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专论与综述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退化诊断理论、思路与方法探析
田美荣, 高吉喜, 邹长新, 乔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691-69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1
摘要 ( 647 )   HTML ( 1 )   PDF (1105KB) ( 1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确诊断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并明确生态退化驱动要素是高效实施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生态退化诊断主要理论,指出生态退化是相对概念,确定生态退化诊断参照系与诊断指标是生态退化诊断的必要步骤。生态退化诊断参照系判别结果显示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诊断不应关注某一特定历史状态,应更多着力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时间动态与空间差异,从而保障诊断研究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为凸显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退化与生态功能的密切关系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综合性,从生态功能维护力、生态自我恢复力和生态压力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退化诊断思路和诊断流程,并构建了生态退化诊断指标体系。为体现生态退化诊断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将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构建生态退化程度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诊断,为提高生态退化诊断的精确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人类福祉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王博杰, 唐海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697-70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2
摘要 ( 685 )   HTML ( 1 )   PDF (926KB) ( 1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维持和改善人类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发展新方向,但目前人类福祉与生态学研究工作的结合还很有限。基于此,该文介绍了人类福祉的概念及其发展,综述了人类福祉评估的指标体系,总结了人类福祉在生态学研究中集中体现的3个方面: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人类福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并对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挑战作展望。构建评估人类福祉的综合指标体系、定量化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局地尺度的人类福祉研究是人类福祉在生态学领域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将促进人类福祉研究科学地应用于各级决策管理之中。

区域环境与发展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
吴丹, 邹长新, 高吉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03-707.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3
摘要 ( 681 )   HTML ( 0 )   PDF (884KB) ( 9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态状况为指标,通过生态功能指数、生态结构指数和生态胁迫指数分析2000-2010年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和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表现为转差态势,其余5个区的生态状况表现为转好态势;水土保持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均有所好转,特别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和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生态状况表现为转好态势,其余4个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表现为转差态势;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均有所好转。

2000-2010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李广宇, 陈爽, 张慧, 张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08-715.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4
摘要 ( 655 )   HTML ( 0 )   PDF (2720KB) ( 10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被生物量是陆地表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探明区域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植被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生态系统总体的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研究较少且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反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市为研究区,在遥感模型、GIS空间运算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利用遥感、气象、土地利用/覆被、森林清查及粮食产量等多源数据,研究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结果既保留了统计数据的总体精度,又反映了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植被生物量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沿长江地区和太湖流域生物量相对低。10 a间区域植被生物量总量显著上升,其中,江苏部分地市和上海植被生物量稳中有升,浙江部分地市植被生物量显著增长。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林地和耕地是生物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导致植被生物量显著下降,建设用地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植被消失或受破坏引起的生物量损失。

西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成效评估
陶蕴之, 吕一河, 李凤全, 胡健, 张琨, 李婷, 任艳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16-723.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5
摘要 ( 401 )   HTML ( 0 )   PDF (2487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开展和不断深化,工程有效性评估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成效评估对于相应的宏观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年均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指数和人类威胁因子评估指标体系,对西南4省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保护成效总体上明显改善,地类景观斑块分布更加合理规整,连通性提高,人类干扰强度逐步减小,尤其是4省市交界林区以及重庆与湖北、四川与陕西、四川与三江源地区的交界区域生态成效显著提高;而汶川周边林区、横断山脉部分林区以及云南文山林区生态保护成效较弱。因此,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进一步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在分析保护成效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取保护和恢复并重的策略,将植被、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综合起来,以促进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可持续有效管理。

长株潭城市群PM2.5污染的春节假日效应
昌晶亮, 余洪, 罗伟伟, 王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24-728.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6
摘要 ( 386 )   HTML ( 0 )   PDF (1187KB) ( 9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24个监测点PM2.5小时监测数据,研究2013-2015年春节期间(7 d)和春节前后(14 d)PM2.5污染差异及变化,并分析旅游休假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去除气象条件(日降水量大于4 mm)影响后,从PM2.5污染程度差异、PM2.5浓度日变化差异和假日效应的空间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PM2.5污染的春节假日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长株潭地区春节期间PM2.5浓度比春节前后高12 μg·m-3,但春节后(7 d)PM2.5浓度比春节期间低41.5%,“节后效应”明显。由于受烟花燃放等假日活动影响,春节期间PM2.5浓度在00:00-02:00时段显著上升,02:00时PM2.5浓度比非春节期间高47.6%。在假日效应的空间差异方面,长沙作为游客流入地,春节期间PM2.5浓度比非春节期间高33.5%,体现了人流出行和旅游活动对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

