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0-0. 
摘要 ( 77 )   PDF (2841KB) ( 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六六六转化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邵鹏飞, 王曦, 张世敏, 曾军, 吴宇澄, 林先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1-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87
摘要 ( 289 )   HTML ( 277 )   PDF (1117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污染物转化具有同位素分馏效应,此效应可用于揭示反应机理,并在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价与治理修复中具有应用前景。六六六(六氯环己烷,HCH)曾长期用作杀虫剂,化学性质稳定,降解半衰期长,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在HCH不同转化途径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环境中HCH的同位素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集中反映了污染物转化同位素分馏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应用价值。该文在简要介绍同位素分馏现象及其分析方法——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技术的基础上,对以HCH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转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进行评述,着重介绍了新方法的运用,如双元素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对映体分馏分析等。通过污染物溯源、食物链传递、土壤-植物体系转化和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的实例,展示了同位素分馏的潜在用途,以期为有机污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修复提供方法学参考。
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进展
齐菲, 付同刚, 高会, 刘金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10-2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286
摘要 ( 460 )   HTML ( 17 )   PDF (1065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污水灌溉面积大, 长期的污灌已使部分农田出现重金属污染问题, 尤其以镉污染最为严重。为了解国内外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在利用文献分析软件阐述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历程的基础上, 从土壤-作物系统的整体视角出发, 归纳了污水灌溉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内重金属镉含量特征、运移机制及污染修复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 污灌农田土壤中镉具有表聚性, 长期采用污水灌溉可能会导致重金属向更深层土壤迁移; 镉在同一作物不同器官及不同作物中的富集程度有很大差异, 田间试验中土壤与作物镉含量相关性较弱, 急需开展污水灌溉农田安全利用研究; 已有多个数学模型在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镉迁移规律研究中得到运用, 但因污水灌溉时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等不同条件的影响, 尚未形成系统且较广泛应用的模型。污灌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镉污染垂向分布不清、由土壤至作物体内迁移时形态变化不明、实用修复技术不成熟等, 未来应重点关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镉累积影响因素的定量化研究, 加强农田深层土壤中镉的调查与监测, 研发污水灌溉农田镉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
区域环境与发展
基于服务簇的南宁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韦钧培, 杨云川, 谢鑫昌, 廖丽萍, 田忆, 周津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21-3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49
摘要 ( 361 )   HTML ( 17 )   PDF (9089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明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可持续供给能力。采用InVEST模型估算了南宁市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运用双变量Moran's I指数探讨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识别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簇。结果表明:(1)南宁市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格局呈现显著空间异质特征,除产水量以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均呈郊区高、城区低的分布格局;(2)支持服务与调节服务呈现协同关系,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既有协同关系也有权衡关系;(3)主成分1和3反映生态系统服务受共同驱动因子影响,主成分2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抑制作用;(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南宁市分为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山地生态均衡区、森林生态保育区、城市生态脆弱区、丘陵产量区和河谷水土流失区。研究成果可为南宁市土地利用配置优化和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秦岭东部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商洛市丹凤县为例
纪惠文, 查小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32-4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294
摘要 ( 337 )   HTML ( 10 )   PDF (2390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位于秦岭东部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历史影像提取2010、2015和2019年丹凤县乡村聚落斑块数据,采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核密度方法,对丹凤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时空动态研究,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丹凤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乡村聚落规模看,2010—2019年丹凤县乡村聚落数量和密度减少,但聚落面积增加,空间扩张程度明显。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看,聚落密度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县域内高密度核分布分散、类型多样、连续性不强,其范围逐渐缩小并向乡镇中心移动,乡村聚落沿低地缓坡、河流道路两侧分布的指向性加强。地形等自然因素塑造了丹凤县乡村聚落基本空间格局,并对乡村聚落演变的影响持续增强;距交通、河流距离等区位因素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推动乡村聚落空间演变速度及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动力。研究结果可为丹凤县乡村振兴、聚落空间优化布局等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互动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1 004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张丰翼, 颜廷武, 张俊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43-5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45
