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专论与综述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高吉喜, 栗忠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7. 
摘要 ( 1217 )   HTML ( 419 )   PDF (1081KB) ( 35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资源诅咒”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具有条件性。产生“ 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尤其是不平等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导致资源输出地区受到严重“剥削”,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为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在深入分析“资源诅咒”现象及其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而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曹铭昌, 乐志芳, 雷军成,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8-16. 
摘要 ( 1736 )   HTML ( 0 )   PDF (968KB) ( 39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评估和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内涵、方法和成果进行了阐述。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主要使用的评估框架。 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划分为指标评估、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3种主要方法,其中全球2010年目标评估指标框架、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模型(IMAGE)/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模型(GLOBIO)组合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以及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全球环境展望(GEO)和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环境展望等项目建立的情景模式是全球评估项目中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多个全球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21世纪,其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全球2020年评估指标框架,以及发展基于多情景、多模型和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应认真总结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经验,加强中国2020年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发展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定期对全国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切实掌握全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入侵机制及综合管理
常瑞英, 王仁卿, 张依然, 刘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7-23. 
摘要 ( 1144 )   HTML ( 2 )   PDF (949KB) ( 22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分析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入侵机制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指出空心莲子草的成功入侵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如无性繁殖、较强的表观可塑性、广泛的适应性、强大的抗逆性等密切相关,其次与生境的可入侵性、人为干扰等外在因素也息息相关。应将人工防除与化学、生物防除手段相结合,加强区域间管理,适时适地采取最佳防除措施。需加强入侵种空心莲子草与本地种的竞争关系研究,运用本地种防止其入侵。
区域环境与发展
我国主稻作区稻谷镉和铅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喻凤香, 林亲录, 陈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24-28. 
摘要 ( 1015 )   HTML ( 0 )   PDF (1136KB) ( 19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集我国6个主稻作区代表性稻谷样品120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d、Pb含量,分析各地区各品种稻谷及其加工产物Cd、Pb含量差异,探讨Cd、Pb在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主稻作区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16±0.057)、(0.089±0.413)、(0.149±0.069)、(0.111±0.043) mg•kg-1,且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稻谷及其加工产物Cd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Pb平均含量分别为(0.232±0.105)、(0.125±0.061)、(0.301±0.142)和(0.089±0.024) mg•kg-1,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稻谷及其加工产物Pb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米糠、稻谷、米糠油和精米中Cd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米糠、稻谷、精米和米糠油中Pb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稻谷加工为精米,Cd去除率为(9.40±1.46)%,Pb去除率为(36.03±1.15)%,米糠加工为米糠原油,其Cd和Pb残留率分别为(62.43±2.00)%和(31.24±0.63)%。
基于MODIS的陕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分析
张东海, 任志远, 王晓峰, 白江涛, 刘宪锋, 冯雪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29-35. 
摘要 ( 862 )   HTML ( 0 )   PDF (3967KB) ( 2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MODIS数据,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陕西黄土高原2000—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研究其整体变化趋势,并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进行特征分区,研究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1 0 a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2000—2009年共增长约10百分点。植被覆盖度为0~10%、>10%~20%、>20%~30%、>30%~40%和>40%~5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减少-1.05%、-8.63%、-7.04%、-7.20%和-3.49%,而植被覆盖度为>50%~60%、>60%~70%、>70%~80%、>80%~90%和>90%~10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增长6.92%、10.53%、4.05%、0.87%和7.06%。地形和水热状况从宏观上决定植被覆盖类型,并且影响植被疏密程度,土壤侵蚀影响植被受破坏程度,植被覆盖度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
固城湖围垦区池塘河蟹养殖环境影响及模式优化研究
周露洪, 谷孝鸿, 曾庆飞, 毛志刚, 高华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36-42. 
