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专论与综述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陈能汪, 王龙剑, 鲁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13-119. 
摘要 ( 1025 )   PDF (1001KB) ( 19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国内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归纳全球流域(河流、湿地)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案例的分类和评估方法,重点阐述以水循环和水生态过程为纽带的流域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和内涵,总结提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重点是与水有关的水资源服务和水生态服务。强调今后要加强流域尺度上的科学研究与政策、管理的对接和应用,通过科学规范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为流域生态补偿、生态修复机制的建立和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环境与发展
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艳刚, 江源, 张文涛, 李雪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20-127. 
摘要 ( 1186 )   PDF (1386KB) ( 1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08年植被生长季,在芦芽山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及森林—草甸过渡带内布设观测样带,应用FDR土壤剖面水分测量仪测量10~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所处位置及地上植被状况可将样带分为林地样带和草甸样带,林地样带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草甸样带则恰好相反。(2)10和40cm深度为土壤含水量稳定层,20和30cm深度为活跃层,且林地样带1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小于草甸样带,20、30和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则大于草甸样带。(3)降雨发生后,阴坡上部树岛样带土壤含水量增幅最大,阳坡上、中、下部草甸样带土壤含水量增幅也较大;不同土层深度比较而言,1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幅最大,20、30和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幅较为接近,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存在1~2d的时滞。(4)10、20和30cm土壤含水量变化值与坡度显著正相关,30、40cm土壤含水量变化值与初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20、30cm土壤含水量变化值与地形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受植被和降雨影响显著,初始土壤含水量、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退耕还湖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张平究, 赵永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28-132. 
摘要 ( 1858 )   PDF (690KB) ( 1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降低,而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降幅小于历史旱耕湿地;菜子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升高,而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幅大于历史旱耕湿地。2个湖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细黏粒、粗黏粒和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总体相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演变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方恺, 沈万斌, 高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33-138. 
摘要 ( 981 )   PDF (1308KB) ( 1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构建能源足迹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4—2008年吉林省能源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从0.228 hm2增至0.524 hm2。在能源足迹增长的抑制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占84.54%,排放因子效应占15.46%;在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因素中,经济产出效应占91.39%,能源结构效应占4.30%,人口规模效应占3.73%,土地固碳效应占0.57%。以经济产出因素为主导的正效应显著大于以能源强度因素为主导的负效应,两者之比为1.73:1,叠加表现为对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导致其总体呈递增趋势。此外,在正、负效应的双变量格局下,能源足迹呈复合曲面分布。目前减缓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同时需调整能源结构以发挥其应有的抑制作用。
自然保护与生态
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提取物的化感活性
闫小红, 张蓓玲, 周兵, 王宁, 杨佳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39-145. 
摘要 ( 961 )   PDF (773KB) ( 14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00 ~ 4000、4000和2000~4000 μg·mL-1美洲商陆醇提取物分别对大白菜、北美车前和马唐种子萌发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000 ~ 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马唐种子萌发率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2.22%、46.56%、32.69%和28.57%。250 ~ 500 μg·mL-1醇提取物和250~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根长,250 ~ 1000 μg·mL-1醇提取物和250 ~ 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苗高,以及500 μg·mL-1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干质量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最大促进率分别为21.32%、37.89%、12.94%、32.07%和18.81%。1000 ~ 4000 μg·mL-1醇提取物和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大白菜幼苗根长,2000 ~ 4000 μg·mL-1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大白菜幼苗苗高,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大白菜幼苗干质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7.00%、20.95%、25.63%、22.30%和13.67%。250 ~ 1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北美车前幼苗根长,250 ~ 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北美车前苗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1000 ~ 4000 μg·mL-1醇提取物对北美车前幼苗根长,4000 μg·mL-1醇提取物对北美车前苗高和干质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8.06%、29.72%和18.36%。500 ~ 4000 、1000 ~ 4000 和2000 ~ 4000 μg·mL-1醇提取物分别对马唐幼苗根长、苗高及干质量, 4000 μg·mL-1水提取物对马唐幼苗根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70.31%、44.65%、42.43%和35.50%。由此可见,美洲商陆对大白菜、北美车前和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对入侵植物黄花草木樨具有化感促进作用,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了美洲商陆的入侵性。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本地一枝黄花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张中信, 张小平, 吴甘霖, 沈三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46-150. 
