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区域环境与发展
植物篱对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邬岳阳, 严力蛟, 樊吉, 蔡喨喨, 卢立峰, 戴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09-615. 
摘要 ( 800 )   PDF (876KB) ( 1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浙江诸暨红壤丘陵山区的野外径流小区条件下,设计5种不同植物篱种植模式,结合自然降雨、人工模拟暴雨试验、稀土元素(REE)示踪、土壤抗蚀性评价等方法,研究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应和控制机理。结果显示,与裸坡相比,自然降雨下麦冬双行植物篱处理地表径流量降低39.4%,土壤流失量降低65.8%,效果最佳。降雨前土壤含水量能显著影响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发生特征。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可作为衡量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效应的最佳指标。根据17个抗蚀性指标建立植物篱条件下红壤抗蚀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综合抗蚀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麦冬双行、黄花菜+麦冬双行、黄花菜双行、麦冬单行、黄花菜单行和裸坡。不同坡位植物篱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侵蚀泥沙主要来源集中在中下坡位。
香溪河流域坡耕地人工降雨条件下土壤氮素养分流失特征
陈玲, 刘德富, 宋林旭, 崔玉洁, 肖尚斌, 樊东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16-621. 
摘要 ( 760 )   PDF (1019KB) ( 18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原位监测试验方法,对香溪河流域高风险输出源类黄棕壤坡耕地氮素随不同径流形式和泥沙的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次暴雨径流过程中,地表径流量约占总径流的68.44%,壤中流为31.56%。总氮、溶解态氮、NO3--N和NH4+-N的径流流失量分别为1.869、1.524、1.404和0.018kg· hm-2,壤中流流失总氮、溶解态氮、NO3--N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壤中流以溶解态为主。次暴雨径流过程中氮素总流失量为2.90kg· hm-2,其中地表径流水相氮素流失量占14.56%,泥沙吸附态流失量占35.51%,壤中流流失量占49.93%。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控制壤中流养分流失,对非点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氮同位素控制下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硝酸盐来源分析
张东, 杨伟, 赵建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22-627. 
摘要 ( 1567 )   PDF (2251KB) ( 19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及以下干流和支流河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氮同位素识别河水潜在硝酸盐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黄河干流及支流沁河和伊洛河河水硝酸盐含量均值分别为(4.77±0.95)、(3.45±1.71)和(4.50±0.91)mg·L-1。研究区黄河干流河水δ15N-NO3- 均值为(+3.2±4.5)‰,上游河水硝酸盐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氮矿化,下游平原区河水硝酸盐来源包括土壤有机氮矿化以及化学肥料。沁河河水δ15N-NO3-均值为(+8.3±4.6)‰,丰水期河水硝酸盐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土壤有机氮矿化以及化学肥料;平水期河水硝酸盐受到生活污水和土壤有机氮矿化共同影响;枯水期沁河河水由于断流形成封闭水体,浮游植物和藻类生长以及反硝化作用是控制河水硝酸盐的重要因素。枯水期洛河和伊河河水δ15N-NO3-值分别为+10.9‰和+3.4‰,其中生活污水是洛河河水硝酸盐的重要来源,合成化学肥料是伊河河水硝酸盐的重要来源。
太湖湖区敏感水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刘静, 杭小帅, 梁斌, 李维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28-632. 
摘要 ( 805 )   PDF (1004KB) ( 2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0年1-10月在太湖主要湖口区与饮用水源地共10个湖区采集80个水样,分析水体NH3-N、TN、TP和CODMn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随时间变化,敏感水域NH3-N浓度较为稳定,TN浓度表现为4月较高,TP浓度表现为7月最高,CODMn浓度在1和3月(2月未测)明显高于其余月份。太湖西北部敏感水域NH3-N、TN、TP和CODMn浓度明显高于其余敏感水域。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湖区部分敏感水域出现NH3-N、TN、TP和CODMn超标现象,其中TN和TP超标较为严重,超标率分别为91.7%和82.5%。各样点中以大浦港入湖口湖区污染最为严重,NH3-N、TN、TP和CODMn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14.73、6.85和1.33。
自然保护与生态
西北寒旱区铁路建设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评价——以兰新铁路二线民乐至玉门段为例
邹长新, 沈渭寿, 赵留辉, 张慧,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33-637. 