摘要 ( 821 )   HTML ( 1 )   PDF (1292KB) ( 19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固城湖围垦区不同池塘的河蟹养殖环境效应并筛选出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河蟹养殖周期内的不同养殖池塘的养殖情况和水环境进行跟踪研究,并构建模型估算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养殖周期内现有养殖模式的池塘和取水河道水质大都处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和Ⅴ类水,明显劣于固城湖水质(Ⅲ类水),其中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TN和TP;池塘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分别为隐藻、秀体溞及环棱螺,且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河蟹养殖产出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现有养殖模式,河蟹的最大养殖容量为9855 只•hm-2。综合养殖池塘环境、经济效益及养殖容量等因素,认为固城湖围垦区池塘河蟹的适宜生态养殖模式为:蟹苗投放密度9000±750只•hm-2;饵料系数为0.47~0.53;水草覆盖度约为70%(其中苦草40%,伊乐藻20%,轮叶黑藻10%);螺类投放量为6000~7500 kg•hm-2
自然保护与生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杨子松, 杨灿, 黎云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43-48. 
摘要 ( 871 )   HTML ( 1 )   PDF (984KB) ( 22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典型分布区选取10个典型样地进行采样调查,采用Whittaker β多样性指数、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等指标,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物群落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非常小,反映物种的更替速率较慢;群落植物种群间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相关。说明群落处在较为稳定的生长阶段;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3个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植物种群间存在广泛的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为11.13/80。
枫杨种子和幼苗对地下水位及埋藏深度的响应
徐玲玲, 雷耘, 汪正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49-52. 
摘要 ( 936 )   HTML ( 0 )   PDF (1005KB) ( 1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在不同地下水位(0、-2、-4、-6、-8和-10 cm)和不同埋藏深度(0、1、2、3、4、5和6 cm)条件下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种子的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的建成状况。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的最适水位为0~-4 cm;幼苗定植与生长的最适水位为-6 cm。随埋藏深度增加,枫杨出苗率下降,出苗时间推迟,幼苗的生物量根冠比增大。试验第11周,各埋藏深度下幼苗的地上株高无显著差异,埋藏深度对幼苗的生长也无显著性影响。枫杨种子萌发及萌发后幼苗生长的最适埋藏深度为1~3 cm。
野生厚朴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观察
王洁, 杨志玲, 杨旭, 檀国印, 何正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53-57. 
摘要 ( 966 )   HTML ( 1 )   PDF (1148KB) ( 2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野生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自然条件下柱头黏附花粉的数量、自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时柱头黏附花粉、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自然传粉条件下只有12%的柱头上可以观察到花粉,且每个柱头上黏附的花粉量少;自花授粉后柱头上可以黏附大量花粉,但花粉不能萌发;同株异花授粉后柱头上可黏附大量花粉,花粉可以萌发,但萌发时间推迟,且授粉4 h后,多数花粉管停止伸长,花粉管伸长过程中出现末端膨大、生长扭曲等现象,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胼胝质反应,在柱头上与花粉管的接触处和乳突细胞表面都可以观察到胼胝质,胼胝质的产生阻碍了花粉管的正常伸长。因此,缺乏传粉昆虫和存在受精前障碍是野生厚朴濒危的2个重要原因。
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草害和产量的影响
向慧敏, 章家恩, 罗明珠, 赵本良, 全国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58-63. 
摘要 ( 946 )   HTML ( 1 )   PDF (1165KB) ( 1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常规单作栽培(CR)、水芹(Oenanthe javanica)常规单作栽培(CO)、水稻与水芹常规间作栽培(CRO)和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ORO)4种处理对水稻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种间作栽培处理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均显著低于CR处理;在水稻分蘖初期,CRO和ORO处理叶瘟病病丛率分别比CR处理降低45.12%和47.58%;在水稻分蘖末期,CRO和ORO处理叶瘟病病叶率分别比CR处理降低41.38%和6.80%。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CRO和ORO处理稻飞虱数量分别比CR处理减少69.77%、44.39%和82.80%、78.08%。在稻田杂草防控方面,CRO和ORO处理杂草密度较CR处理分别降低48.36%和39.34%。CRO和ORO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和1.33,较CR处理分别增产11.31%和33.11%。认为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模式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其中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的综合效益更为明显。
污染控制与修复
高温堆肥对猪粪中多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潘寻, 强志民, 贲伟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64-69. 
