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0-0. 
摘要 ( 53 )   PDF (10425KB) ( 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专题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谭凯炎, 闵庆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01-150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598
摘要 ( 226 )   HTML ( 143 )   PDF (1229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气气候条件是左右人们旅游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景点旅游季节长短。旅游气候适宜性可通过基于气候特征和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来衡量。该研究选取入选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稻作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地1991-2020年每日室外天气舒适指数,划分天气舒适等级,并分析了各遗产地30a平均逐旬天气舒适度与舒适日数变化、极不舒适天气频率分布、气候适宜旅游期,讨论了不利天气现象对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域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分别呈现出春秋舒适型、冬半年舒适型和全年舒适型3种类型,各遗产地在1a内有10个月以上的适宜旅游期,其中黄金旅游期分别有4~12个月不等。气候条件对当地农业生态景观资源旅游利用的限制很小。
闽南古茶树资源价值与保护策略探讨
何环珠, 林文雄, 闵庆文, 范水生, 陈志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08-151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627
摘要 ( 119 )   HTML ( 15 )   PDF (870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古茶树是重要的茶叶种质资源,不仅对茶叶抗性和品质改良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同时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地茶叶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古茶树资源丰富。加强闽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推动闽南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了闽南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分析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闽南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策略及其开发利用的路径与措施,可为促进古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风险冲击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以安徽铜陵白姜(Zingiber officinale)种植系统为例
刘吉龙, 李先德, 张永勋, 孙致陆, 曹芳芳, 钱宸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14-152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625
摘要 ( 388 )   HTML ( 15 )   PDF (1141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户可持续生计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遗产系统的濒危性特点和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特征,使得其面临以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为主的风险冲击。笔者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徽铜陵白姜(Zingiber officinale)种植系统为例,依据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风险冲击→生计资本→生计结果"分析框架,并采用形成型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风险冲击对遗产地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结果的影响机理,进一步明晰遗产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结果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遗产地农户遭受市场风险或自然风险时主要依靠动用储蓄、降低现金持有以及减少教育和培训支出等手段来应对,导致遗产地农户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减少。(2)遗产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传统农业技术能力减弱以及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不足等现状,限制了遗产地农户生计结果的改善。(3)遗产地农户生计结果受市场风险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但从总体上看受自然风险的负面影响更大。基于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应从强化风险冲击应对措施、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推动农文旅有效融合等多方面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栽培系统景观特征及演变
陈继龙, 刘洋, 闵庆文, 杨伦, 刘某承, 张文林, 刘荣高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26-153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604
摘要 ( 366 )   HTML ( 10 )   PDF (3096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栽培历史悠久,2014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景观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遗产地景观特征及其演变有助于认识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变化,促进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该文结合Landsat和MODIS卫星遥感及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遗产地景观的分布、结构及森林景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遗产地内主要有板栗林、落叶林、常绿林、农田、建设用地和水域6类景观,森林覆盖率达84.72%,板栗林是仅次于落叶林的第2大优势景观类型,面积达151.60km2(27.70%);(2)遗产系统沿山顶到河谷形成了"林地-板栗林-农田-村落-水域"依次分布的山地景观空间结构,形成了平地、山地梯田板栗林景观及其与农作物、菌类、家禽和药材等多种林下复合间作景观;(3)遗产地整体景观分布较为破碎,各个景观类型内局部连通度较好;(4)2000年以来遗产地森林覆盖度以8.18km2·a-1的速度在扩张,其中板栗林对森林面积增长贡献率可达 83.28%,提升了区域植被绿度。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在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下板栗林景观优势度不断提升。
专论与综述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潘康乐, 郭梁, 陈欣, 徐礼根, 唐建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35-154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31
摘要 ( 398 )   HTML ( 18 )   PDF (946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将农业和林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土地综合管理模式,广泛分布于全球农林区域,近年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该研究在简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大量研究证实,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促进多样化产品供给、强化碳素固持、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等。未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向包括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动态监测、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刘滨, 詹晶, 陈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45-155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469