摘要 ( 818 )   PDF (972KB) ( 1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新建兰新铁路二线民乐至玉门段为例,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阐明沿线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西北生态脆弱区铁路建设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类型包括灌丛、荒漠、草原、草甸、沼泽、高山植被和农田等,各类生态系统脆弱度均为中度以上,工程建设对荒漠生态系统影响指数最高,对沼泽和高山植被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在铁路两侧10km范围内,工程占用和破坏的生态系统面积均小于同类生态系统总面积的0.5%,工程施工对沿线生态系统总体影响较小。
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树种银缕梅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
龚滨, 夏洋洁, 张光富, 陆芸, 孙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38-646. 
摘要 ( 924 )   PDF (1045KB) ( 1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浙江和安徽两地的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种群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研究银缕梅种群结构,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进行分布格局的判定,并结合丛生指数(I)、负二项参数(K)、Cassie指数(CA)和聚块性指数(IPA)分析聚集度。结果表明,银缕梅种群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低龄级的集群分布向高龄级的随机分布过渡的趋势,但总体上呈集群分布,这主要与银缕梅种群的萌蘖繁殖方式、种内自疏及生境异质性有关。对种群龄级结构、种群存活曲线和静态生命表的分析,均反映出银缕梅种群结构波动性较大,稳定性差,更新能力不足,为衰退型种群。
1982-2010年呼伦贝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陈艳梅, 高吉喜, 冯朝阳, 贾新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47-653. 
摘要 ( 761 )   PDF (1937KB) ( 1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基于Arcmap软件平台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1982-2010年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格局和动态,分析气候因素对其时空格局的影响。29 a的单位面积NPP均值分析表明,大兴安岭林区NPP明显较高,单位面积NPP多大于450 g·m-2(以C计,下同);呼伦贝尔草原较低,单位面积NPP多年均值为0~350 g·m-2;岭西林草交错区和岭东农牧交错区介于林区和草原区之间,单位面积NPP多年均值为>350~450 g·m-2。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呼伦贝尔境内像元尺度的NPP格局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随降水量下降和气温升高,呼伦贝尔草原区单位面积NPP呈下降趋势,且越向西部下降趋势越明显;随气温升高,大兴安岭林区北部单位面积NPP呈弱增长趋势,而南部林区为弱下降趋势;大兴安岭东部农林交错区单位面积NPP也呈弱下降趋势。
南京朴树林竞争强度及其群落稳定性
王林林, 唐坚强, 张光富, 陈亚, 黄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54-660. 
摘要 ( 815 )   PDF (1094KB) ( 15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南京紫金山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朴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Phylomatic和PhyloCom软件构建主要竞争种的系统发育树,并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别对两地朴树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分析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朴树受到的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紫金山和老山朴树林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依次为麻栎、朴树(种内竞争)、刺槐、毛!和三角枫以及构树、朴树(种内竞争)、黄檀、刺槐和化香。南京紫金山和老山两地朴树的种内竞争强度均小于种间,这可能与朴树林中优势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及系统发育相关。两地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当朴树的胸径≥20 cm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所得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朴树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紫金山和老山两地的朴树林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植物篱类型蜘蛛群落结构
吴玉红, 程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61-668. 
