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0-0. 
摘要 ( 102 )   PDF (15341KB) ( 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概念、挑战与应对
张琨, 邹长新, 林乃峰, 仇洁, 裴文明, 杨悦, 叶鑫, 孙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497-150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46
摘要 ( 943 )   HTML ( 165 )   PDF (893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目标,是我国未来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对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研究尚不够充分,难以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该研究立足于生态环境管理实践,对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概念进行分析,并从空间边界和管理边界2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空间规模和监管能力建设3个方面,对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与管理中,对学术界而言,可以从加强基础理论探索、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设计生态修复体系3个方面深化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研究;对管理者而言,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3个方面优化自然生态安全管理。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任振涛, 薛堃, 周宜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03-151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023
摘要 ( 297 )   HTML ( 17 )   PDF (3062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不断的增加,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和生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解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评价的全球研究动态和热点,笔者以Web of Science (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利用Hiscite和Citespace软件分析了1999-2020年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文献。结果表明:(1) WOS发文量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其中2018年发文量最高,为237篇;CNKI发文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14年发文量最高,为68篇;(2) WOS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发文量依次为1 246、615、342、272和260篇;(3) WOS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美国孟山都公司、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组织,发文量依次为182、115、113、112和93篇;(4)该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基因飘移、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靶标害虫抗性和食用安全性等,其中我国在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在基因飘移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WOS研究热点还涉及转基因大豆、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的共存、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等,CNKI研究热点还涉及转基因水稻、转基因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比较、转基因安全证书等。
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研究进展
包红光, 王成, 杜万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14-152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12
摘要 ( 321 )   HTML ( 7 )   PDF (991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城市环境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林木具有滞尘、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潜力,尤其在发挥滞尘能力作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测定城市林木滞尘量,并筛选、排序、分级,优化配置结构,进而探究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机制及机理,但缺乏城市林木滞尘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导致滞尘能力评价结果缺乏参考性。如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城市林木滞尘效应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结合、延伸,并使其滞尘效应评价结果更全面可靠、更具有实际意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前期研究,笔者对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从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测定方法、机制与机理、时空特征、环境影响要素、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相关进展,最终提出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国内外土壤环境背景值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吴运金, 周艳, 杨敏, 王荐, 龙涛, 尹爱经, 李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24-153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321
摘要 ( 513 )   HTML ( 15 )   PDF (1015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环境背景值作为土壤污染识别的依据,在环境管理上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在介绍土壤环境背景值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土壤环境背景值在土壤环境标准制定、农用地土壤可持续管理、污染地块判断、地块关注污染物筛选、地块修复目标值确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为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管理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新污染物环境监测国际实践及启示
周林军, 梁梦园, 范德玲, 邢维龙, 汪贞, 古文, 王蕾, 刘济宁, 石利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32-153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293
摘要 ( 510 )   HTML ( 26 )   PDF (917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展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是掌握新污染物的环境暴露水平、治理新污染物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在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估框架下,建立了新污染物调查与监测制度,并运用靶向非靶向筛查及监测技术,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微塑料、环境持久性药物等新污染物开展了监测与评估,构建了监测数据平台,有力推动了新污染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我国目前的新污染物监测主要在科学研究层面开展,建议尽快确立新污染物监测制度、构建新污染物监测网络,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环境筛查监测、风险评估监测和跟踪监测3个层次的新污染物监测程序并制定监测方案,明确各层次监测目的、对象、区域和主要技术方法,同时不断加强新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增强新污染物监测能力,全面支撑新污染物监测和治理工作。
区域环境与发展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李永进, 汤玉喜, 黎蕾, 李华军, 唐洁, 杨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40-154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1044
