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5
  
目录
封面目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0-0. 
摘要 ( 80 )   PDF (1759KB)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论与综述
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及迁移行为
桑文静, 王晓霞, 王夏妹, 肖璐睿, 许士洪, 李登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361-136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23
摘要 ( 1380 )   HTML ( 165 )   PDF (901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颗粒粒径小、在环境中难降解、吸附有毒污染物等特点,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近年来,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形势愈发严峻,该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检测方法和迁移行为。分析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负载污染物的迁移机制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最后针对治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和控制其迁移行为问题提出了一些展望,为未来的微塑料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些思路。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动态与情景模拟:以秭归县为例
喇蕗梦, 勾蒙蒙, 李乐, 王娜, 胡建文, 刘常富, 肖文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368-137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224
摘要 ( 487 )   HTML ( 20 )   PDF (3226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而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地带,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人为干扰较为严重,面临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动态权衡关系,探讨区域生态系统优化策略。基于此,在系统分析秭归县2005-2015年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权衡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方法探讨了自然增长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下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特征,提出适合秭归县发展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2005-2015年秭归县3种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时空异质性,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分别增加2.20%和15.13%,产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产水量高值区分布在县域南部地区,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东北和东南部地区,土壤保持量高值区分布在西北和南部地区。(2)产水量与碳储量、土壤保持量之间表现为权衡关系,且碳储量与产水量间的权衡关系更为突出,权衡强度具有时间分异性。(3)综合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更接近PPF曲线,表明在该情景下秭归县土地资源配置较优。因此,在秭归县未来发展中应同时兼顾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3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
河北石家庄城市人工河流缓解热岛效应研究
刘亚楠, 陈艳梅, 邹长新, 李涵聪, 李鑫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378-1385.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377
摘要 ( 330 )   HTML ( 8 )   PDF (1880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石家庄市2016年8月31日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开展石家庄市三环内人工河流-民心河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3环内城市热场变异指数(UTFVI)范围为-0.23~0.37,市区城镇建设用地分布与UTFVI高值区分布相对应,城市水体及绿地分布与UTFVI低值区分布相一致,其中,民心河全线平均地表温度为35.82℃,平均UTFVI值<0.02,在城市高温区中形成条带状"冷区"。(2)民心河全线平均降温距离为165 m,在两岸缓冲区内,平均地表温度随缓冲距离的增加先迅速上升,后基本保持不变。(3)民心河各线平均UTFVI值均≤ 0.05,其中,民心河东线降温效果最好,降温距离可达到210 m,降温幅度为1.59℃;第二民心河降温效果最差,降温距离为60 m,降温幅度约为0.19℃。民心河西线、南线、北线和中线降温距离分别为150、120、180和270 m,降温幅度分别为0.65、0.40、1.60和1.39℃。(4)在民心河最小降温距离(60 m)内,且绿地面积占比>50%及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占比<48%时,水体平均UTFVI值≤ 0,存在冷岛效应,此时民心河与绿地的综合降温作用最大。研究结果将为城市人工河流建设及沿岸景观结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长沙市近地面臭氧污染天气形势的客观分型
杨萌, 花瑞阳, 李蔚, 叶成志, 倪长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386-139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70
摘要 ( 345 )   HTML ( 7 )   PDF (290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气分型是近地面臭氧(O3)空气污染潜势研究的基础,是夏季大气环境管理的关键技术支撑。基于2016-2018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长沙市O3逐时监测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C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T-mode)客观分型方法将长沙市海平面气压场分为均压场型(T1)、高压底部型(T2)、高压边缘型(T3)、高压西侧型(T4)、高压后部型(T5)和两高切变型(T6)6种天气型。针对不同天气型下O3超标率的进一步分析指出,T1、T4和T6型为O3污染型天气类型,对应O3超标率分别为20.39%、8.59%和8.40%。在污染型天气类型下,气象要素均表现为辐射强、气温高和相对湿度低,有利于本地O3的光化学生成。长沙地区O3污染不仅源于本地O3的光化学生成,还可能与西北方城市O3及其前体物的输送效应密切相关。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生态工程系统生态经济评价
辛悦, 邹彩瑜, 王磊, 刘金娥, 李秀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394-1403.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51
