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25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0-0. 
摘要 ( 90 )   PDF (1967KB) ( 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国际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及启示
曹辉, 陈婉婷, 张静娴, 吴慧珍, 闫淑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33-124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88
摘要 ( 277 )   HTML ( 152 )   PDF (3359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公园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保护地模式。该研究以1990-2019年间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国际研究状况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国际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2016年来该领域文献量明显增加,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机构研究成果比重较大,中国比重较小;旅游或游憩、保护和社区是近30 a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研究的三大重要命题,相对应的管理研究对象大致为公民或消费者、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周边社区利益相关者,消费者行为或偏好、管理政策或保障、利益分配机制是管理研究的3个关键点;计量模型分析是当前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前沿包括保护理念下的国家公园旅游或游憩、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利益协调和基于游客感知的国家公园游憩服务。该研究从顶层制度建设、资金保障体系、社区协调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提出了借鉴建议。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中国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徐羽, 辛良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43-125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36
摘要 ( 305 )   HTML ( 12 )   PDF (1154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巨大,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冲击,评估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美国为对比研究对象,借助中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从土地生产率、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1998-2016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土地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与美国相比,除小麦之外,中国稻谷、玉米、大豆的土地生产率均低于美国,3个品种在研究期内与美国的平均差距分别为16.60%、30.00%和33.08%,而且玉米和大豆2个品种的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成本一直高于美国,稻谷和小麦生产成本于2011年超过美国,此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全面超越美国,且两者成本差距不断扩大,中美粮食成本差距由大至小依次为大豆、玉米、小麦、稻谷。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过高主要源于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两者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占比为30%~40%的人工费用,远远高于美国(人工费用占比不到10%)。受到成本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影响,中国粮食售价全面超过美国。为提升中国粮食产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替代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降低流转交易费用;注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尤其是大豆等低产作物。
甘肃省县域乡村生活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马利邦, 李欢, 豆浩健, 柏杰, 方芳, 车兴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51-125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69
摘要 ( 371 )   HTML ( 12 )   PDF (2156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生活质量是反映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关乎人民福祉。通过构建乡村生活质量指数模型,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甘肃省县域乡村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省乡村生活质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其中高-高(H-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省域南部地区,两者均呈连片分布;高-低(H-L)集聚区仅包含迭部1个县。(2)乡村生活质量的主导影响因素是降水量、坡度、建设用地乡村化率、距省会城市的距离、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GDP占比、乡村人口总量。(3)各评价单元乡村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陇中、陇东和甘南地区为经济因子主控型,河西走廊地区为自然因子主控型,陇东南地区为经济因子主控型与综合因素牵引型。
1994-2015年武汉城市圈湖泊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何思聪, 董恒, 张城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60-126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50
摘要 ( 559 )   HTML ( 12 )   PDF (2771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武汉城市圈1994-2015年间湖泊时空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遥感影像获取1994、2003、2009和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情况,结合气候和经济数据,利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多尺度定量化分析湖泊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1 a间武汉城市圈湖泊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湖泊面积复杂变化阶段(1994-2003年)、湖泊面积锐减阶段(2003-2009年)和湖泊面积缓慢减少阶段(2009-2015年),其中第2阶段湖泊面积减少最为显著,共减少117 km2。造成湖泊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2个方面。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素,主导着湖泊演变。城市扩张影响力度最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发展,影响系数分别为0.54、0.51和0.47。气候变化对武汉城市圈的湖泊演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人类活动影响力度较小。
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和SO2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闫晶洁, 李艳红, 马莹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68-127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93
