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专论与综述
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概念分析及评价综述
李湘梅, 肖人彬, 王慧丽, 刘志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681-687. 
摘要 ( 809 )   HTML ( 165 )   PDF (912KB) ( 4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环境变化已经被认为是当今自然资源管理中重点关注的方面之一,弹性理论为科学分析社会-生态系统中扰动和适应性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弹性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系统一个有价值的特性,对其概念内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评价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弹性起源基础上,对弹性定义进行了剖析,对工程弹性、生态系统弹性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弹性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弹性分别与脆弱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从评价框架、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等方面对弹性的定量评价与应用进行回顾。最后,从弹性内涵、定量评价和退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弹性修复实践3 个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区域环境与发展
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
邹长新, 徐梦佳, 高吉喜, 杨姗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688-693. 
摘要 ( 875 )   HTML ( 10 )   PDF (859KB) ( 18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的50 个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对于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生态胁迫和生态结构与功能2 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2000、2005 和2010 年生态系统遥感数据为基础,分区对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识别生态安全状况呈恶化趋势的区域,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指数相对较高,土壤保持重要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较差;重要生态功能区总体生态安全状况呈下降趋势,比较显著的变化包括洞庭湖洪水调蓄重要区和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明显,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重要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值最小且呈下降趋势。

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
刘峰, 张运, 顾长梅, 徐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694-698. 
摘要 ( 440 )   HTML ( 0 )   PDF (943KB) ( 2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 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排放和COD 排放4 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 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 4 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 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珠江流域湖库型水源集水区酞酸酯(PAEs)类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贺涛, 许振成, 魏东洋, 白中炎, 任明忠, 白小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699-705. 
摘要 ( 687 )   HTML ( 0 )   PDF (1095KB) ( 2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饮用水源集水区为中心,沿支流采集水样,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暴露风险评价方法,结合该地区的参数计算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所有采样点均检出PAEs 类污染物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酯(DEP),其中DOP 高于DBP 和DEP。(2)该饮用水源集水区3 种PAEs 污染物质量浓度均高于流域内其他乡镇饮用水源,在国内外同类地区也属于中上水平。DOP 是集水区内需首要控制的PAEs 类污染物。(3)在人类活动干扰少的地区河流污染物的环境健康风险水平较低,而在人口密集区和工业集中区风险水平较高。河流上游风险值低,中游高,下游和库区又逐渐回落。该水源集水区的PAEs类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值未超过USEPA 规定,但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相比属于中上水平,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需要根据PAEs 的可能来源在水源地环境风险管理中加以防范。

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张斯梅, 杨四军, 石祖梁, 常志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06-710. 
摘要 ( 525 )   HTML ( 0 )   PDF (916KB) ( 2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 个乡(镇)秸秆还田农户分别占调研户数的22.01%和28. 75%;2 个乡(镇)均有部分稻麦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乡(镇)B 50%以上的农户稻麦秸秆未被利用,被遗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55%以上;(2)稻麦收获季节旬降水量为7.21~87.28 mm,旬降水时间为1. 53~5.00 d,降水天气不仅影响稻麦的适时收获,更严重影响着秸秆的收集打捆、运输与贮存;(3)稻麦收获时间相对集中,大量秸秆短时间内产生,收种时间几乎完全重叠,可供秸秆收集的时间极短;(4)秸秆收集效益低,农户收集运输的收益约为60~ 90 元·d-1,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收贮产业;(5)秸秆收集打捆装备缺乏,现有收集装备及技术亟需改进和完善,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收集效率。因此,可收集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收集效益低、收集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阻碍稻麦秸秆收集的主要问题,应提升秸秆收集效益驱动力,加快稻麦收割打捆机研发,建立秸秆收集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秸秆收集难题。

一个改进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兼论遗传资源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吴江月, 濮励杰, 朱明, 戴小清, 陈新建, 韩明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11-716. 
摘要 ( 454 )   HTML ( 0 )   PDF (870KB) ( 1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资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通过将遗传资源投入纳入C-D 生产函数模型,并对2001—2007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江苏省遗传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动物遗传资源投入和科技进步。与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要素相比,遗传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明显,其中动物遗传资源的贡献高于植物遗传资源。因此,江苏省应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遗传资源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自然保护与生态
复合指纹识别泥沙来源:潜在泥沙源地的选择
常维娜, 周慧平, 高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17-723. 