摘要 ( 151 )   HTML ( 15 )   PDF (2194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是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2006-2018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外)乡村人居环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演化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提升明显,且软、硬环境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步收敛。(2)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梯度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增长迅猛,东北地区的增长动能略显疲软,东部地区的空间结构稳定,表现出"俱乐部收敛"态势,西部地区则存在内部分化。(3)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受到产业结构、城镇化率、财政扶持、路网密度、开放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因素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因此,要因地制宜配置资源,促进各地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均衡平稳持续改善。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刘帅, 张航宇, 蔡文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57-156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19
摘要 ( 310 )   HTML ( 18 )   PDF (1224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004-2017年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省份农业绿色TFP,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Kernel 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概率矩阵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农业绿色TFP的空间格局和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绿色TFP整体上并不高,2004-2017年的整体变化趋势为略微下降,上、中、下游具有明显差异,各省份之间差异较大;黄河流域农业绿色TFP处于空间分化状态,整体的空间关联性较弱,高水平和低水平农业绿色TFP地区各自集聚,从而使空间分化更加明显,形成"俱乐部收敛";在空间滞后的作用下,表现出"效率锁定"现象。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14-2019年焦岗湖水质时空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高月香, 严若孟, 张毅敏, 彭福全, 杨飞, 孔明, 赖秋英, 朱月明, 张志伟, 陈婷, 张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67-157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44
摘要 ( 203 )   HTML ( 13 )   PDF (1749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焦岗湖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浅水湖泊和淮河中游最大的生态湿地,基于2014-2019年焦岗湖和2017-2019年入湖河流水质逐月监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焦岗湖水质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入湖河流水质和环境因子对焦岗湖水质和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4-2019年焦岗湖整体属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Ⅳ类水之间,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状态之间,主要污染区域在湖区西部和北部。高锰酸盐指数(CODMn)呈轻微下降趋势;TP和TN浓度年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水产养殖。(2)入湖河流中N、P污染物的外源输入是导致湖区污染物浓度超标的关键因素。(3)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量(P)、温度(T)、溶解氧(DO)和水深(D)对湖区水质有重要影响。降雨增加了外源输入,高温易造成藻类爆发,而水深的增加对水质有所改善。调整养殖产业结构,削减污染物外源输入,是改善焦岗湖水质的关键。
安徽沱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分布特征
管蓓, 晁建颖, 吴超, 吴晓东, 林晓雯, 李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76-158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110
摘要 ( 298 )   HTML ( 6 )   PDF (1651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加深对淮河流域过水性湖泊沉积物特征的了解,于2018年8月对沱湖表层沉积物进行调查,测定了营养盐(总氮、总磷)、有机质和4种重金属(镉、铜、铅、铬)的含量,并使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有机指数评价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总氮、总磷、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 535.00±987.97)、(672.99±159.09)和(47.90±19.89)g·kg-1。(2)总氮和有机质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湖泊开阔区和黑鱼沟入湖湖湾,总磷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湖泊北部上游过水通道(T2)。(3)镉、铜、铅、铬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5±0.26)、(25.16±4.00)、(23.03±5.60)和(86.65±17.76) mg·kg-1。(4)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黑鱼沟入湖湖湾,低值区则出现在沱河、唐河入湖口和湖泊北部上游过水通道(T2)。(5)表层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且以有机氮污染为主,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分布在湖泊开阔区和黑鱼沟入湖湖湾。(6)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具有强生态风险,以镉污染最为严重,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马拉沟入湖湖湾和黑鱼沟入湖湖湾。与国内其他湖泊相比,沱湖沉积物营养盐、镉、铬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而铜、铅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应继续控制外源性污染物质输入,并进一步削减内源污染负荷。
佛山地区土壤中三氯生(TCS)与三氯卡班(TCC)的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初步评价
陈敏, 陈莉, 钟真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86-159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04
摘要 ( 395 )   HTML ( 6 )   PDF (1986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氯生(triclosan, TCS)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 TCC)是目前流行的广谱性抗菌剂,已被广泛添加在日用护理品中,可通过人们的洗漱活动、经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及底泥再次利用而进入到土壤中。该研究采集佛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的21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2种典型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类污染物TCS和TCC的污染特征,运用生态风险熵值法探讨TCS和TCC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TCS和TCC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85.71%,含量范围分别为ND~6.62和 ND~9.11 μg·kg-1。土壤有机质是影响TCS和TCC分布的重要因素,pH值对TCS和TCC含量分布影响较小。生态风险熵值(RQ值)分析结果表明,21个表层土壤样品中TCS的RQ值均小于0.1,表明此区域内TCS的生态风险较小;21个采样点中有2个采样点TCC的RQ值在0.1~<1之间,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表明此区域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其余采样点的RQ值均小于0.1。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相比,该区域土壤TCS与TCC总体生态风险较小,但仍需关注河道两侧部分高值区。
自然保护与生态
典型喀斯特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与模拟研究
陈艳, 吴睿, 马月伟, 冯小鹤, 潘健峰, 陈玉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593-160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786