摘要 ( 282 )   HTML ( 6 )   PDF (3625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天山北坡城市监测并结合气象、工厂、车流量等因素分析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和SO2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同一时刻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垂直柱浓度(VCD)高于SO2 VCD,均呈现中午低、早晚高的特征,且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在空间上,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的工厂、交通干道以及靠近天山山脉处的大气NO2 VCD较高。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地处谷底,易产生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因城市布局的特点,每当西风盛行时,阜康市与乌苏市大气污染会加重,博乐市大气污染会降低,且外来气团携带的大气污染物会加重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的大气NO2和SO2污染程度。产业类型不同对城市大气NO2和SO2的污染程度不同,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程度最严重,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程度次之,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程度最低。
黄石市磁湖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吴晓东, 马晓婵, 蒋北寒, 葛绪广, 任伟祥, 秦愿, 谭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76-128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15
摘要 ( 335 )   HTML ( 9 )   PDF (1587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研究了磁湖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以期为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磁湖水体DOM主要由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1(340/430 nm)、不明腐殖质组分C2(390/480 nm)、类蛋白物质组分C3(290/350 nm)以及自生源类色氨酸组分C4(280/330 nm)这4种荧光组分组成。其中C1对磁湖DOM的贡献最大,C4最小。(2)4种组分存在时空差异,各组分最大荧光值(Fmax)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其中组分C1变化最明显,C3次之;在空间分布上,靠近居民区的湖区Fmax值较高,反之较低,组分C1变化最明显。(3)磁湖水体DOM的组成成分主要来源于各类腐殖质,其次为微生物降解的内源类蛋白物质。(4)组分C1、C2、C3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同源性。(5)吸收系数a350与叶绿素a(Chl-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磁湖水体DOM的荧光吸收与浮游植物密切相关。
自然保护与生态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产业园区生态控制线分析
谢洲, 谢华, 覃昕, 杨瑞刚, 彭波, 易鹞, 张薇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85-129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23
摘要 ( 257 )   HTML ( 8 )   PDF (1858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等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广西钦州市某沿海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形成3个基本生态控制线方案情景,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角度研究分析园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比选最优方案,从而划定园区的基本生态控制线。研究结果表明,正效应土地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红树林、水体、生态绿地、公共绿地,其中红树林面积对园区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最大,各情景生态服务总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景2、情景3、情景1。情景2可提升园区生态服务价值4 513.67万元,调出建设用地仅0.57%,可实现在对产业园区发展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证其生态服务价值的目标。基于情景2划分产业园区基本生态控制线为一级管制区和二级管制区。研究评价了产业园区生态效益,也划分了产业园区生态空间格局,可为产业园区开展生态管控提供理论借鉴。
入侵植物红毛草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营养策略
陈文, 王桔红, 陈晓芸, 郭纳虹, 苏佳玲, 周晓莹, 黄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293-130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1023
摘要 ( 444 )   HTML ( 6 )   PDF (990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入侵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从生态化学计量角度揭示入侵物种的营养策略及入侵机制。以入侵植物红毛草(Rhynchelytrum repens)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红毛草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及元素比,并与本土种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进行比较,以揭示红毛草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营养策略。结果显示:(1)重度入侵的红毛草茎w(P)(2.858 g·kg-1)大于中度(1.197 g·kg-1)和轻度入侵(1.284 g·kg-1)红毛草;(2)红毛草不同器官间N、P含量差异显著,w(N)依次为叶(14.35~16.55 g·kg-1) > 根(5.376~6.057 g·kg-1) > 茎(4.204~4.238 g·kg-1);w(P)依次为叶(2.213~2.949 g·kg-1) > 茎(1.197~2.858 g·kg-1) > 根(1.261~1.364 g·kg-1);(3)3种入侵程度红毛草N/P比依次为叶 > 根 > 茎;重度入侵地红毛草C/P比为根 > 茎和叶,轻度和中度入侵地红毛草C/P比为茎 > 根 > 叶。随红毛草入侵程度增大,其茎的生长速率也加快;(4)红毛草对N、P有较强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其茎N、茎P、叶N含量显著大于马唐,C/P比和N/P比均显著小于马唐(P<0.05);(5)红毛草对N、P较强的吸收和利用率以及茎较快的生长速率使红毛草具有生长竞争优势,以"生长竞争策略"战胜本土种。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调查及分析
苏日娜, 王旭娜, 钱宏革, 白晓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01-130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185
摘要 ( 520 )   HTML ( 7 )   PDF (965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6-2018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湿地、山地草原、稀树草地、草甸和典型草原5种生境对蝴蝶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对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蝴蝶群落结构开展分析,可为昆虫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调查共采集、记录蝴蝶1 174只,隶属于3科18属24种;其中蛱蝶科(Nymphalidae)的属数(10)、物种数(14)及个体数(650)均为最多;灰蝶科(Lycaenidae)的属数(4)、物种数(4)及个体数(68)均为最少。对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蛱蝶科的丰富度指数(2.007 1)和多样性指数(1.654 7)均为最高;粉蝶科(Pieridae)均匀度指数(0.635 9)最高;灰蝶科优势度指数(0.618 1)最高。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明显:稀树草地生境蝴蝶的属数(15)、物种数(19)和个体数(487)均为最高,其多样性指数(1.962 8)和丰富度指数(2.908 7)在5种生境中最高;湿地生境的优势度指数(0.430 6)最高;草甸生境的均匀度指数(0.806 1)最高。山地草原与典型草原蝴蝶Jaccard相似性系数(0.600 0)最高,其余生境间相似性系数主要集中在0.25~0.50之间,为中等不相似。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7月的多样性指数(2.335 6)和丰富度指数(2.656 8)最高,5月的多样性指数(1.519 2)和丰富度指数(1.456 0)最低。