摘要 ( 183 )   HTML ( 6 )   PDF (930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湖北省5市1 004份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究了社会互动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CMP)解决内生性问题,得到如下结论:(1)社会互动通过内生互动和情景互动2个方面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农户通过内生互动获得信息,学习知识,提高了采纳绿色技术的信心和技能;情景互动作为一种榜样效应,主要通过效果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户采纳技术的积极性。(2)就技术异质性而言,内生互动影响的技术类型较为广泛,而情景互动主要对绿色耕作和绿色施药技术的采纳产生影响。(3)丘陵地区农户受到社会互动的影响较平原地区明显。对此,在农业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互动作用,拓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重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应注重营造良好氛围、建立社会信任体系。
自然保护与生态
河南连康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金雅琴, 陶积松, 王德满, 李冬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52-6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76
摘要 ( 259 )   HTML ( 8 )   PDF (1016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河南南部大别山区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群的结构及分布格局规律,采用典型样方法对河南连康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连康山香果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偏正态分布,且不同样地之间种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该种群表现出幼龄个体数量偏少、中龄个体集中、高龄级个体数量缺乏的共性特征,种群总体呈现衰退趋势;(2)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Ⅰ型,种群Ⅰ、Ⅱ级死亡率低,个体数量极少,但第Ⅶ和Ⅷ级死亡率大,存活曲线呈现下凹和断点,个体存活数(ax)和生命期望(ex)在Ⅱ级以上总体随径级增大而减少,ex随径级增加呈现一定的波动变化,种群稳定性不良。(3)利用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δ)、Cassie指标(Ca)、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指数(m*)和聚块性指标(m*/m)等参数对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果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但不同样地种群的集群程度存在一定差异。(4)连康山香果树种群总体上处于被排斥的劣势地位,栖息地生境恶劣,外界不利因素多,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小,建议开展异地繁育和迁地保存,促进濒危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健康延续。
福建省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框架
张婉婷, 马志远, 陈彬, 张典, 胡文佳, 陈光程, 俞炜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61-6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341
摘要 ( 259 )   HTML ( 16 )   PDF (1829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面积缩减、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以福建省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区,基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框架遴选并构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现行标准,并采用时间和空间参照等方法确定各指标参考标准,通过专家咨询方式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法构建红树林健康综合指数计算模型,并评价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MHI)为0.72,处于亚健康状态。MHI值存在空间差异,以大涂洲为最高,其后依次为浮宫、海门岛和紫泥,这与各区块自然环境特征、人为干扰、互花米草入侵程度、生态保护和管理力度等因素的差异密切相关。从VOR框架构成来看,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最高,组织结构次之,活力最低,主要呈现生产力和繁殖潜力较低,群落多样性和抗干扰能力较高,以及红树植被成熟度和生境适宜性高等特点。当前,互花米草入侵是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直接或间接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造成影响。因此,应加大研究区互花米草的清除整治和控制力度,恢复及拓展红树林和滩涂生境空间,恢复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促进生物多样性自然恢复,以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稳定性。
我国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地预测与保护现状分析
富爱华, 郜二虎, 布日古德, 陈敏豪, 提杨, 栾晓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69-7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1041
摘要 ( 266 )   HTML ( 13 )   PDF (2061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掌握水鸟越冬地分布及保护状况对水鸟保护至关重要。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为我国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但目前关于我国白琵鹭越冬地分布及保护现状的研究较少。根据2016年全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获得的白琵鹭发现位点数据,选取87个发现位点和13个环境因子,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我国白琵鹭越冬地和适宜区域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白琵鹭越冬地总面积为106 621 km2,其中,高度适宜区面积为22 197 km2,中度适宜区面积为30 185 km2,低度适宜区面积为54 239 km2。白琵鹭越冬地大部分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少量散布于其他区域。距水源距离、最干季降水量、海拔、最干季平均气温是影响白琵鹭越冬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5%。目前,我国已在白琵鹭越冬地建设245处自然保护区,27%的高度适宜区、13%的中度适宜区和8%的低度适宜区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建议重视有关区域的保护。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时空分布