摘要 ( 442 )   HTML ( 0 )   PDF (1913KB) ( 1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泥沙源解析的前提是假设研究者能够确定流域内泥沙的潜在来源类型,并且各泥沙源地所占比例之和为1,对潜在源地预判的不确定性将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南京市九乡河上游流域为例,对不同源地各指纹因子做均值显著性检验,检验各个预判源地能否单独作为潜在泥沙源地,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沙源地对复合指纹因子判断泥沙来源正确率的影响,定量分析沙源地预判过程中的不足,探讨如何减少沙源地选择对泥沙来源识别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预判的4 种泥沙源地被重新调整为农田、林地和道路3 种类型。调整后各源地指纹因子差异性明显提高,不同泥沙来源的正确判别率最高达到89. 2%,泥沙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39. 9%~87. 8%)、林地(<0. 1%~47. 7%)和道路用地(0~25. 6%)。

3个树种凋落叶水浸提液对三叶鬼针草生长及抗性生理的影响
廖梦雨, 胡庭兴, 邓成敏, 王茜, 龙华, 柏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24-730. 
摘要 ( 653 )   HTML ( 0 )   PDF (1124KB) ( 19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对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有极大的威胁,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有害植物生长或开发植物源除草剂,是减少化学除草剂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良好措施。常见树种巨桉(Eucalyptus grandi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核桃(Juglans regia)叶片所含次生代谢物质对植物和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可能会在入侵草本植物的防治上起到重要作用。选用巨桉、香樟和核桃凋落叶,分别制成不同浓度水浸提液,结合培养皿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三叶鬼针草发芽率、发芽速度、幼苗植株鲜质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综合评价3 个树种凋落叶浸提液的作用效果。巨桉和香樟凋落叶浸提液可显著抑制三叶鬼针草的发芽。三叶鬼针草地上部分鲜质量明显受到高浓度巨桉凋落叶浸提液的抑制,而香樟和核桃凋落叶浸提液的抑制作用微弱;3 个树种凋落叶浸提液对三叶鬼针草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巨桉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三叶鬼针草抗氧化酶系统表现出“钝化”响应,而其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增加;对巨桉和香樟凋落叶浸提液而言,三叶鬼针草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浸提液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而在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则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效应。总体来看,3 个树种凋落叶含有干扰三叶鬼针草生长的物质,但效应因树种和浸提液浓度而异。相比较而言,巨桉凋落叶浸提液的综合抑制作用最强,香樟次之,核桃最弱。

中国动物园圈养丹顶鹤的数量和分布格局
周大庆, 王智, 高军, 张昊楠, 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31-735. 
摘要 ( 785 )   HTML ( 1 )   PDF (957KB) ( 25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调查和网络检索的方法调查了141 个城市动物园、园中园和野生动物园的丹顶鹤圈养情况,以明确我国动物园圈养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41 个动物园中,83 个(58.9%)动物园有数量不等的圈养丹顶鹤(1~175 只),总数达到917 只;其中城市动物园319 只,园中园82 只,野生动物园516 只。不同地区的不同动物园圈养丹顶鹤分布有明显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野生动物园丹顶鹤数量显著大于园中园(P<0.05)。圈养丹顶鹤最多的3 个省级行政区分别为辽宁省、广东省和黑龙江省;圈养丹顶鹤数量最多的前10 个省级行政区共圈养丹顶鹤719 只,占中国动物园圈养丹顶鹤总数的78. 4%。圈养丹顶鹤最多的3 个地理区域分别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占我国动物园圈养丹顶鹤总数的74. 3%。
污染控制与修复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释放气体的影响
张力, 张振华, 高岩, 严少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36-743. 