筑坝截流对黑河上中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王昱, 李宝龙, 冯起, 刘蔚, 王之君, 刘娟娟, 左一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09-131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66
摘要 ( 320 )   HTML ( 4 )   PDF (1384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内陆河梯级水库建设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18年7-8月对黑河上中游(库区及自然河道)的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依据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并结合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法分析梯级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3种,节肢动物占76.75%,软体动物占18.60%,环节动物占4.65%;物种数及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自然河段显著高于库坝区,库区以静水型物种为主。ABC曲线分析显示,库区生境因梯级水库建设的影响渐趋单一化,物种逐渐由河流型向水库静水型演替;坝下游河段受尾水扰动的影响,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均趋于下降;而中游自然河段沿途工农业和生活产生的污水直接或间接注入河流,加剧了河流的污染程度,致使中游水体有机质、营养盐浓度显著上升,栖境异质性相对较高,物种组成丰富,主要以耐污型占优势。此外,海拔、水温等气候因素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素。
吉林省典型生态区玉米种植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王媛媛, 王继岩, 焉莉, 高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18-132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20
摘要 ( 255 )   HTML ( 3 )   PDF (1644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吉林省3个典型生态区(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72个玉米种植土壤样品,耦合分析其细菌多样性、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吉林省域尺度下典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吉林省3个典型生态区玉米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东部 > 中部 > 西部;细菌数量表现为中部多、东西部低;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表现出类似规律,而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相反趋势。3个生态区的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和放线菌,芽单胞菌和苍白杆菌则是优势菌属;放线菌门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变形菌门含量与之相反;芽单胞菌属呈现中部半湿润平原区 > 东部半湿润山区 > 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趋势,苍白杆菌属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典范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影响因素中降雨量和纬度对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pH值、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细菌优势类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结果对提高和改善吉林省玉米种植土壤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黑土区小流域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分异特征
马泉来, 王小玉, 赵曼宇, 高凤杰, 陈浩, 孙晓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25-133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76
摘要 ( 230 )   HTML ( 5 )   PDF (1236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掌握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模型方法,综合"3S"技术,对海沟河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中的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变异、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沟河小流域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氮磷比(N/P比)均值分别为2.60 g·kg-1、0.55 g·kg-1和4.78,空间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地形、成土母质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土壤TN、TP含量和N/P比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TN、TP含量和N/P比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变化,南北向变化微小,与地形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TN、TP含量和N/P比的空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林地TN含量比玉米、水稻地高,而TP含量比玉米和水稻地低,耕地范围内N/P比整体偏低,流域中部的农林交错地带是N/P比高值区,也是农业生产施肥管理和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农业管理措施、居民点、交通道路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累积效应明显。
污染控制与修复
碱蓬及其与土著微生物协同修复海水养殖废水的比较研究
蔡鲁祥, 杨娜, 李丹丹, 滕丽华, 赵欣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33-133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904
摘要 ( 295 )   HTML ( 6 )   PDF (970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了盐生植物碱蓬(Suaeda salsa)单独作用(加入微生物抑制剂)及其与土著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不同N、P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废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高、中、低3个不同污染水平下,碱蓬和土著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5.11%、51.06%和77.82%;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47%、81.98%和52.42%;对活性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68.39%、40.10%和28.96%;使亚硝化细菌下降1~2个数量级,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增加1~2个数量级。加入微生物抑制剂即仅在碱蓬的作用下,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4.56%、48.22%和77.97%;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4.98%、59.92%和47.71%;活性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33.12%、45.41%和54.21%。由此表明,碱蓬吸收作用下硝态氮去除率占碱蓬与土著微生物协同作用下硝态氮去除率的50%以上,而碱蓬和土著微生物协同作用较碱蓬单独作用的硝态氮和总磷去除能力更强;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微生物的存在能增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不同污染程度耕地下稻米镉综合治理效果研究