江阴市大气PM2.5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来源分析
张晓雨, 周晓静, 赵欣, 吉贵祥, 单艳红, 林玉锁, 吕伟明, 颜慧, 李霞, 刘莉, 朱海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29-734.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7
摘要 ( 494 )   HTML ( 0 )   PDF (1237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3年秋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江苏省江阴市大气PM2.5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C-MS)检测了19种有机氯农药(OCPs),对其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阴市大气PM2.5中19种OCPs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2.84 ng·m-3,主要成分为HCHs、DDTs、工业氯丹以及甲氧氯,分别占OCPs总量的48.2%、19.7%、12.3%和12.5%。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比较,江阴市大气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属中等偏上。OCPs空间分布趋势表现为环境监测中心OCPs污染水平最高,而申港公园污染水平最低。来源分析表明,江阴市大气PM2.5中DDTs和氯丹均来源于历史残留;HCHs既来源于工业HCHs的历史残留,同时又存在大量林丹的输入。

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基于苏南微观数据的分析
朱萌, 齐振宏, 邬兰娅, 王新华, 汪普庆, 何慧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35-74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8
摘要 ( 464 )   HTML ( 0 )   PDF (987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种稻大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率,在对苏南395户种稻大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在反映人力资本资源的变量中,户主年龄显著负向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在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的变量中,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总收入、家庭年收入和非农收入比例对其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显著影响,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总收入、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方向为正向,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负向;在反映信息资源的变量中,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种类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户主年轻的种稻大户作为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先行推广目标,促进种稻大户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种稻大户的家庭农业总收入,拓宽和丰富种稻大户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等政策建议。

自然保护与生态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模拟
曹铭昌, 龚溪, 孙孝平, 乐志芳, 吴翼,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43-749.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9
摘要 ( 624 )   HTML ( 0 )   PDF (2071KB) ( 10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等珍稀鸟类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保护丹顶鹤赖以生存的湿地生境,是保护区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了3种考虑保护区协调丹顶鹤生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情景模式,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LUPO)模型,模拟实现了各情景模式下的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空间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表明:情景A将保护区大面积的光滩和米草滩转换为碱蓬滩,实现了使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增加80%以上的生态目标,但区域年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情景B将大面积的光滩、农田和米草滩转换为养殖塘,实现了使区域年经济效益增长40%以上的经济目标,但付出了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减少的代价。情景C通过将米草滩和芦苇滩转换为碱蓬滩,将农田和光滩等转换为养殖塘,既实现了使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增加40%以上,又使区域年经济效益增长20%以上的情景目标,是一种双赢的情景方案。

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
陈婷婷, 徐辉, 马方舟, 陈水飞, 徐海根, 方炎明, 杨青, 徐鲜钧, 丁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50-75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0
摘要 ( 523 )   HTML ( 0 )   PDF (1883KB) ( 1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武夷山存留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为进一步探索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探讨了样地内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尺度效应。以福建武夷山9.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乔木(≥1 cm)为研究对象,分别在7个取样尺度(5 m×3 m、10 m×6 m、20 m×12 m、40 m×24 m、80 m×48 m、133.3 m×80 m、200 m×120 m)上,计算其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并采用方差、变异系数描述其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各指数与取样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指数均与取样尺度相关,且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此外,物种多样性的多寡不仅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其分布特征也具有尺度推演规律。因此,今后在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时,应慎重进行物种多样性尺度推演,同时应考虑因取样尺度和取样区域的不同而带来的空间差异。