摘要 ( 315 )   HTML ( 6 )   PDF (2461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重叠关系进行研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基础。以湖南省9种类型582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集中指数、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和重叠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整合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湖南省自然保护地呈集中分布格局,其中,武陵-雪峰山地、南岭山地自然保护地数量占全省保护地数量的61.41%,是自然保护地分布密集的地理生态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是自然保护地数量较多的行政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象突出,重叠自然保护地数量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的45.02%。在相交重叠类型中,1次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最多,占相交重叠类型总数的75.56%;在重叠类型上,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重叠最为严重。该研究初步分析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重叠特征,并从整合、补缺、勘界调整等方面对全省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出了建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主导因素分析:以锡林郭勒为例
李茂林, 闫庆武, 仲晓雅, 朝鲁孟其其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48-155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288
摘要 ( 406 )   HTML ( 11 )   PDF (2788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为研究区,利用趋势分析法对2000-2019年锡林郭勒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基于10 km×10 km的格网,分别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对其主导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锡林郭勒年均植被覆盖度(FVC)增长0.007,呈整体提高局部减少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锡林郭勒FVC东部局部减少,中部显著改善,西部相对稳定。(2)植被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降水、气温、人口对植被影响较大,空间聚集性较强,所占主导比例≥82.10%,主要表现为降水呈正主导,气温呈负主导,人口表现为双重作用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高程、坡度、坡向、黏粒、砂粒对植被的影响较小,空间分布较为破碎,所占主导比例≤17.10%,其主导特征不显著。(3)采矿对植被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矿区周边植被多年来改善不佳。(4)在探究锡林郭勒植被空间异质性方面,GWR较OLS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
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生态安全评估与时空差异性分析:以江苏省白马湖为例
柴丽娜, 张磊, 孙兆海, 于洋, 蒋晓威, 李盈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59-156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83
摘要 ( 342 )   HTML ( 5 )   PDF (2379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剖析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推动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发展,选取白马湖为典型研究对象,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及湖泊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方法("4+1"评估方法),建立了白马湖水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探究了白马湖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马湖生态安全状况整体改善明显,生态安全指数(ESI)由2013年的66.70上升为2018年的74.79,达到"较安全"状态,但生态系统内部难以快速调节到平衡状态,水生态健康状况改善具有明显的延迟性;白马湖生态安全水平由南向北逐渐下降,北部湖区ESI为68.36,生态状况处于"一般安全"状态,而南部湖区ESI为82.78,生态状况处于"较安全"状态。研究显示,影响白马湖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为上游区域污染负荷、入湖河流水质状况、流域水源涵养和污染拦截净化功能,导致白马湖生态安全状况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是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浅水湖泊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将外部干扰因素控制在湖泊及其流域可承载范围之内。
福建省戴云山乡镇尺度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流动及其效率
邹彩瑜, 辛悦, 刘金娥, 蔡祖聪, 苏海蓉, 黄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68-157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00
摘要 ( 271 )   HTML ( 6 )   PDF (1119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氮素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消费等过程中存在氮素利用率低、损失率高的现象,由此引发一系列氮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全面认识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及其环境负荷特征,有助于寻找削减氮排放的途径。采用物质流分析法构建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分析了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山地区赤水镇、南埕镇和上涌镇农业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6年,3个镇农田生产氮素流动通量呈下降趋势,其中赤水镇氮素输入量由2002年的86.40 kg·hm-2下降至2016年的37.19 kg·hm-2。农田生产的单位面积施氮量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氮的过量输入是农业生产环境负荷产生的主要原因。3个镇化肥氮平均投入量占总氮输入量的45.56%~72.26%。上涌镇氮素利用率在27.05%~35.05%之间波动,氮素环境平均损失率最低。尽管调查期间化肥过量使用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是氮素利用率低、损失率高依然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对改善当地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建议调整肥料施用配比,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提高氮素循环利用率,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自然保护与生态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中国沿海的潜在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陈思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75-158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09
摘要 ( 726 )   HTML ( 22 )   PDF (1924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潜在分布,有助于实施互花米草的早期防控措施,减少其入侵所带来的生态危害。研究构建多源数据整合技术来收集互花米草的已知分布点,应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和未来(2050s)气候情景下互花米草在中国沿海的潜在适生区,探讨气候变化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技术获取到充足的互花米草已知分布点,并降低了采样点的空间偏差,初步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物种信息的收集难题;MaxEnt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测试集的AUC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943和0.005,当前气候条件下互花米草的适宜分布区约占中国沿海区面积的9.35%。其中,高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北部的盐沼滩涂和河口湿地,占总面积的1.35%;气候因子包括等温性、气温日较差、最暖季平均温度等,对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其累积贡献率达70%以上;未来2种气候情景下,互花米草的适宜分布区会沿着海岸线向内陆一侧不断扩展,面积由当前的9.35%分别提高到22.82%(RCP4.5气候情景)和24.19%(RCP8.5气候情景)。其中,高适宜区面积在2种增温情景下分别增加了7 470.04和13 208.47 km2,而中低适宜区面积的扩大趋势更为明显。