摘要 ( 587 )   HTML ( 2 )   PDF (1242KB) ( 22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体反硝化脱N、温室气体排放以及O释放过程均是水体生态系统中发生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程度,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收集水体释放气体装置,于2012 年7—8 月对滇池草海中自然生长的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浮叶植物〔睡莲(Nymhaea tetragona)和荷花(Nelumbonucifera)〕、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及对照(无植物)区域内释放的N、CH、O、CO和NO 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水生植物生长区及对照区释放气体主要由N、CH和O组成,其余成分主要是CO和NO。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明显促进了水域内O释放过程,进而提高了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及各气体成分通量值。而睡莲、荷花和凤眼莲由于叶片覆盖水面的影响,降低了水体藻类的光合能力,造成该区域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中值低于对照区,且各气体成分释放通量值也较低。各区域释放气体中CH浓度无显著差异(>0. 05),菖蒲区释放的气体中N 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区(<0. 05)。
聚乙烯醇凝胶包埋固定化细菌联合植物的除氮研究
张永栋, 汪龙眠, 张毅敏, 高月香, 杨飞, 车昱晓, 周创, 刘其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44-748. 
摘要 ( 459 )   HTML ( 0 )   PDF (1183KB) ( 2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聚乙烯醇(PVA)凝胶包埋固定化菌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的效果,利用PVA 凝胶包埋固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并联合水芹(Oenanthe clecumbens)和蕹菜(Ipomoea aquatica)2 种植物进行21 d 的除氮试验。结果表明,加菌试验组TN、NH?N、NO?N、NO?N 及TP 去除率显著高于无菌试验组(<0.05);各试验组N 的去除效率与添加PVA 凝胶包埋固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呈显著正相关(<0.05)。添加PVA 凝胶固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蕹菜和水芹试验组植物的平均生长速率(GR)分别为38.5 和19.6 mg·g-1 ·d-1,而单纯蕹菜和水芹试验组GR分别为29.9 和9.5 mg·g-1·d-1
青霉素钠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
张振华, 马珊珊, 刘燕, 于赐刚, 余冉, 王长永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49-753. 
摘要 ( 589 )   HTML ( 0 )   PDF (913KB) ( 18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分析了青霉素钠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5 ℃以下,3 种供试土壤对青霉素钠的吸附特性能用Freundlic 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的吸附常数KF 分别为30.73、39. 26 和64. 58 mL·g-1。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表明土壤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青霉素钠的主要因素。供试土壤对青霉素钠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值均<40 kJ·mol-1,该吸附过程主要属于物理吸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土柱淋溶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黏粒含量亦是影响淋溶过程的主要因素,青霉素钠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较弱,3 种土壤淋溶性能由大到小依次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米Cu/Fe对水及土壤泥浆中有机氯农药的降解
万金忠, 马俞萍, 张胜田, 龙涛, 林玉锁, 李群, 闵婕, 李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54-760. 
摘要 ( 442 )   HTML ( 0 )   PDF (1715KB) ( 2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氯丹、硫丹和灭蚁灵为目标污染物,以实际污染场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米Cu/ Fe双金属对水和土壤泥浆中有机氯农药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TX-100)强化效果优于阴离子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TX-100 强化微米Cu/ Fe 体系能实现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快速高效降解,最佳TX-100 浓度为0.1 mmol·L-1。处理12 h 后,γ-氯丹、硫丹和α-氯丹的降解率接近100%,灭蚁灵的降解率达到85.2%。对于土壤泥浆体系,偏酸性pH 值对微米Cu/ Fe 的还原活性有重要作用。加入TX-100 显著促进了微米Cu/ Fe 双金属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还原降解(<0. 05)。Cu 负载量的提高增强了污染物的降解去除效果。当(土) ∶(水)为1 ∶ 5、土中Fe 投加量w 为10%、Cu 负载量为5. 0%、TX-100 浓度为5.0 mmol·L-1、pH 值为4~5 时,处理72 h 后,γ-氯丹、硫丹、α-氯丹和灭蚁灵的降解率分别为83.5%、68.1%、86.8%和70.1%。TX-100强化微米Cu/ Fe 双金属还原降解是一种有效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sp.) T6对三氯吡啶醇污染土壤的修复及能完全矿化毒死蜱工程菌株的构建
张扬, 王飞, 黄彦, 崔中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61-767. 