2000-2014年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齐敬辉, 牛叔文, 马利邦, 何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57-76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1
摘要 ( 476 )   HTML ( 0 )   PDF (2062KB) ( 9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MODIS NDVI数据,借助ArcGIS和Matlab软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4年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5 a来,疏勒河中下游平均植被覆盖呈快速、平稳增加趋势,上游呈波动性轻微上升态势;整个流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显著和极显著改善区占30.86%,集中于坡度小于20°的上游山区以及中下游灌区周边,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不足1%,集中在中下游的自然植被区;整个流域在2004年后进入相对暖湿期,6-8月降水量和均温对上游植被生长影响最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降水的影响大于均温,中下游植被受气候要素的影响明显小于上游;流域未来植被改善区占18.63%,主要为持续改善区,集中在移民安置点周边、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以及祁连-阿尔金山北部山麓西段;退化区占14.25%,主要是由现在的改善区转化而来,集中于党河南山、野马山、照壁山等坡度小于20°的上游山区。

不同改造措施对柏木低效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铁烈华, 白文玉, 冯茂松, 吴韬, 李文兵, 韩东苗, 张忠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67-773.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2
摘要 ( 436 )   HTML ( 0 )   PDF (974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小型土壤动物可作为生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为研究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林窗中种植核桃(Juglans regia)且核桃林下铺设不同覆盖物的生态效应,设置柏木林窗中种植核桃且核桃林下铺设覆盖物〔白膜(HB)、黑膜(HH)、遮阴网(HZ)、凋落物(HD)〕处理、柏木林窗中种植核桃且核桃林下无覆盖(HT)处理和柏木(BM)对照。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分5次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比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分离采用干、湿漏斗法,共获得土壤动物4 893头,隶属2门5纲13类。研究发现,不同改造措施处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常见、稀有和极稀有类群的组成差异较大,相似性分析发现不同改造措施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异质性也较大;柏木林窗中种植核桃且核桃林下铺设覆盖物能显著改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P<0.05),其中,HD处理的改善效果最佳;同时,柏木林窗中种植核桃且核桃林下铺设覆盖物对柏木低效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柏木林窗中种植核桃且核桃林下铺设覆盖物可改善土壤理化属性,且土壤理化属性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HT处理对土壤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中小型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P<0.05),但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柏木林窗中种植核桃且核桃林下铺设覆盖物可改善柏木低效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且HD处理对柏木低效林的改善效果最佳。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黄瓜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罗佳, 刘丽珠, 王同, 严少华, 卢信, 范如芹, 张振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74-779.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3
摘要 ( 672 )   HTML ( 0 )   PDF (1030KB) ( 9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或有机肥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配合施用时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还缺乏深入探讨。在等氮量条件下,将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有机肥(WOF处理)、猪粪有机肥(POF处理)和发酵床熟化垫料有机肥(FOF处理)分别以1∶1的比例与化肥〔w(N)∶w(P2O5)∶w(K2O)=15∶15∶15〕配施,并以单施化肥(CF处理)和不施肥(CK处理)为对照,分析其对设施大棚黄瓜(Cucumis sativus)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获得与化肥相当或者超过化肥的产量,其中FOF处理产量最高,比CF处理提高26.77%,其次为WOF处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可以保持或提高黄瓜果实产量,同时可以提高果实品质,WOF、POF和FOF处理维生素C含量比CF处理增加30%左右。与CF处理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但是不同来源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氮素利用效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CR-DGGE分析显示细菌群落结构可分为3大类,CK和CF处理群落结构相似,WOF和POF处理群落结构相似,FOF处理则单独成一类;不同来源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都能提高土壤中细菌的香农-威尔指数和丰度,与CF处理相比最高能提高5%以上。施入外源有机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而施入化肥对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李靖宇, 张琇, 孙敏, 张燕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80-787.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4
摘要 ( 559 )   HTML ( 0 )   PDF (1580KB) ( 1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沙坡头沙漠固沙区与流沙区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对沙漠极端环境的响应,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土壤总DNA,对细菌群落编码16S rRNA的基因(16S rDNA)的V4~V5区进行MiSeq测序,分析各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组成、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标,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法和文氏(Venn)图解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环境的响应。固沙区与流沙区不同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以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不同样品优势类群差异明显。11个样品在NMDS纵轴方向上按照固沙区与流沙区分为2大组,说明微生物类群对人工固沙做出了环境响应。文氏图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样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存在共有微生物类群,可能在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蓝细菌以及根瘤菌在沙生植物固沙过程中对于提供营养物质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云南典型丘陵区茶园有机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刘世梁, 董玉红, 尹艺洁, 成方妍, 董世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88-793.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5
摘要 ( 408 )   HTML ( 0 )   PDF (1179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云南省典型丘陵区有机茶园管理措施,利用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模型--水蚀预报模型(WEPP),模拟了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秸秆覆盖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常规茶园还是有机茶园,降雨强度显著影响坡面土壤流失量和泥沙输出量;但坡长不是主要影响因子。秸秆覆盖使得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同时也明显降低土壤侵蚀量,特别是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情况下,下降程度更明显;当秸秆覆盖量提高至1.0 kg·m-2时,土壤侵蚀量明显降低。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茶园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土壤侵蚀量有所降低。对不同植被覆盖率和秸秆覆盖量组合效应的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对土壤流失量和泥沙输出量有明显减缓作用,特别当有机茶园覆盖率低的情况下,秸秆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减缓作用更明显。