汪艳梅, 陈巧尔, 林友福, 钟俊杰, 黄琰彬, 丁国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76-8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1046
摘要 ( 284 )   HTML ( 9 )   PDF (1796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栖类被认为是全球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类群,两栖类多样性观测可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为了解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生境类型,设置12条样线开展观测,记录样线内两栖类种类、数量及环境数据,计算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9个多样性指数来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两栖类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1)共记录到两栖类2 124只,隶属1目7科17属22种;(2)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和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为优势种,且在3个月份中均记录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气温、水温和湿度与两栖类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6月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和G指数均明显高于4月;8月仅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G指数高于4月;(5)G-F指数不受生境类型和观测时间的影响。
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滨海盐碱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艮梅, 陈捷, 范之馨, 张焕朝, 项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85-9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27
摘要 ( 522 )   HTML ( 16 )   PDF (2872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滨海盐碱土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不同有机物料添加的响应,通过田间试验,以秸秆、生物炭和牛粪有机肥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有机物料添加后滨海盐碱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添加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α多样性分析表明,有机物料添加均能提高土壤细菌丰度和群落多样性,牛粪有机肥处理土壤细菌丰度最大,生物炭处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添加有机物料3个月后土壤优势菌门未改变,但优势菌门在各处理中的排序及相对丰度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相对丰度位居前3位的优势菌门。对照优势菌门相对丰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变形菌门(29.23%)、酸杆菌门(22.52%)、浮霉菌门(13.62%)和绿弯菌门(9.7%)。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浮霉菌门相对丰度(25.1%)显著提高,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23.3%)显著降低;牛粪有机肥处理土壤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达10.27%,显著高于添加秸秆的土壤绿弯菌门相对丰度(7.55%);添加秸秆的土壤浮霉菌门相对丰度为22.86%,显著高于牛粪有机肥处理(13.82%)和对照(13.62%)。优势菌属的分布特征与门水平相似,不同处理优势菌属相同,但相对丰度排序不同。对照优势菌属相对丰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不可培养细菌RB41(3.43%)、鞘氨醇单胞菌属(3.43%)、溶杆菌属(2.47%)、Subgroup_10(1.28%)和小梨形菌属(1%),生物炭处理鞘氨醇单胞菌属(2.57%)和秸秆处理不可培养细菌RB41(2.03%)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牛粪有机肥和对照处理小梨形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生物炭处理(2.11%)。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中能显著区分处理间差异的物种:添加秸秆的土壤主要为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Caulobacterales、Altererythrobacter、Hyphomonadaceae)、δ变形菌纲粘球菌目(Sorangiineae_bacterium_NIC37A_2、Haliangium、0319_6G20、Haliangiaceae、BIrii41)和γ变形菌纲(R7C24、CCD24);牛粪有机肥处理为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Rhizobiales、Tagaea_marina)和厚壁菌门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对照为芽单胞菌门某纲AKAU4049。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处理滨海盐碱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细菌群落分布主要受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和EC影响。
淹水培养条件下不同作物秸秆对水稻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崔子英, 张雅倩, 胡良, 闫颖, 杨雅君, 吕家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96-10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42
摘要 ( 388 )   HTML ( 12 )   PDF (1136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作物秸秆对水稻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矿质态氮(Nmi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及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影响,采用80 d室内淹水培养方式,设置外源添加紫云英秸秆(ZYY)、小麦秸秆(XM)、油菜秸秆(YC)和不添加外源有机物料(CK)4个处理。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处理(ZYY、XM、YC)显著(P < 0.05)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YC处理SOC含量增幅最高;添加秸秆处理对土壤TN含量无显著影响;XM和YC处理显著(P < 0.05)降低土壤矿质态氮含量;与CK处理相比,添加秸秆处理土壤DOC含量显著(P < 0.05)增加,且XM和YC处理DOC含量显著(P < 0.05)高于ZYY处理;添加秸秆处理土壤MBC和MBN含量均显著(P < 0.05)增加,其中,ZYY和YC处理MBC和MBN含量显著(P < 0.05)高于XM处理;与CK处理相比,ZYY、XM和YC处理土壤EOC含量分别提高20.34%、9.36%和10.53%,其中,ZYY处理显著(P < 0.05)高于CK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ZYY处理土壤DON含量显著(P < 0.05)提高,XM和YC处理DON提升效果不显著(P>0.05)。综上,添加秸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SOC含量,油菜秸秆培肥效果最好;紫云英秸秆对土壤活性碳、氮的提升效果最好,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次之。