摘要 ( 636 )   HTML ( 0 )   PDF (1112KB) ( 2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毒死蜱降解中间代谢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TCP)高效降解菌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sp. )T6 为材料,研究其在土壤中对TCP 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接菌量和初始底物浓度对TCP 的降解都有影响,T6 菌株降解TCP 的最适温度为30 ℃,当土壤含菌量〔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计〕小于10×108 kg-1 时,降解率随着含菌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含菌量超过10×10 kg-1 时,降解率不再提高。降解率随着TCP 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当TCP 初始浓度为50~100 mg·kg-1时,6 d 内可将50 mg·kg-1 TCP 降解80%。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来源于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DSP-1 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mpd)插入菌株T6 基因组16S rRNA 基因中,成功构建一株可彻底矿化毒死蜱的重组工程菌株T6-mpd。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罗尔斯顿菌T6-mpd 和T6 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对T6-mpd 菌株降解毒死蜱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LB 培养基中,T6-mpd 对毒死蜱的水解效率与DSP-1 基本一致,但在基础盐(MSM)培养基中,T6-mpd 在60 h 内对50 mg·L-1 毒死蜱的降解率仅为36%,显著低于DSP-1。模拟土壤原位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菌量为10 kg-1条件下,T6-mpd 在2 d 内可将50 mg·kg-1毒死蜱降解64%。认为T6-mpd 菌株在毒死蜱残留污染环境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特性
陈建军, 张坤, 李明锐, 李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68-773. 
摘要 ( 613 )   HTML ( 0 )   PDF (906KB) ( 20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种植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对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的促进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动态、转移特征以及土壤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与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未种植皇竹草相比,种植皇竹草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率明显提高,皇竹草对未灭菌和灭菌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提高52. 84 和42. 38 百分点;与未种植皇竹草处理相比,灭菌和未灭菌条件下种植皇竹草处理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可分别缩短64.35 和53. 21 d;土壤中阿特拉津被皇竹草吸收后逐步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转移系数变大;土壤中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0. 05 或<0.01)。认为种植皇竹草有助于阿特拉津的降解。
不同玉米品种对重金属铅镉的富集和转运能力
杨惟薇, 刘敏, 曹美珠, 张超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74-779. 
摘要 ( 616 )   HTML ( 0 )   PDF (920KB) ( 20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10 个来自不同产地的玉米(Zea mays)品种对重金属铅和镉的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重金属铅(400 mg·kg-1)和镉(10 mg·kg-1)复合胁迫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累积铅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成熟期、拔节期和苗期,累积镉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玉米各部位铅镉吸收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和籽粒。供试的10 个玉米品种中籽粒铅含量均超过GB 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中的规定(≤0.2 mg·kg-1),广甜3 号、国审浚79-5、兴黄单892、晋单51 和北科4 号籽粒镉含量符合GB 2715—2005 中的卫生标准(≤0.1 mg·kg-1)。其中,广甜3 号对镉的累积量最小,可以在中、轻度污染土壤上推广种植。
外源葡萄糖对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陈广银, 常志州, 杜静, 叶小梅, 徐跃定, 张建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80-784. 
摘要 ( 499 )   HTML ( 0 )   PDF (947KB) ( 21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阐释混合厌氧发酵的内在机制,在中温(35±1) ℃条件下,以麦秸为原料,以葡萄糖为外源易分解有机碳,采用批式发酵方式,进行了葡萄糖不同添加量和不同添加方式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初始添加葡萄糖可提高日产气量,但葡萄糖添加量太少对提高秸秆总固体(TS)产气量无促进作用,当葡萄糖添加量为秸秆TS 质量的6%时获得最大秸秆TS 产气量,为303. 13 mL·g-1,继续增加葡萄糖添加量,秸秆TS 产气量反而降低;在秸秆厌氧发酵日产气量下降阶段一次性或者分次添加葡萄糖对促进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均无效果,仅在试验初始一次性添加秸秆TS 质量6%的葡萄糖时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有促进作用,秸秆TS 产气量较对照提高9.24%;添加葡萄糖对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产气中甲烷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累积产气中甲烷平均含量,且在日产气量下降后添加葡萄糖的效果更好,但这种促进效果与对照间差异并不显著。综合以上结果,在试验初始一次性添加秸秆TS 质量6%的葡萄糖可以获得最佳的产气效果。
长江三角洲流域保护水生生物优先控制农药品种筛选
程燕, 周军英, 单正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85-794. 