摘要 ( 615 )   HTML ( 10 )   PDF (1070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生态工程原理,构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长-收割运输-生物矿质液-降脂胶囊-生物炭-护岸材料产业链,对崇明东滩互花米草进行资源化利用。运用能值分析法对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系统的能值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净收益为9.64E+09$,经济产投比为27.78,均高于相似的海岸生态经济系统和其他互花米草生态工程。降脂胶囊子系统在所有子系统中具有最大的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经济净收益为9.28E+09$,占整个系统的96%。整个系统的净能值效益为3.98E+22 sej,能值投资率和能值产出率高。社会经济的高度投入增加了系统的环境负荷,系统环境负载率为154.634,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182。总体而言,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生态工程系统经济竞争力强,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
支农财政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韩金雨, 曲建升, 徐丽, 李恒吉, 刘莉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04-141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83
摘要 ( 388 )   HTML ( 8 )   PDF (1157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政府支持和调控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支农财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碳排放已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支农财政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机制,基于31个省级单元199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支农财政比例大幅提升,导致农业碳排放强度普遍下降;支农财政具有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特征,邻近省份支农财政对本省份农业碳排放的减排效果较本省份支农财政更强;除支农财政外,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城乡差距、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耕地占用率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农业排放强度,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支农财政对碳的减排效果,其可以作为一项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政策手段,进一步优化支农财政资金结构和统筹空间布局应成为未来支农财政工作的方向。
自然保护与生态
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顾羊羊, 邹长新, 乔旭宁, 黄贤峰, 叶鑫, 徐梦佳, 杨忠庆, 杜世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13-142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06
摘要 ( 317 )   HTML ( 15 )   PDF (4413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基于MOD13Q1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黔西南州植被覆盖呈现增长趋势,空间分布呈东南部高、北部低特征,非喀斯特区植被覆盖增长率高于喀斯特区。(2)全州植被覆盖整体呈改善趋势,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40.38%,主要分布在贞丰县东部、望谟县西部及普安县中南部,非喀斯特区植被改善区域面积占比(41.53%)高于喀斯特区(39.37%)。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县建成区周边,基本不变区广泛分布。(3)全州植被覆盖未来持续改善区域面积占比(13.30%)高于未来持续退化区域(9.77%),变化趋势不确定区域面积占比为68.02%,需加强变化趋势不确定区域及未来植被退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高植被覆盖。(4)全州气温对植被覆盖影响强于降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和城镇开发强度的增加是导致黔西南州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云南省永德县繁殖季鸟类多样性
张健嵩, 陆文朱, 汤锦涛, 段玉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23-1429.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101
摘要 ( 355 )   HTML ( 17 )   PDF (939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繁殖季鸟类资源现状及群落动态,于2018-2020年3-6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永德县繁殖季鸟类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鸟类15目52科197种6 135只,鸟类组成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其物种数占调查鸟类总数的73.60%;居留型中留鸟有158种(80.20%),夏候鸟有19种(9.64%),冬候鸟有18种(9.14%),旅鸟有2种(1.01%)。繁殖鸟类中,东洋种有113种,广布种有64种,无古北界鸟类。在不同生境中,阔叶林生境鸟类物种丰富度(121种)、Shannon-Wiener指数(H=4.147)和均匀度指数(J=0.864)均最高,灌丛生境鸟类物种丰富度(64种)、Shannon-Wiener指数(H=3.270)和均匀度指数(J=0.786)均最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各生境间鸟类遇见率存在显著差异(F=2.751,df=4,P=0.037),灌丛和农田生境鸟类遇见率最高。鸟类群落Sorensen相似性检验结果表明,阔叶林生境与针阔混交林生境间鸟类组成最相似,阔叶林生境与灌丛生境间鸟类组成差异较大。鸟类群落变化中,年际间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差较小;鸟类年际间相似性高、波动小,鸟类群落组成相对稳定。该研究基本掌握了永德县繁殖季鸟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可为永德县鸟类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夏季东部海滨机场鸟类群落结构分析与鸟击防范对策
刘振江, 范丽红, 闫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30-143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90