污染控制与修复
骆马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胡婷婷, 刘劲松, 戴小琳, 蔡永久, 许浩, 龚志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794-80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6
摘要 ( 549 )   HTML ( 0 )   PDF (1485KB)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4年1-12月对骆马湖10个样点水体理化指标开展周年监测,分析水质现状和水体营养状态,并结合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显示透明度、电导率、溶解氧、氮、磷及叶绿素a等多项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月份变化,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仅水深在各样点间差异显著,表明骆马湖水质空间差异较小。各月份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样点均值分别为0.71~2.08 mg·L-1、23.82~71.78 μg·L-1、1.87~5.09 mg·L-1、4.49~10.83 μg·L-1,骆马湖水质为Ⅲ~劣Ⅴ类,总氮是现阶段的主要污染物,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表明骆马湖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聚类分析将12个月分为冬春季和夏秋季2个聚类组,冬春季透明度、溶解氧、总氮、硝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夏秋季,而叶绿素a和总磷浓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聚类分析将10个样点分为北部湖区和南部湖区2个聚类组,总氮、硝态氮浓度和电导率是导致湖区水质差异的主要指标,北部湖区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南部湖区。

运用氮、氧双同位素技术研究永安江硝酸盐来源
吴文欢, 何小娟, 吴海露, 王欣泽, 沈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02-807.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7
摘要 ( 540 )   HTML ( 0 )   PDF (1144KB) ( 1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洱海入湖河流永安江为研究对象,利用硝酸盐δ15N和δ18O双同位素技术对永安江水体的硝酸盐氮来源进行识别。在永安江沿程共布置9个监测点,分析硝酸盐的污染特征,并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对水样进行预处理后测试硝酸盐δ15N和δ18O。结果表明,永安江硝酸盐氮源负荷占永安江总氮源污染的50%左右,各采样点ρ(硝酸盐)为0.07~5.22 mg·L-1,均值为1.00~2.39 mg·L-1。经同位素测试,各采样点δ15N-NO3-均值为6.12‰~13.88‰,δ18O-NO3-均值为8.24‰~11.72‰;永安江河水中硝酸盐主要来自于流域内化学肥料、牲畜粪便、生活污水和土壤有机氮硝化;利用IsoSource混合模型对4种形态的硝酸盐来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化学肥料占37.3%,牲畜粪便占34.6%,村落污水占18.2%,土壤有机氮占9.9%。利用IsoSource混合模型可为河流硝酸盐来源定量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硝酸盐贡献比例与河流流经村落位置及土地利用类型有关。

内电解基质铁铜比与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曹晨亮, 张毓媛, 任丽君, 安树青, 冷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08-81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8
摘要 ( 476 )   HTML ( 0 )   PDF (1363KB) ( 10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不同铁铜质量比(1∶0、1∶0.05、1∶0.1和1∶0.2)的内电解基质构建表流型人工湿地,同时设定水力停留时间为1、2、3、4和5 h,研究2种影响因子对污水TP、CODCr和TN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铁铜比的内电解基质对TP的去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对CODCr和TN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的净污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水力停留时间越长,去污效率越高。不同内电解基质铁铜比与水力停留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去除率影响不显著。

