陶粒质量分数为20%时小白菜种子发芽率最高,且萌发较快,在5 d时达到100%;随陶粒施用量增加,小白菜长势更好,产量大致呈增加趋势,陶粒质量分数为80%时增产率最高,为352.51%。但陶粒施用量越高,栽培基质抗干旱能力越差,陶粒质量分数为20%和40%处理具有较好的土壤保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