摘要 ( 423 )   HTML ( 14 )   PDF (936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夏季是鸟类育雏、幼鸟学飞的重要繁衍阶段,夏季鸟类活动强度大,机场发生鸟击事件概率升高。于2019年6至8月对东部某海滨机场周围5 km范围内草地、海滩、林灌、湿地、农田和村落6种生境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鸟类区系组成、群落组成和夜间活动等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现鸟类52种,分属9目24科,其中包括夜间鸟击风险较高的鸟类4种,分别为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红角鸮(Otus scops)、纵纹腹小鸮(Athenenoctua)和长耳鸮(Asio otus)。机场受陆生鸟类和水鸟双重影响,鸟击风险重大的鸟类为家燕(Hirundo rustica)、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家鸽(Columba domestica)和海鸥(Larus canus)。各生境中湿地生境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为2.703 5和0.839 9。根据鸟类活动习性和生境分布情况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从实施生态环境分类治理、加强鸟类精准防控等方面提出夏季鸟击防范的应对策略。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高威, 王连峰, 贾仲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37-1448.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07
摘要 ( 296 )   HTML ( 23 )   PDF (4784KB) ( 3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管理模式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功能。围绕我国典型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6年的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土壤: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研究了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呼吸,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微生物群落构建模型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功能微生物演替的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升了土壤肥力,如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MNPK、OM、NPK和CK。与CK (以C计,186.9 μg·g-1)相比,MNPK处理土壤微生物呼吸(以C计,228.7 μg·g-1)增幅高达22.4%。差异物种分析(LEfSe)表明,NPK和MNPK处理具有相似的指示物种,主要为Dyella marensis、Bacillus megateriumHerbaspirillum sp.,OM处理则主要包括Bacillus acidicelerBacillus megaterium。长期施肥刺激了氨氧化细菌(Nitrosospira)生长,NPK处理氨氧化细菌丰度增加3.61倍,而黑土中氨氧化古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优势类群分别为NitrososphaeraNitrospira。微生物共存网络分析表明,MNPK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关联度最为紧密,其正向网络关联度占比高达99.6%,显著高于NPK处理的78.4%和OM处理的97.4%。β NTI分析表明,长期施肥导致微生物类群定向富集而强化了群落组装的确定性过程,且MNPK处理确定性过程占比最高。结构方程模型(SEMs)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期施肥模式土壤肥力提升与微生物区系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其解释度>90%。上述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刺激功能菌生长,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提升土壤肥力,且MNPK处理对土壤肥力及其功能稳定性的提升,明显优于NPK和OM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确立更为完善的农田黑土施肥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生长条件下潮土N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
刘耀斌, 徐聪, 汪吉东, 王磊, 韩笑, 纪程, 张永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49-1457.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38
摘要 ( 291 )   HTML ( 10 )   PDF (1145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确土壤N2O排放来源是阐明N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1P0)、施氮肥种植玉米(N1P1)4个处理,采用15N示踪方法区分N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N2O排放规律。结果显示,与未施氮处理相比,外源氮施用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总量(P<0.05),土壤本底及氮肥对N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22.5%和77.5%。种植玉米和未种植玉米处理外源氮施用后土壤本底N2O排放均显著提高,增加比例为162%~460%(P<0.05)。施氮后增加的土壤本底N2O排放量(以N计)为4.16~6.98 mg·m-2,约占N2O总排放的13.7%~18.1%。施氮处理土壤CO2排放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P<0.05),且CO2排放量与施氮导致的土壤本底N2O排放增加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2O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周转加快有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种植玉米的交互作用对N2O排放及其来源影响显著(P<0.01)。相比N1P0处理,N1P1处理N2O总排放量显著降低55.0%(P<0.05),但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2O排放比例增加。N1P0处理土壤无机氮(NO3-—N和NH4+-N)总含量显著高于N1P1处理,而其中的NH4+-N含量显著低于N1P1处理(P<0.05),表明玉米种植显著影响土壤氮素去向及转化过程。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外源氮施用除导致大量N2O直接排放外,还会显著提升土壤本底N2O排放量及排放比例,且作物生长对N2O排放来源影响显著。在集约化种植的潮土区,除控制肥料源N2O排放外,还应重视土壤本底N2O排放风险。
盐分对土壤氨挥发与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史祯琦, 佘冬立, 陈心逸, 夏永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58-1464.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83
摘要 ( 370 )   HTML ( 7 )   PDF (1019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涂盐碱地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但其土壤结构性差,氮肥利用效率低,加之土壤钠盐含量季节与年际变化明显,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显著特色。盐分作为氮素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进一步明确其对氨挥发和反硝化速率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通过培养试验,设置<1(即不做盐分处理,CK)、1、2、4和10 g·kg-1共5个土壤盐分梯度,对氨挥发、反硝化速率及相关水土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盐分变化对海涂土壤氨挥发和反硝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盐分梯度减弱了土壤对NH4+的吸附能力,促进NH4+向水体释放,同时影响pH及氮素浓度,提供碱性环境,促进NH4+向NH3的转化,显著增大氨挥发速率。土壤反硝化速率随盐度升高而显著降低。nirKnosZ基因型反硝化细菌丰度与盐度(即N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盐度抑制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反硝化速率。