“三生”空间视角下近40 a广西边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及地形梯度分析
王有小, 刘少坤, 陆汝成, 林树高, 梁庆璇, 包博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86-159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336
摘要 ( 384 )   HTML ( 4 )   PDF (1512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究"三生"空间功能转型及地形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研究期内,生活空间扩大9 134.97 hm2,而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分别缩减3 899.60和5 235.40 hm2,生态和生产空间被生活空间挤压。(2)景观生态风险表现为整体风险程度较低,而部分地区生态风险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态势。(3)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和城乡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的用地功能转型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01%和0.21%。(4)从景观生态风险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看,海拔和坡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程度成反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同测度及格局演化
魏璐瑶, 陆玉麒, 马颖忆, 陈娱, 王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596-160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426
摘要 ( 420 )   HTML ( 8 )   PDF (3320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布方法,测算2002、2007、2012和2017年江苏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三生"功能综合评价值,揭示"三生"功能多维尺度的时空演变和耦合协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高值集聚特征凸显,生产功能时空异质性明显,苏北地区及其与苏中地区交界处生产功能优势突出,生态功能优势地域单元呈现扩张趋势。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多处于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阶段,极弱耦合地域单元占比最低。苏北地区中等耦合地域组团集聚,苏中、苏南地区主要为高水平耦合单元。"三生"功能一般协调地域单元占比最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减弱态势。江苏省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两两之间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持续恶化,多处于失衡协调区和过渡协调区,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非均衡性经历上升-降低-上升的演化过程,苏南地区组间差距始终较小。生活功能非均衡程度波动起伏趋势与"三生"综合功能和生产功能相一致,研究期内生态功能的地域非均衡性逐渐减弱。卫生医疗水平和生态环境情况对于提升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具有关键作用。
贵州梵净山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大中型兽类空间占域研究
万雅琼, 李佳琦, 徐海根, 李晟, 张明明, 刘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609-161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096
摘要 ( 343 )   HTML ( 16 )   PDF (1020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占域模型可用于大中型兽类的红外相机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某个物种占据研究区域或适宜栖息地的比例、空间分布,同时可以评估环境因素对物种占域状态的影响。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红外相机40台,其中梵净山拍摄到4目12科22种兽类,赤水拍摄到4目10科19种兽类。2个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物种均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对以上4个物种进行占域模型分析,了解物种占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藏酋猴、野猪、小麂和毛冠鹿占域率分别为0.67、0.53、0.37、0.58,探测率分别为0.20、0.21、0.31、0.27。藏酋猴的占域受海拔和坡度的负向影响,受灌木盖度的正向影响;野猪的占域与灌木盖度和坡度呈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小麂的占域与海拔和灌木盖度呈负相关,其中海拔影响较小,坡度对其占域有一定正向影响;毛冠鹿的占域与灌木盖度呈正相关,与坡度呈负相关。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了占域模型的应用范围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将该方法应用于更广泛的研究区域。
基于MaxEnt模型的陕西黄龙山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潜在分布区研究
李宏群, 牛常会, 袁晓青, 霍安平, 尚伟, 刘江成, 韩培士, 张云朝, 简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616-162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010
摘要 ( 443 )   HTML ( 11 )   PDF (1062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生境需求有重要意义。开展珍稀物种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原麝潜在生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原麝在该区域的潜在分布范围和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原麝潜在分布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阈值为最干季平均温度<-3.6℃,到道路的距离>4 100 m,坡度>71.5°,降水量变化方差为81.5~85.0,最适为83.5,昼夜温差月均值<11.6℃,最适为9.5℃。原麝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川县的东南部、黄龙县的东北部及与洛川交界处、韩城的西北部,中等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川县适宜区周边及县城的西南部、黄龙县适宜区周边及西北部和东部、洛川县的东北部、韩城的西北部适宜区周边。适宜区面积为677.75 km2,中等适宜区为2 797.75 km2。各县域适宜区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宜川、韩城、黄龙和洛川,中等适宜区为黄龙、宜川、洛川和韩城。建议加强原麝适宜区的重点保护以及中等适宜区的保护和管理,控制进山人员的数量并进行教育,减少对原麝的干扰和捕杀。同时,建议林业部门近期把宜川县的原麝适宜区调整到陕西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期在洛川、黄龙和宜川的交界处成立新的保护区。
污染控制与修复
某大型焦化厂地块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
李群, 李梅, 李杨, 周艳, 邓绍坡, 张胜田, 范婷婷, 吴运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623-163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64
摘要 ( 284 )   HTML ( 6 )   PDF (3234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研究检测了某大型焦化厂地块土壤中被列入美国环保局优控名录中的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分析了16种PAHs在该厂不同功能区的垂直和水平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厂区16种PAHs总量最大值位于土法炼焦区,为47 912.23 mg·kg-1,;土法炼焦区、化产区土壤中PAHs含量较高,以萘为主,且总体来看<3 m土壤中PAHs含量较高。(2)不同功能区生态风险排序为土法炼焦区>化产区>焦炉区>煤场>办公区。(3)通过低环(2~3环)和中高环(4~6环) PAHs含量比值分析,化产区PAHs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焦油泄露,焦炉区、煤场和办公区PAHs主要来源于焦炉产生的煤烟类物质的沉降作用等,土法炼焦区上述2种来源均涉及。
总目录
总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2):  1633-1648. 
摘要 ( 80 )   PDF (830KB) ( 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