摘要 ( 126 )   HTML ( 10 )   PDF (2517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典型喀斯特地区开展生境质量评价是了解区域资源利用现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以生态脆弱区石林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借助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及InVEST生境质量模型,揭示云南2000-2030年石林县的景观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影响下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评估研究区2030年在多情景下的生境质量。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石林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其中人造地表持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下降;(2)2000、2010、2020年石林县的平均生境质量分别为0.472、0.475、0.460,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较差等级生境约占研究区面积50%,良好等级和优等级生境面积不足25%,差等级生境面积有所增长;(3)2030年石林县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境退化度明显低于其他2种情景,其中圭山镇的生境质量最高,鹿阜街道最低。石林县当前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矛盾,景观格局、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潜在石漠化分布区的风险可能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加剧,未来应根据研究区的环境特征合理开展城镇规划、防范潜在风险区的生境恶化;基于生态保护情景下石林县的国土资源配置较优,生境质量变化较为稳定,更符合石林县未来的发展路径。
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的空间耦合季节分异研究
焦欢, 丁忆, 段松江, 肖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604-161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51
摘要 ( 247 )   HTML ( 12 )   PDF (3291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表温度(LST)和植被覆盖度(VC)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因子,探讨VC与LST的空间耦合季节分异能为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MODIS数据,依托ArcGIS、MRT等平台,通过GeoDa软件对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其空间耦合季节分异。结果表明,三峡库区VC与LST在空间分布与季节分布上具有差异性,从空间分布上看,LST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库尾区域,低值区分布在库区北部与库腹南部峭坡区域,VC则相反;VC与LST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均表明,三峡库区VC与LST呈负相关关系,且两者在四季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夏、春、冬、秋季VC与LST的负相关显著性依次减弱;三峡库区VC与LST整体耦合效果极好,季节转变时两者耦合效果发生变化的区域从多到少依次为秋-冬、冬-春、夏-秋、春-夏。在四季耦合度为[0.8,1]区间内,LST滞后型栅格占比最大,其次是VC与LST同步型,VC滞后型栅格占比最小。通过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了解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也可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污染控制与修复
不同原料配比对尾菜气流膜堆肥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张嘉伟, 王蓓, 王东升, 张西凯, 刘红军, 李荣, 沈其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613-162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615
摘要 ( 279 )   HTML ( 7 )   PDF (1926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在工厂化气流膜堆肥方式下不同原料配比对尾菜好氧堆肥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将番茄、辣椒、茄子、玉米秆、金针菇渣和松木屑分别以干重比20∶60∶10∶0∶130∶0(处理A)、30∶30∶10∶40∶80∶40(处理B)和20∶20∶20∶60∶60∶80(处理C)组合,分析不同配料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碳氮比、发芽指数、病原菌数量的变化,探讨不同原料配比处理腐熟有机肥料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不同原料配比处理间发酵效果具有一定差异;相比处理B和C,处理A升温快且温度高,最高温可达61℃;各处理的发芽指数随堆肥进行均不断提高,处理A、B和C发芽指数分别为88.69%、82.92%和80.21%;碳氮比随堆肥进行均呈下降趋势,至堆肥结束处理A、B和C分别下降27.12%、23.17%和22.06%;不同处理病原菌随堆肥进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堆肥结束时处理A的病原菌含量最少;番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较施用化肥的增产率为20.06%。不同原料配比在气流膜发酵工艺中均能实现尾菜堆肥腐熟,尾菜配伍金针菇渣(处理A)提高堆肥效率和品质的效果最佳。
黑臭水体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与污染源解析
范婷婷, 杨敏, 李群, 孔令雅, 夏菲洋, 彭立, 邓绍坡, 张胜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621-162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571
摘要 ( 315 )   HTML ( 11 )   PDF (1206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黑臭水体数量较多,亟待治理,对黑臭水体底泥中重金属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和溯源分析是黑臭水体整治的重要保障。因此,以靖江某黑臭水体为例,对底泥重金属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并将多变量统计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联合应用于底泥重金属源解析。结果表明,该河道底泥中Pb、Zn、Cu、Hg和Cd累积程度较高,已呈现低度及以上污染水平,特别是Pb、Hg、Cd已存在生态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累积同时受到以土壤母质和岩石风化为代表的自然源及以工业和交通为代表的人为源影响,其中人为源是底泥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PMF分析结果表明,铅盐企业排放和交通源对底泥中的Pb贡献率分别为44.65%和45.31%,大气沉降和生活污水对底泥中的Hg贡献率分别为35.92%和44.73%。对比2种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于累积程度及生态风险较高的重金属(Pb、Hg、Cd)元素,多变量统计方法和PMF方法在来源解析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黄石市铁山区某废弃矿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王荐, 张亚, 王辉, 刘国强, 杨敏, 邓绍坡, 潘成杰, 张胜田, 胡洁, 吴运金, 何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629-163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042
摘要 ( 477 )   HTML ( 7 )   PDF (1678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给黄石市铁山区某矿区的土壤修复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调查了矿区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状况,分析了土壤和水体的生物毒性并对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产场地存在一定程度重金属污染,主要为As、Cr、Cu、Ni、Cd、Pb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检出量均较低,分别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和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标准。生物毒性分析结果表明,13.8%的土壤点位对植物种子发芽造成"中性"毒性,其余为低毒水平;所有水体样品皆未对发光菌生长造成毒性效应。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第2类用地(非敏感用地)方式下超风险筛选值的区域面积为2 307 m2;重金属有效态风险等级3级及以上和生态风险为较强及以上区域对应的面积为48 642 m2,高生态风险区域的面积为49 135m2。研究为该矿区后期风险管控方案编制和治理修复工作提供了依据,可确保土壤质量满足规划用地要求。
总目录
总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38(12):  1637-1652. 
摘要 ( 3 )   PDF (800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