摘要 ( 1318 )   HTML ( 0 )   PDF (1081KB) ( 2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高温堆肥,考察不同通风方式对堆体温度、发芽指数等堆肥腐熟指标的影响,研究堆肥过程对磺胺二甲嘧啶(SMN)、土霉素(OTC)、金霉素(CTC)和泰妙霉素(TIA)这4种常见畜用抗生素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翻堆+机械通风的方式可以促进堆肥腐熟进程,提高堆体最高温度并延长堆体高温阶段持续时间。抗生素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堆体升温及高温阶段,且去除效率随着堆体最高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4种抗生素添加量均为100 mg•kg-1条件下,堆肥腐熟进程未受到较大影响。经过28 d的高温堆肥,SMN、OTC、CTC和TIA的残留量分别为1.90、7.20、6.64和8.75 mg•kg-1
土壤改良剂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多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杜瑞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70-75. 
摘要 ( 1038 )   HTML ( 0 )   PDF (1197KB) ( 1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BIOLOG技术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山周边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前施用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白云石、石灰石和对照(未施用改良剂),其中有机肥+石灰石对提高多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有显著效果;种植红麻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石灰石、对照和白云石,有机肥+石灰石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效果更显著;种植红麻后,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可以刺激根系分泌L-丝氨酸、4-羟基苯甲酸和L-精氨酸等碳源,使微生物对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大幅提高。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等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有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双氰胺对施氮肥引起的红壤酸化的抑制作用
刘源, 钱薇, 徐仁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76-80. 
摘要 ( 906 )   HTML ( 0 )   PDF (1097KB) ( 19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双氰胺(DCD)对采自安徽郎溪和江西鹰潭2种红壤中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氮肥引起的土壤酸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不添加氮肥时,DCD抑制了土壤残留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土壤酸化,培养结束时添加DCD处理的安徽郎溪和江西鹰潭红壤pH值分别比不添加DCD处理高0.37和0.40。当添加尿素和碳酸氢铵时,DCD抑制了来自氮肥的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酸化;同时由于尿素水解和碳酸氢根与H+的缔合消耗质子,添加DCD还使2种氮肥对红壤酸度起到一定程度的改良作用。培养结束时,DCD+尿素和DCD+碳酸氢铵处理的安徽郎溪红壤pH值分别比单加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提高0.62和0.46,江西红壤pH值分别比单加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提高0.82和0.69。添加DCD处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也显著低于不加DCD处理。因此,氮肥与DCD配合施用可以有效缓解氮肥引起的红壤酸化。
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陶雪梅, 王先云, 王丽卿, 郑小燕, 张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81-86. 
摘要 ( 936 )   HTML ( 0 )   PDF (1214KB) ( 18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滆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对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滆湖后生浮游动物为100种,轮虫25属52种,枝角类12属21种,桡足类14属27种。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桡足幼体(copepodid)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 572 L-1,轮虫数量占后生浮游动物总数的98.7%,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以春季为最大。后生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34 mg•L-1,生物量以夏季为最大,枝角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516,P<0.01),轮虫生物量与桡足类生物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0.517,P<0.05)。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轻-中污染状态。
壬基酚胁迫对莱茵衣藻的生理影响
周峰, 刘训财, 厉以强, 季荣, 李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87-90. 
摘要 ( 1036 )   HTML ( 1 )   PDF (1000KB) ( 2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浓度壬基酚(nonylphenol)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ρ(壬基酚)(0~0.8 mg•L-1)的升高,莱茵衣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培养5 d时0.8 mg•L-1壬基酚处理组抑制率达到84.4%。叶绿素a含量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则逐渐降低,0.6 mg•L-1壬基酚处理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6.7%和37.2%(P<0.05);总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随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0.4和0.6 mg•L-1壬基酚处理组这两个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壬基酚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至ρ(壬基酚)为0.6 mg•L-1时SOD和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01),分别为对照组的25.0倍和32.1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0 ~ 0.2 mg •L-1)内随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ρ(壬基酚)>0.2 mg •L-1时则下降,表明壬基酚胁迫可诱导GSH含量增加。
硫酸锌胁迫下克氏原螯虾对重金属锌的富集
王建国, 王权, 陆宏达, 熊良伟, 封琦, 朱光来, 朱云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91-97. 