唐熙雯, 周旋, 黄凤球, 周峻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39-134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32
摘要 ( 272 )   HTML ( 6 )   PDF (889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VIP+n"综合治理技术(V为种植低镉积累品种,I为优化水分管理,P为施用石灰,n为喷施叶面阻控剂)在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酸性稻田土壤中对双季稻稻米镉含量的应用效果,于2017年分别采用"VIP+n"技术在湖南省湘潭县轻、中、重度镉污染稻田开展"VIP+n"技术模式区域化研究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VIP+n"技术对双季稻糙米镉含量、土壤pH值效应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0.01),稻田污染程度对双季稻糙米镉含量、土壤全镉和有效态镉含量效应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0.01),两者交互作用对晚稻糙米镉含量效应显著(P<0.05)。未采用"VIP"技术处理早稻糙米镉含量在耕地土壤轻度、中度和重度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分别为0.29、0.88和3.85 mg·kg-1,晚稻分别为0.22、0.55和2.64 mg·kg-1;采用"VIP+n"技术处理早稻糙米镉含量分别为0.09、0.34和1.17 mg·kg-1,较对照分别降低70.00%、61.19%和69.66%,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晚稻分别为0.03、0.32和1.01 mg·kg-1,较对照分别降低87.16%、41.49%和61.71%,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0.01)。其中,晚稻运用"VIP"技术的效果较早稻好。相关分析表明,双季稻田成熟期糙米镉含量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r=-0.002,r=-0.181),而与土壤有效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8,P<0.01;r=0.772,P<0.01)。总体而言,应用"VIP+n"技术在不同程度重金属镉污染稻田中均能有效改善土壤pH值,降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及双季稻糙米镉含量,使轻度污染条件下糙米镉含量达到GB 2762-2017《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
麻纤维地膜还田对土壤-蔬菜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杨敏, 龙世方, 黄道友, 田应兵, 朱奇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47-135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308
摘要 ( 248 )   HTML ( 5 )   PDF (945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田间微区试验,模拟研究长期麻纤维地膜还田(0~10次)对土壤养分、有效态重金属、小白菜生长及其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设麻纤维地膜埋入量0(T0)、35(T1)、70(T2)、175(T3)和350 g·m-2(T4)5个处理,分别模拟使用麻纤维地膜并残膜还田0、1、2、5和10次。结果表明,麻纤维地膜还田可显著提升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最大增幅分别为4.47%、20.70%和24.62%,还可有效提高小白菜生物量(鲜重)和氮磷钾含量,最高分别增加110.79%和18.31%、14.76%和39.99%,其效应随地膜还田量增大呈增强趋势;麻纤维地膜还田对土壤有效态铅、镍、锌含量以及植株锌和锰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植株铅和镍的含量,最大降幅可达24.95%和21.77%,麻纤维地膜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白菜植株镉含量。总体来看,麻纤维地膜还田能改善土壤氮磷钾的供应水平,促进小白菜生长和氮磷钾的吸收,而对微量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硫酸亚铁和过磷酸钙对牛粪秸秆混合堆肥氮损失和腐殖化的影响
吴梦婷, 梅娟, 苏良湖, 季凯, 严程, 张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53-1361.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264
摘要 ( 882 )   HTML ( 7 )   PDF (1229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表征堆肥过程温度变化和堆肥产品化学性质、腐殖质组成等,研究过磷酸钙(物料干重的4.4%)和硫酸亚铁(物料干重的4.1%)对牛粪秸秆混合堆肥氮损失和腐殖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5 d堆肥后,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处理组均达到腐熟要求,堆肥产物C/N比分别为11.61和13.71,胡敏酸光密度(E4/E6值)分别为1.96和1.57,NH4+-N含量分别为34.19和35.74 mg·kg-1,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143%和144%,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对堆肥产品的植物毒性无不利影响;添加硫酸亚铁具有较好的保氮效果,对照组和硫酸亚铁组的氮损失率分别为40.78%和25.18%,而添加过磷酸钙则无明显保氮效果;添加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降低了堆肥过程有机物的降解损失量,对照组、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组的有机物降解率分别为58.59%、49.44%和34.67%;添加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可提高堆肥产品腐殖质的品质,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组的胡敏酸占比分别为45.23%和51.60%,均高于对照组的36.85%。添加硫酸亚铁可显著降低牛粪秸秆混合堆肥的氮损失,并有效提升堆肥的腐殖酸品质。
热水解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物化特性的影响
王玺玉, 葛仕福, 程海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10):  1362-136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027
摘要 ( 234 )   HTML ( 5 )   PDF (1169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热水解预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物化特性及有机物迁移特性的影响,于室内利用小型热水解反应釜模拟污泥水解试验,研究热水解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的黏度、比阻、导热系数等物理特性及COD、SS和VSS溶出速率等有机物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0℃、50 min条件下热水解处理含固率为9%的城市污泥后,其导热系数提高15%左右,黏度与比阻则降低99.5%左右。在170℃、30 min热水解处理条件下,污泥的COD、SS和VSS溶出率分别为40%、35%及70%左右。热水解处理可改善污泥的物理性质,易于进行后续处理;污泥中的COD也从固相转移到液相,提高了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VSS溶解动力学模型表明污泥VSS在热水解过程中的溶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常数(K)与污泥含固率呈线性正相关(R2=0.990 9,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