动物扰动对湿地植物根区有机碳和氮形态的影响
王琪飞, 顾佳茹, 徐德福, 李鑫, 李映雪, 张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13-817.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19
摘要 ( 466 )   HTML ( 1 )   PDF (1637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别向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下行池和上行池中加入蚯蚓和泥鳅,研究泥鳅和蚯蚓对人工湿地中植物根区基质有机碳和氮形态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泥鳅后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基质的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OC)、微生物量有机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硝态氮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6.7%、10.8%、19.1%、33.8%和68.4%,但铵态氮平均含量减少14%。加入蚯蚓后TOC、EOOC、MBC、DOC和硝态氮的含量分别增加74.6%、39.7%、40.4%、45.1%和91.8%;铵态氮平均含量下降42.8%。人工湿地中加入蚯蚓后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率比单独加入泥鳅高。相关分析表明,TOC、EOOC、MBC含量分别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加入动物提高了人工湿地植物根区有机碳含量,并促进人工湿地的硝化过程,增加硝态氮含量。

花状BiOBr催化剂制备及对废水底物降解的光催化特性
杨家添, 韦庆敏, 谢秋季, 晏全, 黎中良, 陈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18-825.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0
摘要 ( 569 )   HTML ( 0 )   PDF (1823KB) ( 1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Bi(NO33·5H2O为铋源,KBr为溴源,采用水热法调节不同前驱液pH值制备花状BiOBr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同时,在花状BiOBr光催化降解甘蔗糖蜜酒精废水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通氧量、电子捕获剂用量及光照强度对糖蜜酒精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水热产品均属于四方晶系的BiOBr,其带隙能为2.57~2.65 eV。花状BiOBr能有效降解甘蔗糖蜜酒精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废水脱色率显著提高。在400 W金属卤化物灯照射下反应180 min、添加3.0 g·L-1 BiOBr光催化剂、通氧量为120 L·h-1(M档)、废水pH值为0.11、电子捕获剂KBrO3添加量为3.0 g·L-1、离液面9 cm高度条件下,花状BiOBr光催化降解经30倍稀释的甘蔗糖蜜酒精废水的脱色率为98.5%,CODCr去除率为51.8%。四方晶系花状BiOBr晶体的可见光催化糖蜜酒精废水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

功夫菊酯与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镉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李洁, 张思凡, 肖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26-83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1
摘要 ( 502 )   HTML ( 0 )   PDF (1110KB) ( 7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菊酯类农药和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分析了功夫菊酯和镉单一及复合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碳、呼吸率和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同位素标记和薄膜扩散梯度(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抗性和镉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镉在复合污染中起主导作用,但功夫菊酯与低浓度镉的复合作用可协同促进微生物活性;功夫菊酯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对镉的抗性,提高镉的生物可利用性,并可能提高镉在植物中的累积。