摘要 ( 432 )   HTML ( 0 )   PDF (925KB) ( 19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江三角洲流域为研究区域,首先明确了以保护水生生物为目标的优先控制农药品种的筛选原则,并以模型预测为基础,根据农药对水生生物的风险性,筛选形成了长江三角洲流域保护水生生物优先控制农药品种名录。名录共包含15 种农药有效成分,一方面可为我国地表水农药生态基准的制定提供优先次序,另一方面对于长江三角洲流域地表水体农药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简报
开都孔雀河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破碎化研究
杜清, 徐海量, 凌红波, 王希义, 赵新风, 张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795-799. 
摘要 ( 555 )   HTML ( 0 )   PDF (877KB) ( 20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开都孔雀河流域1990、2000 和2010 年Landsat?TM 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结合GIS 技术,研究其近20 a 土地利用/ 覆被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90—2010 年开都孔雀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湿地,年均变化率分别为4.76%、-1.61%和1. 45%,而未利用地年均变化率最小,为-0. 29%。草地面积的8.71%和未利用地面积的1.73%均转变为耕地,草地面积的2.41%转变为水域湿地,建设用地的54.74%转变为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在2000 年前减少,主要转变为耕地,而在2000 年后耕地和草地转变为林地,又使其面积增加。整个研究时段耕地、水域湿地分布趋于集中,逐渐成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在2000 年前林地分布破碎化明显,在2000 年后趋于集中;1990—2010 年,草地面积减少,景观优势度下降,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认为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流域内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严重危及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基于土地转移矩阵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以南京市仙林新市区为例
张祎, 李玉凤, 高鸿, 刘红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800-805. 
摘要 ( 566 )   HTML ( 1 )   PDF (1279KB) ( 2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南京市仙林新市区为例,运用土地转移矩阵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类评价,对其结果进行空间化表达,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13 年仙林新市区耕地和水体面积大量减少,而建设用地、密集型草地和裸地面积大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水体向建设用地、密集型草地和裸地的转移。(2)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整体降低,但生态服务功能改变程度具有空间异质性,西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程度高,而东南部小部分区域降低程度低。(3)耕地、有林地和水体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作用程度达到70%以上。
沼液贮存及田间施用后大肠菌群的消长动态
郭德杰, 吴华山, 马艳, 常志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806-810. 
摘要 ( 576 )   HTML ( 0 )   PDF (1039KB) ( 2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猪场粪污水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为材料,分别在冬春季和夏秋季对其采用加盖和无盖2 种方式贮存,定期检测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通过田间生菜种植试验,定期施用大肠菌群数量(以下均以CFU 计)分别为10(WF)、10(LF)、10(MF)和10-1(HF)的沼液,在沼液施用完毕后第3、10、17 和24 天检测土壤、生菜表面和生菜体内大肠菌群数量。结果表明:夏秋季大肠菌群存活时间较长,沼液无盖贮存可使大肠菌群数量减少。沼液贮存50 d 后,除冬春季无盖贮存的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排放要求,可以排放以外,其他处理均未达到排放要求。沼液中大肠菌群数量越高,经农田施用后土壤中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生菜表面和体内大肠菌群数量也越高,但随时间延长大肠菌群数量变化略有不同。检测期内,WF 处理农田土壤中大肠菌群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沼液施毕后第3 天,WF 处理生菜表面及体内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小于HF和MF 处理;24 d 时各处理生菜体内大肠菌群数量均检测不到,达到GB 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要求,生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对数值小于3. 51,但未达GB 4789.3—2010 要求。
学术讨论与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管理政策不足及对策
朱琳, 孙勤芳, 鞠昌华, 张卫东, 陕永杰, 朱洪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  811-815. 
摘要 ( 480 )   HTML ( 1 )   PDF (835KB) ( 2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技术管理政策现状,指出现行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包括技术政策方面存在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足、评价政策方面缺乏严格的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以及支持政策方面存在研发支持和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技术政策的系统协调性,建立健全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加大研发支持、健全示范推广体系及技术服务市场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