摘要 ( 1082 )   PDF (706KB) ( 13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机制,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标记(ISSR)方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本地一枝黄花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引物用于PCR扩增,利用POPGEN32软件对2种一枝黄花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1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085,Shannon‘s信息指数为0.4158;本地一枝黄花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89.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2491)和Shannon’s信息指数(0.3834)都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小。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本地一枝黄花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1182,0.1313,居群内变异分别为0.8818和0.8687,表明2个物种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遗传一致度高,且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且高于本地一枝黄花,这可能是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粤北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柯娴氡, 张璐, 苏志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51-156. 
摘要 ( 963 )   PDF (960KB) ( 1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位于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广东第一峰——石坑崆,从海拔300 m起到山顶部的1900 m范围,每隔100 m高程设置1条10m×120 m的样带,共17条样带,研究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植被类型和凋落物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随海拔梯度呈极显著差异(P < 0.001),并随林分类型不同而呈高度显著差异(P < 0.01),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呈随海拔上升而升高的变化趋势。凋落物层厚度仅对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P < 0.05)。可见,海拔梯度变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综合和主导因素,而最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还易受林分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及自然保护历史。该项研究结果提示,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保持林地适合的凋落物层厚度有助于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盐胁迫对油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刘国红, 姜超强, 刘兆普, 梁明祥, 殷祥贞, 郑青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57-164. 
摘要 ( 1049 )   PDF (933KB) ( 1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50、100、200、300 mmol·L-1)NaCl胁迫10和30 d对油菜(Brassica napus)幼苗干质量、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2浓度(xi)、蒸腾速率(Rt)、水分利用效率(Ew,u)和气孔限制值(Ls)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油菜幼苗植株干质量显著降低,长期高盐胁迫下干质量降低更显著;随NaCl浓度的增加,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10 d,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在NaCl 浓度为200 mmol·L-1 条件下达最大值,处理30 d,在NaCl浓度为100 mmol·L-1  条件下达最大值。在50~100 mmol·L-1 NaCl胁迫下,油菜叶片的PnxiLs所受影响均很小,高盐胁迫下,其PnGsRt均显著下降,而Ew,uLs则显著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植株干质量与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间无相关性,与Na+、Cl-含量,Ew,uLs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根冠比,K+、Ca2+含量,K+/Na+、Ca2+/Na+比值,K+与Na+的选择性比率[S(K+,Na+)],Ca2+与Na+的选择性比率[S(Ca2+,Na+)],PnGsxiRt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上述结果表明,200 mmol·L-1 NaCl胁迫10和30 d、300 mmol·L-1 NaCl胁迫10 d,油菜幼苗光合抑制主要来自气孔限制,而300 mmol·L-1 NaCl胁迫30 d,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在油菜幼苗光合抑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Na+、Cl-、K+、Ca2+含量,Ew,uLs,根冠比,K+/Na+、Ca2+/Na+比值,S(K+,Na+),S(Ca2+,Na+),PnGsxiRt均可以作为油菜生长盐适应性的评价指标。
污染控制与修复
菹草生长对沉积物间隙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宋康, 王国祥, 王文林, 周贝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65-170. 
摘要 ( 1035 )   PDF (986KB) ( 1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人工构建湖泊生态系统,用湖泊沉积物的上层泥和下层泥分别代表清淤前后的2种基质,研究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对沉积物不同层次间隙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垂直方向上,将2种基质中的间隙水分为表层、中层和底层3个层次。结果表明,菹草生长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各层间隙水中磷浓度,上层泥和下层泥2种基质均表现为表层间隙水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活性磷(SRP)含量别降低幅度最大,DTP含量分别降低68.97%和83.09%,SRP含量分别降低54.5%和96.02%。菹草的吸收作用使得各层间隙水中磷浓度均低于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实验结束时,2种沉积物中TP含量降低幅度差异不显著,说明用疏浚前后种植菹草均可有效控制湖泊内源磷污染。
初春苦草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剂规律
王博, 叶春, 李春华, 江源, 孔祥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71-175. 
摘要 ( 936 )   PDF (866KB) ( 13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在腐解过程中碳、氮和磷的释放过程,探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迅速腐解,向水体释放大量碳、氮和磷。随着时间的推移,苦草向水体释放的磷大部分沉积进入底泥,而氮则是部分沉积进入底泥,部分以气体形式移出水体。苦草腐烂分解产生的厌氧条件和大量有机碳的供给促进了水体反硝化作用并加快氮素移出水体。较大的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同时产生大量的营养盐,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因此需要通过收割水生植物来控制水体残留生物量。
三江平原农田源头排水沟渠截留排水中氮素动态
张燕, 阎百兴, 祝惠, 王莉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76-180. 