摘要 ( 980 )   PDF (1155KB) ( 14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06—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香根草、紫穗槐、蓑草和苜蓿4种植物篱类型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共发现蜘蛛3074头,分别隶属于16科48种,其中狼蛛科、跳蛛科和球腹蛛科为优势科;2007年共发现蜘蛛3233头,分别隶属于14科51种,其中狼蛛科和跳蛛科为优势科。在2006和2007年小麦和玉米生长季,不同植物篱类型蜘蛛个体数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蜘蛛个体数均在小麦或玉米收获后达到高峰,收获前后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植物篱类型间蜘蛛个体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根草、蓑草和苜蓿篱类型蜘蛛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H′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显著高于紫穗槐。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香根草、蓑草与苜蓿篱类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香根草、蓑草和苜蓿与紫穗槐篱类型间相似程度较低,表明植被结构对蜘蛛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就保护蜘蛛而言,草本植物篱比灌木植物篱更重要,且丛生型草本植物篱比其他草本结构植物篱能维持更高的蜘蛛多样性。
上海市外环林带秋季不同区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王强, 罗燕, 靳亚丽, 由文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69-674. 
摘要 ( 758 )   PDF (1080KB) ( 1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上海市外环林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于2010年11月对上海市外环林带香樟群落的9个样点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动物5792头,分属6门12纲26个类群,优势类群有轮虫纲(Rotatoria)、涡虫纲(Turbellaria)、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区域环境及建成年份对土壤动物密度都有着明显影响:城乡结合部土壤动物密度最高,工业区最低;建成年份越早,土壤动物密度越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动物存在明显的表聚性。各样点间群落相似性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区域环境对土壤动物相似性有一定影响。不同区域土壤动物多样性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建成年份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也具有明显相关性,城区样点建成年份越早,多样性指数越高,而工业区则相反。由此可见,区域环境对土壤动物存在一定影响,而外环林带的建立能够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为土壤动物群落创造适宜的小生境。
东寨港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马坤, 黄勃, 刘福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75-680. 
摘要 ( 708 )   PDF (1397KB) ( 17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0年3—12月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进行4次采样,研究该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栖息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季节红树林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差异极大,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以冬季为最多(45种),夏季为最少(28种),生物量以秋季为最高(272.78 g·m-2),夏季为最低(165.93g·m-2),密度以冬季为最大(679.25m-2),夏季为最小(504.95m-2)。对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及不同红树群落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站位季节间无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均匀度指数在站位间差异显著(P<0.05)。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质和红树种类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东寨港红树林恢复有利于底栖动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施肥管理对东北黑土区玉米耗水量的影响
邹文秀, 韩晓增, 王守宇, 江恒, 杨春葆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81-686. 
摘要 ( 801 )   PDF (1087KB) ( 1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2000、2003、2005和2007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不施肥(CK)以及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施用对玉米耗水量和土壤供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抽雄期和抽雄—成熟期,这2个阶段的耗水模数分别为24.41%和47.07%,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强度为3.64mm·d-1。降水量和降水的分配显著影响玉米的耗水特征。肥料的施用可明显增加玉米在干旱年份和生长季某干旱时期的耗水量,并显著增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NPM处理的效果较好。各处理土壤供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M、NP和CK处理。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以缓解季节性干旱胁迫的有效途径。
污染控制与修复
膨润土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史新, 徐应明, 谢忠雷, 孙约兵, 胡发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87-693. 
摘要 ( 681 )   PDF (880KB) ( 1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膨润土钝化修复镉(Cd)污染土壤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响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膨润土对Cd胁迫下水稻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SOD、POD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地上部生物量随膨润土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单一Cd污染土壤中,水稻幼苗叶片SOD活性变化不明显,而幼苗根系SOD活性随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投加膨润土后整体上提高了根系SOD活性。单一Cd污染土壤中,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POD活性随Cd浓度的增加而均呈现先应激性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投加膨润土后叶片POD活性有所降低,而5~50g·kg-1膨润土处理显著提高根系POD活性(P<0.05),比未投加膨润土处理分别增加13.2% ~22.4%、4.9% ~9.5%、44.8% ~80.6%和6.9% ~49.6%。单一Cd污染土壤中,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MDA含量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与无Cd胁迫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39.0%和158.1%;投加膨润土处理水稻幼苗MDA含量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明显减弱。因此,膨润土能有效缓解Cd胁迫对水稻幼苗的毒害作用,可用于Cd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
单壁碳纳米管对斑马鱼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唐志扬, 许楠, 李振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694-699. 