摘要 ( 1024 )   HTML ( 0 )   PDF (1175KB) ( 16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成虾在ρ(Zn2+)为0.40、4.04和40.37 mg•L-1 ZnSO4溶液中浸浴21 d,分别于2、8 h,1、3、7、14和21 d时每个暴露浓度组随机抽取6尾螯虾,测定其血淋巴、鳃、肝胰腺、消化道、生殖腺、触角腺及肌肉中w(Zn2+),分析各组织对Zn2+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随暴露时间的增加,各浓度组鳃、肝胰腺及肌肉中w(Zn2+)呈上升趋势。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对Zn2+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这2种组织在3种浓度Zn2+溶液中的富集系数(BCF)分别为407.78、79.46、40.80和656.90、143.58、41.39。克氏原螯虾触角腺、性腺、消化道和血淋巴对Zn2+的富集效应不明显,在暴露前期各浓度组触角腺和性腺中w(Zn2+)不断增大,随后迅速下降,并保持略低于对照组的水平。各浓度组克氏原螯虾消化道中w(Zn2+)均出现2次峰值;4.04 mg•L-1及其以下浓度组血淋巴中w(Zn2+)出现1次峰值,而40.37 mg•L-1浓度组出现3次峰值,暴露浓度越高,血淋巴中w(Zn2+)出现第1次峰值所需时间越短,且峰值越大。上述结果说明克氏原螯虾是容易富集锌的物种,鳃和肝胰腺是锌富集的主要部位,因此为保证食用安全,应避免食用锌胁迫群体的肝胰腺和鳃。
全氟辛烷磺酸对真鲷鳃抗氧化酶和组织损伤的影响
王贺威, 马胜伟, 张喆, 陈海刚, 黄志斐, 巩秀玉, 蔡文贵, 贾晓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98-105. 
摘要 ( 846 )   HTML ( 0 )   PDF (1439KB) ( 1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毒性及致毒机理,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研究PFOS对真鲷的96 h急性毒性,并分析低浓度(0.1 mg•L-1)、中浓度(1.0 mg•L-1)、高浓度(2.0 mg•L-1)PFOS胁迫对真鲷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以及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PFOS对真鲷的96 h半致死浓度[ρ(LC50)]为22.56 mg•L-1。在PFOS胁迫阶段,低浓度组真鲷鳃组织SOD活性呈现先受诱导后受抑制的趋势,而中、高浓度组受到显著抑制(P<0.05),胁迫15 d时高浓度组的抑制率为14.86%;各浓度组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呈“U”型,7和15 d时高浓度组诱导率分别为40.53%和62.32%;低浓度组POD活性在胁迫1 d时呈受诱导效应,之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中、高浓度组则呈现先受抑制后受诱导的趋势,胁迫15 d时高浓度组的诱导率为63.05%;MDA含量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净水恢复结束时,各浓度组真鲷鳃组织SOD活性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CAT、POD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PFOS胁迫下真鲷鳃组织出现鳃丝上皮脱落与鳃丝融合,病变的程度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加深。可见,PFOS可对真鲷鳃组织产生多个层面的毒性效应。
亚硝态氮胁迫下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响应
孟顺龙, 臧学磊, 瞿建宏, 胡庚东, 宋超, 裘丽萍, 范立民, 陈家长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06-109. 
摘要 ( 746 )   HTML ( 0 )   PDF (979KB) ( 1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亚硝态氮(NO2--N)胁迫与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病爆发的关系,揭示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爆发的环境机制,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NO2--N(<0.01、0.75、1.50、3.00 和5.00 mg•L-1)胁迫下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及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感染海豚链球菌的罗非鱼死亡率随NO2--N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与暴露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暴露12~13 d时死亡率达到稳定状态,<0.01 mg•L-1浓度组在暴露13 d时,0.75、1.50、3.00和5.00 mg•L-1浓度组在暴露12d时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0.00%、23.33%、30.00%、43.33%和46.67%。罗非鱼血清SOD活性随NO2--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试验期间≤1.50 mg•L-1 NO2--N处理组血清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始终未达显著水平(P>0.05),试验48、96和120 h时≥3.00 mg•L-1 NO2--N处理组血清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认为高质量浓度(≥3.00 mg•L-1)NO2--N能够显著降低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其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
研究方法
基于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分配研究
刘媛媛, 钱新, 王炳权, 周美春, 李慧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10-116. 