摘要 ( 905 )   PDF (766KB) ( 1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小尺度野外原位试验,研究排水沟渠水体、底泥和植物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体停留时间增加,沟渠对水体氮素的净化能力增强,认为停留8d左右较适宜。沟渠对NH4+-N的截留率大于TN和NO3--N。渠水停留11d时,4条试验沟渠[氮浓度高、磷浓度低(NHPL),氮浓度高、磷浓度高(NHPH),氮浓度低、磷浓度低(NLPL),氮浓度低、磷浓度高(NLPH)]对NH4+-N的截留率均达100%,对NO3--N的截留率分别为84.63%、84.35%、75.67%和76.14,对TN的截留率分别为88.02%、89.89%、90.88%和88.53%。试验结束时沟渠表层(0~15cm)底泥氮含量降低,植物氮累积量远大于进水TN总量,说明植物生长同时吸收了水体、土壤和底泥中的氮,建议在秋季适时收割植物,以避免植物分解导致二次污染。
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研究
秦海芝, 刘莹莹, 李恋卿, 潘根兴, 张旭辉, 郑金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81-186. 
摘要 ( 948 )   PDF (778KB) ( 1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为材料,探讨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通过平衡吸附法研究吸附时间、Cd2+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以及黑炭粒径对Cd2+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时间为2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等温吸附过程,根据该模型模拟得到25℃条件下Cd2+最大吸附量为6.22 mg·g-1。Cd2+去除率随生物黑炭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黑炭对Cd2+吸附量随其粒径减小而增大;溶液初始pH值为4.0~7.5时,pH值变化对Cd2+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采用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去除水溶液中Cd2+时,控制溶液Cd2+初始质量浓度30mg·g-1,粒径小于0.25mm,投加水平8g·L-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2h,Cd2+去除率可达80%。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可以作为去除污染水体中Cd2+的吸附剂。
改性柚子皮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Pb2+的吸附性能
刘敬勇, 黄桂虹, 邓俊强, 刘凯, 谢永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87-191. 
摘要 ( 979 )   PDF (704KB) ( 1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废柚子皮为原料,经ZnCl2浸泡—加热的化学改性手段制备改性柚子皮生物吸附剂,并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该吸附剂对废水中的Pb2+去除。考察了模拟废水的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和Pb2+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柚子皮吸附剂去除Pb2+的影响,并研究柚子皮吸附剂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模拟废水的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和Pb2+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柚子皮吸附剂吸附废水中Pb2+均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吸附条件为:pH 5.3~6.5,吸附时间1.5h,吸附剂用量10 g·L-1,Pb2+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1,温度30℃。在该条件下,肺水中Pb2+去除率在90%以上。柚子皮吸附剂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符合动力学二级反应方程,等温吸附规律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模式进行较好的描述。
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规律
崔玉波, 王芳, 孙红杰, 包双翔, 杨明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92-195. 
摘要 ( 993 )   PDF (606KB) ( 13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泥处理技术,为探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特征,进行为期3 a的试验研究。试验设3个单元:Ⅰ单元作为对照(传统干化床),未种植植物;Ⅱ和Ⅲ单元种植芦苇(污泥干化芦苇床)。Ⅰ和Ⅱ单元底部设通气装置。前2 a为负荷期,植物生长期进泥,冰封期闲置;第3年为污泥自然稳定期。试验结果表明,Ⅱ和Ⅲ单元对污泥中TN和TP的去除效果优于Ⅰ单元,对TN去除率分别为56.3%、53.2%和47.9%,TP去除率分别为18.8%、19.2%和10.3%。填料层设置通气结构有利于污泥中氮素的转化和去除,但对除磷无明显影响。至第3年末(11月),Ⅰ、Ⅱ和Ⅲ单元积存污泥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37.0、31.0、33.2和7.00、6.33、6.30 g·kg-1
3种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土壤的增效洗脱修复效应
田齐东, 王国庆, 赵欣, 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196-202. 