摘要 ( 858 )   PDF (1110KB) ( 1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半静水式慢性试验方法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斑马鱼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将斑马鱼分别置于0、0.1、1、10 mg·L-1 SWCNTs悬浊液中暴露28d,测定斑马鱼的脑、鳃和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活性,并考察SWCNTs纯度及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SWCNTs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SWCNTs分散方法及纯度并不是影响其生物毒性的主要因素,SWCNTs对斑马鱼各组织中GSH含量及SOD活性无显著影响,但能导致肝、鳃、脑组织中Na+-K+-ATPase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明显下降。由此可见,SWCNTs悬浊液可能会刺激斑马鱼加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但未发现其他明显的毒性作用。
有机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生物毒性研究
周艳, 徐建, 冯艳红, 赵欣, 万金忠, 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00-705. 
摘要 ( 974 )   PDF (1065KB) ( 1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对某有机污染场地危险品仓库车间(1号样点)、氯化石蜡车间(2号样点)和厂区外(3号样点)3个不同区域的土壤浅层地下水进行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号水样对斑马鱼成鱼的φ(72h,LC50)为79.12%,2和3号水样对斑马鱼成鱼的φ(72h,LC50)均大于100%。3种水样对斑马鱼胚胎具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毒性效应,对斑马鱼胚胎的24h卵凝结率、20s内无自主性活动和72h孵化率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3种水样对斑马鱼均具有一定的致畸效应,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1、2和3号水样。胚胎毒性试验灵敏度高于成鱼急性毒性试验,且简单快速,可用于污染场地水样污染毒性的快速诊断,为场地的进一步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高耀文, 段宁, 吴克明, 沈丽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06-711. 
摘要 ( 869 )   PDF (1259KB) ( 1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引入钢渣复合的方法制备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 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除磷剂进行表征,并研究投加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复合除磷剂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钢渣复合后,复合除磷剂中部分基团可能发生变化,晶体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晶相。静态除磷试验表明复合除磷剂的最佳反应条件:投加质量浓度2g·L-1,吸附时间1h,水样pH值为5,温度25℃。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Langmuir和Redlich Peterson吸附等温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复合除磷剂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28mg·kg-1,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环保型吸附材料。
4种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稻草炭对环丙氨嗪的吸附特征
袁敏, 姜军, 赵安珍, 徐仁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12-717. 
摘要 ( 745 )   PDF (2062KB) ( 1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00、400、600和800℃条件下利用稻草厌氧热解制备稻草生物质炭,测定稻草炭的矿物结构、表面性质和元素组成,研究稻草炭对废水中环丙氨嗪的吸附特征,为环丙氨嗪废水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稻草炭含有石英、方解石和氯化钾晶体等矿物成分,主要元素为C、O、Si。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测定结果表明,稻草炭具有明显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含氧有机官能团,高温制备(≥600℃)的稻草炭比表面积较大。随着烧制温度的增加,稻草炭对环丙氨嗪的吸附量明显增加。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200、400、600和800℃条件下制备的稻草炭对环丙氨嗪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200、6365、144865和167084 mg·kg-1,接近于商品活性炭的最大吸附量(177305 mg·kg-1),600和800℃条件下制备的稻草炭对环丙氨嗪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等量稻草秸秆的16.8和20.1倍。稻草炭对环丙氨嗪的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环丙氨嗪初始质量浓度为100和200 mg·L-1时,高温制备的稻草炭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分别为5和8h左右。环丙氨嗪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pH值为5~10范围内,支持电解质为1~100 mmol·L-1 NaNO3条件下,环丙氨嗪在600和800℃制备的稻草炭上的吸附没有受到pH值和离子强度的明显影响。
葡萄糖对芽孢杆菌降解水体中4, 4’-二溴联苯醚的促进作用
张琼, 武俊, 杨柳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18-721. 