污染控制与修复
东太湖围网全面拆除前后水生植被及水质变化
王友文, 徐杰, 李继影, 刘金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104-11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86
摘要 ( 599 )   HTML ( 15 )   PDF (3001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东太湖围网拆除后水生植被及水质的变化,选择30 m分辨率的Landsat-8(OLI)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区域内水生植被进行监督分类,以现场水生植物调查数据作为水生植被分类评价依据,解译了围网拆除前后东太湖典型水生植被的变化,分析了2018—2020年主要水质指标及藻类生物量变化。研究表明,2019年底东太湖围网全面拆除后,2020年浮叶植物分布面积较2018年增加25.9%,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则分别减少11.8%和17.0%;沉水植物优势种由直立型种类转为冠层型种类,浮叶植物菱群丛、冠层型沉水植物金鱼藻群丛呈爆发式增长,生物量分别达6.84和9.90 kg·m-2。2020年7—11月原围网区水体透明度仅为25.9 cm,较2018年同期显著下降,透明度下降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不利于东太湖草型清水态的维护;湖水叶绿素a和氨氮浓度显著上升,东太湖存在向藻型浑浊态转变的风险,应予重视。东太湖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系统变化较大,应加强湖泊生态研究和管理,人工辅助湖泊生态系统向草型清水态良性状态演替。
汞矿周边稻田汞和甲基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裴鹏刚, 穆德苗, 马文艳, 孙涛, 孙约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112-11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12
摘要 ( 378 )   HTML ( 9 )   PDF (1408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万山汞矿周边稻田汞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协同采集了土壤和稻米样品并对其总汞(Hg)和甲基汞(MeHg)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并对比研究不同浸提剂对土壤有效Hg的提取效率。结果表明,调查区稻田土壤总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0.95~16.27 mg·kg-1和2.06~3.99 μg·kg-1,其中,总Hg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为中重度污染水平。土壤Hg以残渣态为主,占比为92.9%~94.6%,MeHg含量仅占总Hg的0.016%~0.285%。稻米总Hg含量达27.38~74.29 μg·kg-1,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20 μg·kg-1),但日人均摄入量指数(PDI)和目标危害系数(THQ)显示稻米Hg潜在健康风险较低;稻米MeHg含量为9.90~31.52 μg·kg-1,部分采样点PDI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限量标准(0.1 μg·kg-1·d-1),存在潜在暴露风险。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0.01 mol·L-1 Na2S2O3和0.1 mol·L-1 HCl浸提态Hg与土壤和稻米总Hg、MeHg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可较好表征稻田土壤Hg的有效性。
农田丁草胺和苄嘧磺隆的残留特征及消解动态
王丹琴, 王雪, 朱雪竹, 赵海燕, 林超霸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120-12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036
摘要 ( 778 )   HTML ( 6 )   PDF (999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农田丁草胺和苄嘧磺隆的残留状况及降解动态。选取南京市郊两个代表性农业种植区域,分别于2019年6月和11月采集土壤和农作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分析样品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残留,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其在农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在农田土壤的检出率分别为54.55% 和63.64%,农作物样品中则未检出。土壤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最高残留含量分别为1.578和0.102 mg·kg-1。苄嘧磺隆在两个采样区域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丁草胺在两个区域的残留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这2种除草剂残留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苄嘧磺隆残留量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室内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土壤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的半衰期分别为7.94和13.08 d,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87和0.053 d-1,农田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与其降解特性有关。
研究方法
福利值与异质性: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者的选择实验分析
曹辉, 林施琦, 张静娴, 曹爱红, 陈婉婷, 闫淑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  126-13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09
摘要 ( 181 )   HTML ( 5 )   PDF (1731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实验法是国际上用于评估资源环境产品价值的重要方法。基于武夷山国家公园412份问卷数据和游憩资源状况,运用随机效用模型(M-Logit模型和C-Logit模型Ⅰ、Ⅱ共3个模型),选用自然要素(森林覆盖率、溪水能见度)、管理要素(人流拥挤程度、垃圾数量)和经济要素(门票价格)3类5要素进行实验。在模型分析结果中,5个属性指标大多数呈明显的显著性,总体拟合结果较好,选择实验模型有一定的适用性;模型I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Plant指标)和溪水能见度(Water指标)与游客效用呈正相关关系,对旅游者而言,更在意游览体验,而非门票价格(未达显著水平);模型Ⅱ研究结果表明垃圾数量Garbage3系数值达-1.160,垃圾是最大的负效用属性;人群拥挤程度(Crowd指标)与游客体验度并未呈正相关关系,10人·(100 m2)-1是最适宜人流量;溪水能见度(Water指标)存在显著的水质效用递减现象;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者总福利值的测算结果显示,模型Ⅰ为32.43亿元,模型Ⅱ当前状态、最佳状态和最差状态值分别为28.62亿、51.35亿和-55.33亿元;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两个因素是引起旅游者效用异质性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