摘要 ( 976 )   PDF (946KB) ( 1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有机氯农药生产企业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Tween80、TritonX-100和SDS这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氯丹(α-氯丹和γ-氯丹)、灭蚁灵、七氯、硫丹(α-硫丹和β-硫丹)的增溶洗脱效应。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均具有一定的增效洗脱作用,且洗脱去除率随着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升高而逐渐增加。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氯丹、硫丹和七氯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灭蚁灵,TritonX-100对灭蚁灵的去除率明显高于SDS和Tween80。Tween80和TritonX-100添加量为10 g·L-1、SDS添加量为8.50 g·L-1时,对土壤中4类有机氯农药的总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2.8%、59.7%和60.1%。对该类污染场地土壤,选择 10 g·L-1 TritonX-100溶液在50℃条件下振荡5min时洗脱效果最好。
Cu2+对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口器致畸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浩, 王琴, 邓金钗, 覃剑晖, 马徐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203-208. 
摘要 ( 984 )   PDF (1080KB) ( 1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Cu2+对羽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定0.005、0.010和0.020 g·L-1 3个Cu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试验,分别于试验24、48、72和96h时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Cu2+对羽摇蚊幼虫体组织CAT和SOD有明显影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GST活性在暴露72h后表现为受诱导作用(P<0.05),并在96h时达到最高值(P<0.01)。对经0.005、0.010和 0.020 g·L-1 3个Cu2++浓度梯度刺激7d后摇蚊幼虫的口器致畸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致畸率和Cu2+暴露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印染废水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
原居林, 胡大雁, 杨卫明, 练青平, 朱俊杰, 顾志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209-212. 
摘要 ( 890 )   PDF (735KB) ( 15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合理评估印染废水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太湖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为受试生物,印染废水分别用标准稀释液7346-2按照几何级数稀释成为100.00%、50.00%、25.00%、12.50%和6.25%的系列试验液,研究印染废水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印染废水对水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层次的3种生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对斜生栅藻24、48h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51.55±4.12)%、(20.40±6.27)%,对大型溞24、48h的EC50分别为(78.20±4.31)%、(53.10±1.88)%,对花(鱼骨)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初孵仔鱼和25日龄仔鱼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9.89±1.68)%、(25.95±2.14)%、(27.24±0.88)%、(19.61±2.21)%和(49.27±3.27)%。研究得出印染废水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为1.96%,生产中应严格控制其排放。
一株脱硫菌的鉴定及其对H2S的降解能力
董晓莹, 赵勇, 寇巍, 李世密, 曲静霞, 张大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213-216. 
摘要 ( 813 )   PDF (741KB) ( 1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取污水处理厂有生物活性的污泥,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株脱硫活性较高的菌株CTD843-T-3,将其载入生物滴滤塔中对H2S进行连续脱硫反应。当最佳反应温度为30℃、pH为6.0、H2S进口浓度在500~3000 mg·m-3时,菌株对H2S的去除率可保持在92%以上,H2S最高负荷率可达6.5 g·m-3·h-1。通过形态生理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CTD843-T-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椭球状,大小为0.4~0.6 μm,为革兰阴性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基于多类支持向量机的化学物质生态危害分类研究
杨雪梅, 李书琴, 杨会君, 刘济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217-221. 
摘要 ( 750 )   PDF (607KB) ( 13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多类支持向量机(M-SVMs)方法研究了化学物质生态危害程度的分类,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对采集到的61种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方面的7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去除与鱼毒有信息重叠的溞毒,建立了M-SVMs分类模型并对数据集进行10折交叉验证以评价模型的分类能力,运用所建模型对7种化学物质的生态危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去除与鱼毒有信息重叠的溞毒指标,选取鱼毒、藻毒、降解性、蓄积性、分配系数和吸附系数6项指标用于构建M-SVMs分类模型;M-SVMs模型识别率较高,交叉验证平均分类正确率达86.89%;对7种化学物质生态危害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研究简报
生物堆模拟法修复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污染土壤
黄健, 李春玉, 刘济宁, 石利利, 姚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2):  221-224. 
摘要 ( 829 )   PDF (1417KB) ( 1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生物堆模拟方法,研究苯并[a]芘(Bap)和二苯并[a,h]蒽(DBA)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条件。结果表明,在生物堆投加绿肥或秸秆可明显促进BaP和DBA的降解;通气速率分别为0.05和0.10 m3·h-1时BaP和DBA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添加EM菌对BaP和DBA的降解有抑制作用。在投加20 g·kg-1绿肥、通气速率为0.10 m3·h-1时,BaP和DBA的去除效果最佳,处理160 d时降解率分别达到64.8%和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