摘要 ( 800 )   PDF (952KB) ( 1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4,4′二溴联苯醚(BDE-15)在水环境中的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实验室内利用筛选得到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对BDE-15进行生物降解试验,并研究了外加碳源和高初始浓度BDE-15对微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条件下芽孢杆菌能降解水体中BDE-15,4d后菌株对BDE-15的降解率为28%,再次添加葡萄糖可提高降解率至55%。高质量浓度(50 mg·L-1)BDE-15能抑制芽孢杆菌生长,并显著影响菌株对BDE-15的降解能力。
研究方法
微型基质固相分散GC-ECD法测定鲫鱼中18种有机氯农药残留
张静, 宋宁慧, 李辉信, 单正军, 孔德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22-726. 
摘要 ( 760 )   PDF (1032KB) ( 1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以LC-C18填料为分散剂,Alumina-N(中性氧化铝)为净化剂,乙腈为洗脱剂的微型基质固相分散法,并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肉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对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0.1g样品、0.4g LC-C18和0.1 g Alumina-N条件下,以2.5 mL乙腈的洗脱效果为较好,0.05、0.25和0.50 mg·kg-1 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3.0%~116.8%,相对标准偏差为1.6%~13.6%,所有组分检出限均在3.5 μg·kg-1以下。
学术讨论与建议
涉及自然保护区河道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网谷, 蒋明康, 王智, 贺昭和, 秦卫华, 夏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27-731. 
摘要 ( 726 )   PDF (1305KB) ( 1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河道水体的线性特征,使得涉及自然保护区河道的建设项目难以避绕,所在区域的内河运输航道、跨河桥梁和防洪设施等建设项目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法律障碍,河道水体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难以兼顾。从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河道两岸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就当前涉及自然保护区河道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中存在的下列问题进行分析:《自然保护区条例》未考虑河道水体的特殊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规定不适用于河道水体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以及与河道水体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提出包括有条件地允许一些基础建设和民生项目进入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完善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以及加强涉及河道水体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模型预测的喹乙醇生态风险评估
王娜, 单正军, 葛峰, 陈传斌, 焦少俊, 高士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32-737. 
摘要 ( 739 )   PDF (927KB) ( 16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的大量使用,使其成为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对兽药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而我国在兽药的环境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处于盲区。喹乙醇是我国畜禽和水产养殖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兽药添加剂。采用欧盟经典的兽药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喹乙醇在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中的预测暴露浓度分别为0.313~2.68 mg·kg-1、0.928~10.2 mg·L-1和0.281~3.10 mg·L-1,预测无效应浓度分别为>200mg·kg-1、0.5mg·L-1和0.5mg·L-1,预测生态风险分别为<1.34×10-2、1.856~20.4和0.562~6.20。可见,对于喹乙醇的风险管理要将重点放在降低其水生生态风险上。因此,兽药的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可以为兽药的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研究简报
旱地全膜覆盖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静, 张天佑, 徐万海, 任晓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38-741. 
摘要 ( 793 )   PDF (886KB) ( 17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种植模式对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覆膜种植模式相比,2种全膜覆盖种植模式可明显提高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水解酶活性基本呈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氧化还原酶活性则基本呈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蔗糖酶活性与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间在α=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硝酸还原酶活性间则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
溶液酸度对四环素类物质光降解和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
朱向东, 王玉军, 孙瑞娟, 周东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42-745. 
摘要 ( 1031 )   PDF (971KB) ( 2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了四环素(TC)、土霉素(OTC)和金霉素(CTC)这3种四环素类物质在不同pH条件下的光降解和光催化降解速率。结果表明,在紫外光(UV)作用下3种四环素类物质的降解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OTC、CTC和TC,而在UV-TiO2光催化体系下,pH值为3.0~7.0时3者的降解速率无明显差异;碱性条件有利于TC、OTC和CTC的光降解和光催化降解,且降解过程中有NH4+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