腈菌唑在豇豆及露地土壤中的沉积及消解特性
刘雅楠, 李文卓, 魏鹏, 曹梦超, 赵颖, 王蒙岑, 朱国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32-83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2
摘要 ( 699 )   HTML ( 0 )   PDF (1071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QuEChERS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腈菌唑在豇豆(Vigna unguiculata)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结合田间试验,研究了腈菌唑在豇豆和露地土壤中的初始沉积及消解特性。结果表明,在0.001~2 mg·kg-1浓度范围内,腈菌唑的仪器响应值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最小检出量为8.0×10-12 g。豇豆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后采用弗罗里硅土小柱净化,GC-MS/MS测定;当豇豆和土壤空白样品基质中腈菌唑添加量为0.05~2 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6.6%~105.4%,相对标准偏差为3.0%~7.0%。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可满足豇豆及土壤中腈菌唑的残留检测要求。田间试验结果发现,腈菌唑在豇豆中的残留初始沉积量差异不显著,在土壤中的残留初始沉积量稍有差异,在豇豆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1~4.3和10.5~12.1 d,豇豆的生长稀释和降雨是导致其在不同地区消解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环境降解特性
吴文铸, 郭敏, 孔德洋, 许静, 单正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37-84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3
摘要 ( 1266 )   HTML ( 0 )   PDF (975KB) ( 1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掌握三唑类杀菌剂在环境中的行为归趋,评价其在环境中的风险,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氟环唑、戊唑醇和粉唑醇3种三唑类杀菌剂在不同温度和pH值水体、不同类型土壤以及氙灯光照条件下的降解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4 000 lx、紫外强度25 μW·cm-2的人工光源氙灯条件下,氟环唑、戊唑醇和粉唑醇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0.68、2.35和9.30 h,氟环唑和戊唑醇属于易光解农药,粉唑醇为中等光解农药;在25℃,pH值为4.0、7.0和9.0条件下,氟环唑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20、131和151 d,戊唑醇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257、198和187 d,粉唑醇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204、182和182 d,3种杀菌剂水解特性差异与水体pH值和农药本身结构相关;氟环唑、戊唑醇和粉唑醇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8.2~72.9、182~365和102~161 d,3种土壤中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3种农药在水体和土壤中的滞留期较长,建议关注其在环境中的污染影响,对其使用和残留状况进行跟踪监测。

生物质燃料高温燃烧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蹇守卫, 孙孟琪, 何桂海, 郅真真, 马保国, 肖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42-84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4
摘要 ( 581 )   HTML ( 0 )   PDF (1076KB) ( 1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FACTSAGE软件定量计算麦秆、玉米秆和稻草3种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PM2.5的排放情况,探究反应过程中氧含量、温度等对燃烧尾气中HF、HCl、SOx和NO排放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合生物质燃料燃烧的条件。结果表明:由于秸秆F、Cl含量较多,燃烧反应后会产生大量HCl和HF。为了控制生物质燃料中F、Cl化合物的产生,燃烧温度应控制在1 000~1 100℃;氧含量应选择正常空气氧含量,氧含量过低,燃烧尾气中会生成较多的氨及氢氧化物;氧含量过高,则会生成较多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条浒苔与玉米秸秆热解特性及所制生物炭性质对比
张兴源, 单瑞峰, 孙小银, 刘飞, 王萍, 张子彤, 张振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47-851.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5
摘要 ( 626 )   HTML ( 0 )   PDF (1180KB) ( 9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沿海绿潮藻类浒苔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应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技术(TG-DSC)对条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和玉米(Zea mays)秸秆的热解特性及其在不同温度下制成的生物炭的性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条浒苔与玉米秸秆热解特性有较大差异,条浒苔热稳定性较差,热解反应温度低,制备相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需热量较少。对2种材料所制备生物炭的性质分析表明,条浒苔基生物炭的w(碳)为33.47%~37.86%,仅为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含量的49.07%~65.41%,其芳香化合程度、比表面积均低于相同热解温度下玉米秸秆基生物炭;但条浒苔基生物炭灰分和氮含量却远高于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分别是玉米秸秆基生物炭的3.83~4.53和6.39~30.33倍。

研究方法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方法及实证研究
芮菡艺, 朱琳, 赵克强, 孙勤芳, 朱洪标, 张卫东, 朱沁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52-85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6
摘要 ( 402 )   HTML ( 0 )   PDF (881KB) ( 8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对指导农村环境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分析梳理了目前环境质量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比较各类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环境特点及现阶段农村环境监管需求,提出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农村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并在宜兴市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为地方政府的农村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学术讨论与建议
我国农村环境监管问题探析
鞠昌华, 朱琳, 朱洪标, 张卫东, 芮菡艺, 孙勤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5):  857-862.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27
摘要 ( 498 )   HTML ( 0 )   PDF (900KB) ( 9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质量监管不足、污染源监管不足和农村环境整治监管不足。在农村环境监管中存在监管依据不足、监管主体缺位、监管对象缺位和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效果。尝试从构建农村环境监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监管技术规范和构建监察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