污染控制与修复
射阳湖水环境现状与沉积物氮循环功能基因研究
郑浩, 樊祥科, 钟非, 高海优, 张晓倩, 李博文, 张朝晖, 张永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65-1472.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39
摘要 ( 255 )   HTML ( 7 )   PDF (71321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掌握射阳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在保护区核心区外围(S1~S6)和核心区内(S7~S11)共设置11个站位,监测该水域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水环境质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并选择代表性站位,测定底泥中碳、氮、硫含量以及氮循环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基于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射阳湖水环境现状,采用插值法探讨射阳湖水体氮、磷浓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氮循环功能基因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射阳湖水域存在轻度富营养化问题,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冬季[(1.64±0.29) mg·L-1]和夏季[(0.21±0.13) mg·L-1],它们是决定该水域所属环境质量类别的关键指标。射阳湖底泥中细菌narGnirS等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较高,其中,夏季各站位nirS基因丰度显著高于春、秋季(P<0.05)。村镇污水排放和农业污染输入可能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加强村镇污染源防控及农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升保护区水质,更好地保护水产种质资源。
玉米秸秆改性生物炭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特性
宋豆豆, 李莉, 刘伟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73-1480.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021
摘要 ( 419 )   HTML ( 13 )   PDF (1936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并利用硝酸进行改性,探究了未改性生物炭(BC)和酸改性生物炭(HBC)对磺胺氯哒嗪(SCP)、磺胺甲恶唑(SMZ)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SCP、SMZ和SMA的吸附过程均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酸改性生物炭的吸附速率高于未改性生物炭,且2种生物炭的反应均为自发、吸热和无序过程;Langmuir方程能够更好地用于描述吸附过程,HBC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大于BC。在混合体系中,BC和HBC对SCP和SMZ的吸附能力优于SMA。总体而言,酸改性生物炭对SCP、SMZ和SMA的吸附效果优于未改性生物炭。
污泥基生物炭对砷污染土壤的稳定修复
秦松岩, 夏迪, 赵立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81-148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879
摘要 ( 435 )   HTML ( 7 )   PDF (979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普通污泥基生物炭和铁改性污泥基生物炭为钝化剂,以油菜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珍品66)为植物标志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砷污染浓度(20、40、60和100 mg·kg-1)条件下两种生物炭对砷污染土壤的稳定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后,土壤中硫、磷、铁和铝含量均明显增加,铁改性污泥基生物炭处理组铝含量较普通污泥基生物炭处理组平均低4.64 mg·g-1。生物炭的添加使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减少16.9%~33.6%,而固定态砷比例增加8.3%~31.0%。与施加普通污泥基生物炭处理组相比,施加铁改性污泥基生物炭处理组残渣态砷比例增加3.9~11.4个百分点。不同生物炭的施加均可使上海青中砷含量明显降低,砷富集系数约为0.1,但两种生物炭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高氮负荷沼液灌溉对紫色土氮素积累、淋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康婷, 伍福琳, 周忠波, 陈玉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11):  1487-1496.  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923
摘要 ( 285 )   HTML ( 11 )   PDF (2272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沼液还田是畜禽养殖粪污消纳的重要方式,但也会增加氮素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风险。采用沼液高负荷灌溉土柱试验方法,设计等量一次灌溉(T1)、等量分次灌溉(T2)和等量一次灌溉种植黑麦草(T3)3个处理,以复合肥(CK1)和无肥灌溉(CK2)为对照,持续灌溉78 d,考察土壤氮素积累,同时收集土柱底部的下渗液以监测沼液灌溉后的氮素淋溶情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高负荷沼液灌溉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沼液灌溉前期3种处理方式均很快表现为氮素在土壤上层(0~20 cm)和中层(>20~40 cm)积累,仅在灌溉后期(78 d),沼液灌溉处理才表现为下层(>40~60 cm)土壤氮素积累。在氮素淋溶方面,虽然T1、T2处理氮素淋溶在灌溉42、60 d时出现激增,但比CK1出现氮淋溶激增的时间分别延迟6、24 d;T3处理并未观测到氮素淋溶的激增。T1、T2和T3处理淋溶液硝态氮含量在灌溉60 d时达到峰值,且淋溶液中硝态氮占总氮比例远高于铵态氮。土壤微生物Chao 1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T3、T1、CK1、CK2和T2,Shannon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K2、T3、T1、T2和CK1。样本距离热图结果显示,T2处理与其他处理的距离最远。费舍尔精确检验结果表明,T2处理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norank_o__Saccharimonadale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种植作物可以延缓氮素向地下水的迁移,降低氮淋失风险;与施复合肥相比,沼液灌溉能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其中,以种植黑麦草的沼液灌溉处理为最明显;等量分次沼液灌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