摘要 ( 776 )   HTML ( 0 )   PDF (1135KB) ( 1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常州武南河控制单元的COD容量分配为例,构建“污染源类型—污染源细类—排污单位”3层分配结构,逐层逐类选取多水平指标体系,以各指标初始权重和量化值乘积耦合的方法计算各分配对象的综合权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环境容量的逐层分配。首层分配结果:生活污染和养殖业承担污染削减的主要任务,COD削减率分别为41.6%和35.5%;次层分配结果:分散养殖削减比例(43.2%)高于集中养殖(31.5%),农村生活污染削减比例(47.3%)高于城镇生活污染(28.5%),各镇(区)种植业污染无需削减,工业污染则主要由纺织染整企业等进行重点削减;末层分配结果:各镇(区)分散养殖、集中养殖、农村生活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的削减比例与次层保持一致,印染企业削减比例高于纺织企业。逐层分配中各分配对象的COD削减比例均低于50%,说明分配结果具有可行性。
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定量评价模型建立与应用
夏欣, 王智, 徐网谷, 张昊楠, 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17-121. 
摘要 ( 834 )   HTML ( 0 )   PDF (1058KB) ( 19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基础状况,从客观条件、人员机构、经费与设施3个方面,选取范围与功能区划、保护区内人口密度、保护区拥有使用权属证的土地面积、管理机构类型、管理机构级别、人员编制、事业经费、生态保护资金和基础设施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定量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浙江省所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基础状况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平均得分为64.82,表明该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状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国家级和大部分省级自然保护区得分较高,而县级自然保护区得分极低,表明其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该模型可有效地定量评价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状况,有助于保护区管理部门找出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大流量PUF捕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气中的毒死蜱、哒螨灵、甲氰菊酯和功夫菊酯
孙娟, 王娜, 石利利, 陈国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22-127. 
摘要 ( 844 )   HTML ( 0 )   PDF (1073KB) ( 18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气中毒死蜱、哒螨灵、甲氰菊酯和功夫菊酯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大流量PUF捕集法采集大气样品,以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法测定样品中目标污染物浓度,外标法定量。4种农药的线性范围在0.05~1 mg•L-1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大气样品中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80.94%~112.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为0.97%~8.58%;大气中毒死蜱、哒螨灵、甲氰菊酯和功夫菊酯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16 7、0.028 7、0.045 6和0.016 2ng•m-3。该检测方法可用于农药厂周边大气中农药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研究简报
基于WebGIS的农产品产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季辉, 冯金飞, 张卫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28-131. 
摘要 ( 838 )   HTML ( 0 )   PDF (1291KB) ( 1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江苏省高风险产地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为例,针对农产品产地安全信息的数据特征以及管理决策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WebGIS技术的农产品产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任务、系统结构、数据库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探讨。根据系统的主要任务设计了地图浏览、数据查询、数据统计、产地监测信息管理和产地适宜性信息管理5类功能;系统采用客户层、中间业务处理层和服务器数据层3层体系结构;系统数据库设计为索引表、属性表和数据表3层结构;采用C#和MapXtreme开发平台对系统进行了初步开发与实施。
东亚小花蝽对MEAM1烟粉虱伪蛹的捕食作用
王洪亮, 秦雪峰, 余昊, 王国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1):  132-135. 
摘要 ( 885 )   HTML ( 0 )   PDF (1004KB) ( 18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B型(middle East-Asian minor 1,MEAM1)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控害潜能,研究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烟粉虱伪蛹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在20~32 ℃条件下东亚小花蝽成虫对烟粉虱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猎物密度相同时,以28 ℃条件下的捕食量最大。东亚小花蝽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其捕食效率(E)随着捕食者密度(P)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内干扰方程为E=0.305 5P-0.681 6,分摊竞争强度(I)方程为I=1.0250lg P+0.0380。由此可见,东亚小花蝽对MEAM1烟粉虱的捕食受到猎物密度、捕食者密度和温度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